徐衛平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一個好的課堂導入設計,就如精彩紛呈的電影序幕,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誘發學生主動思考,還可以為有效組織教學奠定良好基礎,起到畫龍點睛、突出重點、承上啟下,實現知識轉移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課堂教學導入,對導入方式進行精心設計。
常見的導入設計形式有很多,如復習導入、直觀導入、故事導入、言語導入、實驗導入等,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聽之有味、欲罷不能的感覺,更好地促進他們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本文主要列舉一些在實踐教學中應用得比較成功、課堂效果較佳的導入案例,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
一、問題情境式導入設計
案例一:在“遺傳(生物的性狀和遺傳物質)”一節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你有和父母長得相似的地方嗎?(2)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3)父母傳給子女的是什么物質?(4)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
案例二:“血液”一節教學我設計的是:(1)你知道我們人體的血液為什么是紅顏色嗎?(2)人體血液有多少呢?(3)如果人體缺血有什么癥狀?怎樣搶救呢?
案例解讀:“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及時地將學生的思維鎖定并帶入與課程有關的范圍之內,融入到問題情境中,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其實這兩個案例都是從教材的知識點入手,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理。青春期的中學生對自己身體特點非常關注,設置學生不能準確回答,卻又迫切想“愿聞其詳”的問題,且形成問題鏈,這樣在矛盾中激發學生的探尋欲望,有效將本節知識問題化。問題設計可以源于教材、生活、實驗、熱點等,但不論問題源于何處都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來設計,不易過難,亦不易過簡單。問題情境式導入設計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設計一個問題,學生在問題的啟發下循序漸進,不斷生成新的問題,在問題的推動下,在緊密的思維推理中將一節內容轉化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標解讀式導入設計
案例:在“信息的獲取——視覺的形成”一節的教學中,我首先展示了教學目標:(1)描述眼的結構及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2)嘗試運用語言描述視覺的形成過程。(3)知道用眼的衛生。在學生初步明確了教學目標,我在黑板上對目標作了逐一解讀,建構了有效的知識模塊(見下圖)。
案例解讀:目標解讀式導入一般直奔主題,教師針對展示的教學目標,一邊解讀一邊板書,在3—5分鐘內把本節核心知識點展現在黑板上,通過教師獨立的視角對知識進行整合。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展示了上述模塊,隨后由各小組在30分鐘左右時間內在學案上完成本節的知識梳理。這種形式的導入,特別是模塊的運用會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下,引導學生逐個深入剖析,歸納要點。這種導入最好有與之相配的學案為最佳。學案的應用不僅解放了教師,更能鍛煉學生獲取知識、轉化知識、應用知識的綜合能力。目標解讀式導入比較適用于知識點較難、不易理解的內容。
三、科學探究式導入設計
案例:在“根對水分的吸收”一節,一上課我先拿出三塊有洞的蘿卜,當著學生面,往第一塊蘿卜的洞中注入鹽水,第二塊蘿卜的洞中注入清水,第三塊什么也不放。然后讓學生討論推測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這樣一段時間后,再讓學生比較觀察這三塊馬鈴薯。結果發現:放鹽水的皺縮了,放清水的飽脹了,什么也沒放的保持原樣。然后問道:“這個現象和你預測的一樣嗎?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尋找答案,目的明確,效果自然很好。
案例解讀: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教師巧妙地設計實驗,指出一些現象,讓學生觀察、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結論便是新課內容。本節的“擴散現象”實驗十分簡單,但是實驗效果很好,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不僅親身體驗了科學探究,還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科學探究式導入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自總結,印象尤為深刻。
四、生活情境式導入設計
案例:在講“生命的起源”時,我先設置懸念:“地球上本來沒有生命,只有一些小分子的物質,那么生命是怎樣形成的呢?對此,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說,并找到了相關的證據。你支持哪種觀點呢?理由是什么?”隨即播放一段《宇宙與人》的視頻,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演變過程。
案例解讀:學生的情感十分豐富,而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會使所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新的感情,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奠定基礎。本節《宇宙與人》的視頻導入使學生沉浸在直觀的畫面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他們的感情達到共鳴,還能夠使學生對生物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復習提問式導入設計
案例:在講《性狀的遺傳與人類的性別決定》這一節時,我提出以下問題:(1)人的性別是否屬于性狀?(2)性狀是由什么決定的?(3)請談談基因、DNA、染色體三者之間的關系。(4)人的性別與染色體有沒有關系?通過這些問題來復習舊知而又引出新知。
案例解讀:古語道:“溫故而知新。”“溫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人們在感知事物時與該事物有關的知識和經驗越豐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簡單的導入方法,是從舊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學習目標。以舊知識為基礎發展深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目標,從而進入新教學內容的學習。它以回憶、提問、練習等方式復習舊的教學內容,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真正做到有啟而發,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這種導入方式的特點是簡單但作用很大,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常用。
總之,課堂導入的方式有多種多樣,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去把握和運用各種導入方式。在導入設計中,需要考慮教學內容、學生知識儲備、教師個人教學特點、教育媒體資源等綜合因素,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統一、規范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直觀性和啟發性相統一、趣味性和關聯性相統一的原則,就能設計出具有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誘發學生思考的優秀導語。只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去精心設計,就一定會妙筆生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