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前11個月,加工企業實現利潤占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達50%以上。隨著有色金屬行業結構調整的推進,深加工項目投資熱潮興起,高新材料及高精尖深加工產品競爭優勢可望逐步形成。
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屬中上游行業持續低位調整,下游深加工行業發展勢頭良好。
2013年四季度中經有色金屬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有色金屬行業盈利情況有所改善,由三季度的同比下降10.3%轉為同比增長4.4%,結束了利潤總額連續兩個季度下降的趨勢。具體而言,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和冶煉工業利潤仍處于同比下降態勢,有色金屬壓延加工業利潤增速則明顯加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1~11月份,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不包括獨立黃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59.7億元,同比增長4.2%;但主營活動利潤仍下降5.0%。其中,加工企業實現利潤753.6億元,同比增長14.4%,占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比重為55.4%。
細究起來,加工企業利潤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源于不斷推進的投資、產品結構調整。縱觀2013年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有色金屬深加工項目投資大幅度上升。據統計,2013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4029萬噸,比上年增長9.9%;有色金屬工業(不包括獨立黃金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6608.7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有色金屬壓延加工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03.4億元,增長40.8%,占有色金屬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0%。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有色金屬行業投資結構的調整并非偶然。《有色金屬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發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種質量為重點,以輕質、高強、大規格、耐高溫、耐腐蝕、低成本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鋁、鎂、鈦等高強輕合金材料,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國家重大工程的需求。
有色金屬行業發展現狀表明,我國自主開發短流程精密銅管生產工藝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引進和消化的多機架鋁板帶熱連軋和冷連軋裝備、自主研制的萬噸級大型鋁擠壓機等技術也全面提升了我國鋁加工裝備的技術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有色金屬新材料開發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有色金屬產業仍處于大量生產出口低價原料、高價進口深加工產品的狀態,遠不能滿足國內需要。長期以來,有色金屬新材料開發投資風險大、研制周期長等因素一直制約著我國有色金屬新材料及深加工產品的發展。但值得肯定的是,企業一旦在有色金屬新材料及深加工產品的性能和質量上取得重大突破,將可以在較長時期內形成有色金屬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下一步,有色金屬企業更要不斷推進投資結構調整,增加深加工產品的研發投入,創新研發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競爭力。
當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正處于重要轉型期,高新材料及高精尖深加工產品競爭優勢也正在不斷形成。業內人士預計,2014年,盡管有色金屬行業總體市場需求難有較大改觀,但是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深入落實和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有色金屬深加工有望保持較快增長,將支撐有色金屬行業平穩運行。
(摘自2014年2月22日《經濟日報》,作者:吉蕾蕾)
在過去的十幾天里,光伏企業的心情如同過山車,忽上忽下。
2月12日,國家能源局網站正式對外發布《關于下達2014年光伏發電年度新增建設規模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明確2014年全年新增備案總規模140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800萬千瓦,光伏電站600萬千瓦。
光伏企業的士氣為之一振。1400萬千瓦,與去年光伏實際完成的裝機規模950萬千瓦相較,增長近一半;與1月份預估的1200萬千瓦目標相較,上調幅度高達17%。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國內光伏市場將大規模啟動。
“興奮還沒有走心呢,一盆冷水又迎頭潑了下來。”浙江省一家光伏企業的許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按照《通知》的分配,浙江今年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為120萬千瓦,與江蘇、山東并列全國第一。
許經理所說的“一盆冷水”指的是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中國輸美光伏產品“雙反”調查做出初裁,初步認定美國國內產業因進口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而遭受實質性損害。
這次美國通過全產業鏈調查,將鑄錠、硅片、電池、組件等全部光伏產品納入調查范圍,這意味著,此前,國內光伏企業為應對歐盟“雙反”普遍采取的第三方國家代產的路子被堵死。
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走出“雙反”的魔咒,成為擺在光伏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開拓新興市場能否成為出路?
今年一季度,多個光伏裝機大國意欲下調光伏補貼。如英國,將在今年4月1日后,將大型光伏發電企業目前每MW·h獲得的1.6個ROC(ROC為太陽能光伏可再生能源責任證書,光伏電站每發MW·h電量可獲得相應的ROC,每個ROC能夠以固定的價格出售給電網企業)削減到1.4個,同時超過50kW的屋頂光伏項目ROC補貼將從1.7個削減到1.6個。北愛爾蘭也將從4月1日起對民用光伏系統的裝機總量采取限額制。
在接二連三地遭遇“雙反”后,英利、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紛紛調整戰略,積極開拓日本、韓國等新興市場,但隨著新興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些國家又會不會像美國、歐盟般舉起“雙反”大棒揮向國內光伏企業?
對于仍處在“冬天里”的光伏行業來說,政策已然成為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依靠政策刺激,消化過剩產能,培育國內市場成了光伏業的共識。
從去年開始,《國家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等刺激光伏行業發展的重大政策就層出不窮。近日,各省市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也是遍地開花。
2月中旬,《福建省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六條措施》正式頒布實施,提出對銷售自產的利用太陽能生產的電力產品,自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此外,政府出資組建的各類“助保貸”和“小微企業成長貸”優先為符合條件的光伏企業提供貸款。
2月17日,山西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開拓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
生意社分析師班文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利好刺激需求擴大,光伏產業鏈在持續低迷這么多年后開始有了薄利。
以多晶硅為例,目前,多晶硅廠家開始盈利,而在去年,這些廠家還基本都處于虧損。經過年前和年后兩次上漲后,雖然利潤空間不是很高,但現在價格在成本線以上了。班文文預計,光伏行業利好政策今年有望繼續出臺,上網政策方面應該會出相應的政策細則,政府政策扶持的力度比較大,今年可以說是光伏產業的一個拐點。
政策刺激效果顯著,但在享受利好的同時,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應未雨綢繆,提前最好政策逐步退出安排,比如實現平價上網前,當前被光伏企業視作“救命糧”的補貼應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基礎上,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逐步下調,避免形成“補貼依賴癥”,而影響補貼高低的幾大因素以及調整測算方式應提前公布,便于光伏企業進行投資收益預估。
(摘自2014年2月21日《中國經濟時報》,作者:王彩娜)
今年地方兩會已召開完畢,新能源汽車成為熱點話題。截至2月10日,31個省(市、自治區)的政府工作報告已全部公布,其中,21個省份表示今年將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12個省份將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在治理霧霾、特斯拉示范效應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有望成全國兩會的熱議話題。整車、電池發展將提速。
多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抓住大規模環境建設的契機,做大新能源、電動汽車等節能環保產業。其中,中西部地區省份對此尤為踴躍。
青海省提出,延伸循環產業鏈,著力在新能源等領域加快打造產業集群,擴大新能源汽車等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升溫升級。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加快培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寧夏回族自治區將在風能、光能富集地區建設一批規模化新能源電站,建成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將于近日出臺相關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將加快發展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等產業,加強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據不完全統計,河北、山東、廣東、湖南等20個省份在“十二五”新能源汽車規劃中確立了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能的發展目標,合計達501.5萬輛。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1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僅1.75萬輛,與各地規劃相比缺口巨大。今明兩年各地新能源汽車將進入爆發式增長期。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提振對碳酸鋰的需求。鋰電池具備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小、無記憶效應等優勢,是目前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電池的首選。從地方兩會來看,除整車生產外,電池也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引人矚目的環節。
陜西省提出,將吸引現代汽車、三星SDI新能源電池等項目落戶。韓國三星SDI已在春節前夕與陜西省政府、安慶環新集團簽署備忘錄,計劃在5年內分階段投資約6億美元打造中國最大規模的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工,明年投產。
江西省提出,將重點培育鋰電及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江西鋰礦、稀土資源豐富,可為生產鋰離子動力電池提供堅實原料支撐。江西制定的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發展規劃提出,要以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為重點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以磷酸鐵鋰、錳酸鋰動力電池為重點研發生產動力電池,大力研發生產富鋰錳基、三元正極材料、貯氫合金粉等動力電池的原材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