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其
河南濮陽縣柳屯鎮渡母寺村村民古洪喜在村子附近發現一片垃圾場,他用手撿一些散落的塑料袋,突然昏迷不醒,經醫院診斷為中毒,一個月后醫治無效去世。至今,古洪喜的家人仍不知道他當時接觸的有毒物品為何物,當地環保部門、公安部門對此也未有明確說法。
普通村民對垃圾中的有毒物品知之甚少,看到垃圾場散落的塑料袋,覺得可以撿起來賣到廢品站,這種想法應該說沒有多大過錯。誰能想到,那些散落的塑料袋,盡管沒有直接包裹不明物質,也變成了觸手即腐的劇毒物,讓古洪喜稀里糊涂間就丟了性命。這起“奪命垃圾”釀下的悲劇,是一起典型的污染物違法傾倒農村致人死傷事件,給環保、公安等職能部門和社會公眾都敲響了警鐘。
“奪命垃圾”事件發生至今已近半年,環保部門仍未能弄清楚,垃圾場中用塑料包裹的不明物質到底是什么東西,對那些直接奪去古洪喜性命的垃圾袋,也未能出具明確的化驗結果;那一片傾倒在渡母寺村附近的垃圾,究竟是何人所為,當地公安部門也未能查出個子丑寅卯,也就無法向村民作出像樣的交代。
由當地職能部門在污染事件發生后的表現,不難推知他們在污染事件發生之前的工作狀態,也不難推知,當地是否有一套預防治理污染和應急處置污染事件的完備機制。如果有一套完備機制,“奪命垃圾”怎能神不知鬼不覺傾倒在村莊附近?如果有一套完備機制,即便不法分子月黑分高之際偷偷傾倒了有毒垃圾,職能部門或多或少也能從中發現一些線索,而不至于半年之后依然一無所獲。
根據現行刑法,對傾倒有毒垃圾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追究“污染環境罪”;而對于監管部門監管不力、失職瀆職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追究“環境監管失職罪”。時至近日,濮陽縣環保、公安部門未能查清傾倒“奪命垃圾”的肇事者,尚無法追究肇事者的“污染環境罪”,但進一步看,是否應當追究有關部門的“環境監管失職罪”呢?
濮陽縣的這起“奪命垃圾”事件,對公眾特別是農村居民也是一個沉重的警示。我國農村向來缺乏垃圾處理的概念,一般的生活垃圾都是隨意傾倒,任其自然消納。這在傳統農村社會并無不妥,不會造成明顯的污染,甚至人可以與垃圾“相安無事”。但進入城鎮化發展時期,農村社會自身產生的垃圾迅速增加,城市和工業、服務業產生的垃圾也大量轉移到農村,垃圾在農村再也不是可以隨意傾倒和自然消納的東西,而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按照科學規范進行無害處理,否則就可能造成嚴重污染,對農民和農村社會造成重大傷害。
鑒于此,農村基層組織和有關社會組織亟須通過各種形式,在農民中進行環境保護、環境安全教育,幫助農民認清垃圾污染環境的危險,形成防范垃圾侵害、遠離“奪命垃圾”的自覺意識,積極協助環保、公安等職能部門的工作,與違法排污等各種污染環境行為做斗爭,一定能防止類似“奪命垃圾”悲劇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