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來舟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在對待弟子的教學方面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觀點。由此可見,這樣一種針對學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而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的個性化教學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個性化教學更是時代的一種呼喚,是素質教育的一種趨勢。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高中數學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作業的設置上,教師也應該擺脫過去傳統的觀念,按照新課標,與時俱進,從不同學生的個性出發設置作業,對于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生,按照他們的基礎和發展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的作業,并且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那么,高中數學作業如何設置?在這里,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根據學生層次不同,設計標準不同的個性化作業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通常采取的都是一刀切的形式,無視學生的水平差異,這樣導致的后果必然是優秀的學生感覺“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必然會扼殺了一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些優秀的學生并沒有在完成既定的作業之后,主動地再去尋求新的作業,往往是完成就萬事大吉,從而限制了他們潛能的發展。而“吃不了”的學生則為了完成作業,會出現抄襲的現象,這樣的形式對他們的發展和進步沒有任何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個性、潛能等設置不同標準的作業,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我在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把作業分成了兩個層次,一種是基礎性的題,是必做題,主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點。一個是自主題,自主題是源于教材,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思維,為后繼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這樣就能滿足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使后進生有了繼續學習的信心,中等生的學習潛能得到了挖掘,優秀的學生能向著更深層次的知識去探索。
例如,我布置過這樣一個作業。
1.①已知sinα=-■,且α是第三象限角,求cosα和tanα的值。
②已知sinα=-■,求cosα和tanα的值。
③已知sinα=α(α<1),求cosα和tanα的值。
2.①已知sinθ+cosθ=■, θ∈(0,π) ,求tanθ的值。
②化簡■
我給學生定的要求是第一道題的①②小題是必做題,第③題是選做題,第二道大題的兩個小題都必須做,而且必須用多種方法去解題。學生對此的反應是出乎意料,但積極性很高,除了必做的題以外,很多學生還將其余的選做題也做了,而且按照要求,第二題的解題方法是多種多樣,學生對知識運用得非常靈活,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根據新課標要求不同,設計形式不同的個性化作業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這些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精神,能夠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使學生由原來被動、機械地接受教師信息的“容器”變為主動、有選擇性的,能夠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設置各種形式的作業,不僅要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還要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的作業自己做主。
例如,我在講“對數函數”時為了讓學生記住函數的圖像,布置了如下作業。
1. 在練習本上把對數函數的圖像畫兩遍。
2. 在計算機上畫出對數函數的圖像。
3. 舉出生活中哪種現象和對數函數的圖像一樣。
我要求學生三選一。學生選擇的結果是很令人意外,他們很少選擇第一題和第二題,盡管這兩道題比第三題要容易。因為,第三題與生活的關系密切,學生感到很熟悉,因此,他們更多地選擇了這道題,并且舉出了很多例子:有的學生說函數圖像像柳樹垂下的枝條;有的學生說像擲出去的沙包留下的痕跡;有的說像被風吹過的麥苗。這樣,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竟然有了詩情畫意,編出了很多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在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樣的學習過程使高中數學學習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充滿了靈性,學生學習變成了享受。
三、根據模塊教學不同,設計不同類型的個性化作業
眾所周知,新課程標準是以模塊為單位設置課程的,每個模塊要求的知識基礎和能力不盡相同。同樣的學生每一個模塊的基礎并不同,可能在某一個模塊中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很好,但在另外的一個模塊中學習就會感到吃力。而且,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模塊中的基礎和學習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講授每一個模塊的時候,教師都應該仔細了解學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在布置做作業的時候精心準備,尤其是對學習本模塊知識儲備和知識能力不達標的學生,教師要提前布置相關知識的作業,為其后繼學習做好充分準備,給學生學好本模塊提供良好的機會。
四、根據教學任務不同,設計不同目的的個性化作業
高中數學是基礎性的,它是高中其他理科如物理、化學等的基礎。但是由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愛好并不相同,知識能力也不一樣,因此,他們對數學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為此,我針對這樣的具體情況設置了幾個活動小組,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例如,針對喜歡建模的學生,開設“數學建模”小組;針對喜歡計算機的學生,開設“數學與計算機”小組;針對喜歡制圖繪畫的學生,開設“手工制作”小組;等等。能把學生的愛好與數學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興趣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總之,學好數學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渴求,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在布置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個性化作業,讓作業成為課堂教學的無限延伸,讓學生在充滿樂趣中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熱愛數學。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