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守果
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它能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授課目標、意圖,讓學生學習能有備而來,給學生以知情權、參與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不僅是組織者、引領者的角色,而且是整體活動進程的調節者和局部障礙排除者的角色。
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書中把基于人本主義哲學,以問題解決為主要教育框架的教育稱為問題解決式或人本主義教育。它以問題的解決構成了主要的學習過程,這和我校的學案課堂模式不謀而合,學案課堂就是以學案為核心,學案引領讀書,學案引領學習,學案引領課堂。而學案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創設情景為背景的問題,無論自主課還是展示課都以解決問題為主進行的。所以學案問題的編寫的成敗對學案課堂是否有效至關重要。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書中的問題解決式教育中,對問題的確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給我們在學案編寫時遇到的困惑指點了迷津,指導著我們進一步完善學案的編寫。
一、問題選擇的難易度以及問題解決所包含教育內容的豐富性
學案的問題編寫不能太簡單,這樣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即使問題解決了,也沒有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失去了進一步探索的欲望。但問題的編寫也不能太難,雖然學生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通過調動和運用知識去思考、探究、討論能夠掌握一些知識,但終因太難,沒有結果。長此以往,他們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學案編寫的難易度一定要把握好,這也就是學案問題的深度方面。那它的廣度方面的要求呢?即問題解決所包含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一是編寫的問題盡可能地涉及到更多的知識面。二是編寫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如對理科來講,一個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去解答,對文科來講,可從多個角度去分析。這樣從廣度和深度編寫的問題,學生在展示時就可能因有難度而辯論,糾正。在思維的碰撞和擴展中學生成功地解決了問題,感到擁有和運用智慧的快樂,感受到戰勝挑戰的快樂。這樣就避免了因問題太直白、單一,缺乏交流的必要性,喪失了探究問題的可能性,問題的展示變成了師生之間呆板的一問一答式。
所以,教師只有掌握了以上學案編寫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的要求,才有利于學生的課堂展示。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讓學生真正展示出對一個問題的不同認識、自己的疑惑,再進一步展示出自己的思想,這樣的課堂才是豐富的。
二、要考慮問題解決方案的操作性
學案的編寫不僅要求學習目標問題化,也要求學生行為動詞化。學案問題中,明確告訴學生通過什么途徑得到什么結論,在原有的行為動詞的基礎上如分析、概括、總結、列式、畫圖、小組間的討論等,這些傳統的行為動詞多用于學生在教室內的活動。而學習活動應是一個沒有空間限制的概念,許多學習活動也可以在教室和學校之外進行。
如去圖書館或計算機房查資料,在實驗室做實驗,利用假期到社會進行調查,在室外觀察自然現象,向教師或各方面人士請教,也可根據需要聽取由學科教師進行的專業知識講座或輔導,或者組織學生觀看相關視頻資料,組織辯論賽和各科論文的編寫評選等。
用類似這樣的行為動詞編寫問題時,要詳細告知學生的操作程序。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要明確調查的主題,調查前應做的準備工作,調查的范圍,調查問題設置的注意事項,最后通過整理和分析調查的資料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操作性會更強,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三、問題的設計要把知識融于學生的體驗中
也就是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現在與過去的聯系,如何建立知識與學生的聯系,如何把過去完成時變成現在進行時,如何給逝去的歷史及死的知識注入生命的活力。而這正是我們學校學案要求的問題情境化,把知識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去學習理解。就象劉儒德教授提出的理論一樣:“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知識無法通過直接傳遞而實現,知識的意義必須通過自主參與、自我體驗才能建立起來,也就是說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建構性的學習環境,那么怎樣給學生創設一個建構性的學習環境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問題情境。”
學習情境是引導、是媒介,學習目標是核心、是統帥。創設學習情境確定學習目標應該是在了解了本科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學情以及他們的知識積累、能力養成方面的基本情況并綜合考慮后才確定的。學習目標的確定,依據的是學科課程標準,再經過學科教師的集體討論,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展示給學生,即要把學習目標融入學習情境中。教師給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或因好奇急切想尋求答案,或者成功地勾起學生的好勝心,或能使學生產生共鳴急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問題情境創設能使學生很快地融入其中,為解決問題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綜上,我們編寫的學案,能夠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培養融為一體,也使學生在感受知識實用性的同時享受獲取知識過程和結果的幸福感,而且為學生的個性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樣的教育是人本主義教育,這樣的課堂是和諧的課堂,這樣的學生是充滿活力的學生。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