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釵
(長樂市海堤管理處,福州350200)
長樂市水資源保護規劃及配置研究
陳燕釵
(長樂市海堤管理處,福州350200)
由于長樂市城區人口增長、工業發展,用水標準提高,城市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優化水資源配置,統籌安排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的布局和方案,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對長樂市境內水資源進行有重點、分層次的綜合規劃,通過水資源綜合規劃,進一步查清水資源的現狀,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的基本依據,促進和保障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
水資源保護;規劃;措施;合理配置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命線。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
隨著長樂市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必須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工作。因此,迫切需要開展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工作。
長樂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 359 mm,折合降水總量為9.828億 m3。
按照區域水資源總量的概念,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639 mm,折合地表水資源量為4.619億m3,水資源總量為4.624億m3。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675 m3/人·a,水資源平均占有量為6390 m3/hm2。
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城鎮人口和城鎮建成區規模不斷擴大,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滯后,以及工業遍地開花的布局方式,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體污染嚴重[1]。
長樂市人均水占有量約675 m3/人,是個缺水較嚴重的市。全市轄有18個鄉鎮、街道,257個行政村,總人口約68.5萬人。
目前全市供水人口為51.54萬人,占總人口的76.1%。其中吳航、首占、金峰、梅花、潭頭和猴嶼6個鎮鄉已全部通自來水。
長樂市生活、工業用水主要由第一、二水廠供給,供水量逐年遞增,2010年供水量約12.5萬m3/d,與水廠現狀供水能力基本持平,預計2011年底,二水廠擴建、東區水廠建設完成后,總供水能力達到26.4萬m3/d。
屆時,市域更多的鄉鎮和工業區將納入水廠統一供水的范圍。
目前,長樂市供水問題主要表現為:
1)水源單一,供水安全性不高。
2)污染物和咸潮對炎山取水口的影響。鄉鎮用水普及率不高,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3)城區水問題主要表現為北洋水網以及上洞江首占新區水質型缺水和南洋水系水景觀缺水。
水資源保護規劃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水功能區劃體系、生態水景觀保護和水資源保護戰略。
水功能區劃采用兩級體系,即一級區劃和二級區劃。
一級區劃是宏觀上解決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問題,主要協調地區間用水關系,長遠上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二級區劃在一級區劃的控制下,對重點開發利用區水域劃分多種用途的水域界線,為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提供依據,主要協調用水部門之間的關系。一級功能區的劃分對二級功能區劃分具有宏觀指導作用。
一級功能區分4類,包括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緩沖區;二級功能區劃分重點在一級區劃的開發利用區內進行,分7類,包括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排污控制區。
通過生態景觀保護,旨在提高長樂市河網水資源的利用率和河道排澇減災能力、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提升區位功能和改善人居環境。構筑一個“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態景觀型人居環境[2]。
長樂市河網范圍較廣,周邊的環境與自然生態較復雜。在滿足堤岸穩定的前提下,擬采用新的設計理念和新的技術。建議盡量減少剛性結構,多采用自然材料,美化環境,營造出適合周邊復雜環境的水邊景觀。
所以依據城市現狀和規劃發展,將河網設計成商業觀光型、休閑娛樂型、自然保護型和生態型4種形式。
水資源保護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政策及資金支持和設置水文觀測站點。
改革管理體制,實行城鄉水務統一管理,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從管理體制改革入手,全面實施對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
打破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和農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與節水、治污和回用一體化管理的城鄉水務統一管理體制。
這將有利于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實現長樂市水資源安全,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3]。
長樂市水質污染源主要來自生活污染源、農田種植面源和禽畜養殖污染源,需進一步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和供水水源地保護監測工作,同時建立突發性水污染預警和處理機制,從水質方面加強水資源的安全保障,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控制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污染。
加大對節水技術研究和開發的資金投入,進一步開發和大力推廣工業節水、農業節水和生活節水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
考慮全區水資源條件,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布局,鼓勵發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農業節水灌溉基礎設施更新配套改造,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耕作制度改革,改進灌溉技術,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實現傳統農業向節水型農業的轉變;制定并實施強制標準,推廣使用符合節水標準的生活器具,加強供水管網改造,調整城市供水價格,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
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積極穩妥地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落實項目帶動戰略,重點推進新田水庫開發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工作、大樟溪引水工程、再生水利用等非傳統水資源項目建設。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十七大報告再次明確要“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海西建設已從地方決策上升到中央政策,從區域戰略上升到中央戰略,支持海西發展已成為全黨、全國意志。
長樂市作為海西建設中對臺工作的前沿,有其獨特的優勢,因此加長樂市水利建設步伐,促進長樂市事業蓬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從政策措施、規劃布局、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全力支持長樂市的水資源安全保障建設[4]。
長樂市均無水文站,建議在長樂市設置水文觀測站點,對日后長樂市的經濟建設和防洪安全是很有意義的。
水資源配置包括以下3個方面:
水資源配置應該在現有的水利工程基礎上,協調好生活、生產經營、生態環境三大用水。通過分析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實現長樂市水資源合理配置。
長樂市各水資源分區的水資源配置步驟如下:
1)基準年供需平衡。
2)根據基準年供需平衡成果進行供需平衡分析。根據分區水資源配置的成果進行主要節點和兩個水資源分區的水量供需平衡。
長樂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布局圍繞長樂市建設的戰略布局展開,對水資源進行分區布局,分區布局是根據本區水資源分布特點和經濟發展格局,將長樂市主要分為2個分區,見表1。
Ⅰ區人均年水資源量564 m3/人(不含客水,下同),Ⅱ區人均水資源量918 m3/人。供水工程主要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跨流域調水工程等;輸水工程通過河道、渠道將水輸送到供水區水廠,然后再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

表1 各分區范圍及區域面積
重點工程布局包括3個方面:
長樂市規劃的節水工程主要包括:
1)采用城鎮生活節水對策與措施,加強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全面推廣使用節水型器具,加強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加大城市中水回用力度,提高城鎮公共生活用水效率。
2)采用工業節水對策與措施,使紡織行業的空調用水、工藝用水、炭化廢水以及紡織整染廢水實現循環利用或留作他用,并努力發展低耗水產業;
3)建設現代農業,實施灌區防滲與田間節水改造,促進灌區灌溉計量體系建設,達到節水農業目的。
以三溪水庫保護工程為例,主要應加強以下5個方面的措施:
1)村鎮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置工程。
2)裸地、水土流失地塊造林種草工程。
3)水源涵養林維護與水土保持工程。
4)水庫生態修復工程。
5)農田面源污染控制。
從而使水質達到相關要求。
通過建設一批供水基礎工程設施,如新田水庫、大樟溪引水工程、朝陽隧洞拓寬工程、古槐隧洞工程、橄欖山水庫以及院里水庫等,加強水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供水能力,有利于緩解日益增長的用水需要、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當地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非工程措施是與工程措施配合協調的,有關水資源管理的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與措施。
應根據水資源配置推薦方案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布局,緊密結合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計劃來制定。
規劃實施后,長樂市可建立完善的水資源安全保障系統,城鄉供用水的保障程度、抗風險能力以及抗御特枯水及連續枯水年的能力和效果明顯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明顯加強,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1]克勞斯·崔利希,張路峰.水城:城市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J].建筑學報,2006(01):69-71.
[2]張學峰,李玉洪,張芳珠,梁海燕.我國水資源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水資源保護,2001(04):50-52.
[3]沈國舫.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J].中國水土保持,2001(01):7-11.
[4]李青山.中國水資源保護問題及其對策措施[J].水資源保護,1999(02):28-31.
TU213.4
B
1007-7596(2014)06-0255-03
2013-12-26
陳燕釵(1974-),男,福建長樂人,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