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如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去年廣東科技行政系統腐敗涉案人數已逾50 人。究其原因,在于科研項目的申報及科研經費的發放在評審環節存在較大的尋租空間。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告訴記者,其所在高校曾申請到一個100 萬元的項目,其中介紹費就高達60萬元,剩下的40 萬元歸兩名合作老師。
學術腐敗、科研腐敗,早就遭到正直學者的嚴厲批判。但是,在某些地方和某些單位,竟然腐敗到如此地步,讓人驚愕:一個百萬元經費的科研項目,被以權謀私者以“介紹費”的名義狠宰一刀,砍下60 萬元,剩下一小部分才歸項目實施人所有;至于最終到底有多少錢是真正花在科研上,那就更是難以知曉了。
誰都明白,這樣的狀態下,即使國家往科研上投入再多的資金,恐怕也難有與之相匹配的產出。原因無它,完全是由于大量的錢財都從灰色乃至黑色的管道流進了那些權力在手的腐敗分子的私囊之中。而且,這一行為即便是在暗箱中操作進行,但依然會走漏風聲,令真正有心科研為國爭光的科技人心寒意冷,如此一來,其創造潛力和創新精神又如何能夠淋漓盡致地迸發出來呢?有道是:
學界藏有大碩鼠,
科研經費也“尋租”;
國家資財砸黑洞,
投入產出自懸殊。
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總體上還落后于世界頂尖水平。無論是國際形勢還是國內現代化建設,都要求我們下大力氣,爭取在科技上獲得快速進步,以科學技術的大突破帶動各項事業的大發展,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強國。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深入探討科研領域反腐敗斗爭的話題,其中,如何堵住科研經費的“尋租”漏洞,就成了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