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年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務實節儉做好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嚴肅財經紀律,嚴禁以各種名義年終突擊花錢和濫發津貼、補貼、獎金和實物。發文禁止突擊花錢,向來是發改委和財政部干的事,此次以中辦、國辦的名義發文,將遵守財政政策上升到了“黨紀”的層次,是“八項規定”和反四風在年底的延伸。
中辦和國辦的通知并非無的放矢。去年底一組讓人憂心忡忡的數據是:2013年只剩最后幾天,突擊花錢也到了沖刺階段。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13年全國財政預算和11月財政收支數據估算,12月公共財政有近2.5萬億資金可供花費,這個數字幾乎持平于前三個月2.7萬億的財政花費。“2.5萬億資金”這個巨大的誘惑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真的很難讓人放心。
突擊花錢是個痼疾,前段時間經濟學家張維迎在一次講座上談到的現象,讓人感覺匪夷所思:財政對教育的撥款都是到年底,九月、十月才撥下來,然后要求他們必須在十二月底之前花完,所以一到年底,大學都在花錢,有好多的浪費。現目前各高校都爭相索要經費,經費如果花不完,根據教育部規定要受到處罰。
今年情況又比較特殊,年底余錢太多和嚴管公款消費的疊加效應,留下了報復性突擊花錢的空間。“八項規定”已經執行一年多了,并沒有松下來的傾向,反而越管越嚴,甚至已經細致到了連掛歷都不能買的地步。公款吃喝、公款出游、大修官衙都被有效地遏制住了,政府部門有錢不敢亂花。這當然是公眾所期待和樂見的,可問題是,雖然因為管得緊,錢沒辦法大吃大喝大發福利了,但關鍵是,那些被省下來的錢還掌握在政府手中。12月公共財政有近2.5萬億資金,這么龐大的財政資金,很大部分應該都是看緊錢袋子、嚴管吃喝帶來的,可問題是,這些錢留下政府手中就是危險。政府那雙看不見的手也是閑不住的手,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將那些錢以“合法”的形式轉出來和花出去。找一個公司賬號先把錢打出來,可能就是規避監管突擊花錢一種方式。錢不讓吃喝到肚子里和以福利的方式掏到自己腰包里,很多官員肯定對此充滿怨憤,也許會帶著一種報復性心態以“不放進自己腰包”里的方式將這些錢“敗”掉。
所以,要警惕這種報復性突擊花錢,他們會巧立名目將錢套出來然后花出去。賺錢不是容易的事,但找個堂皇的名義把錢花出去卻不算難。上海市政協委員駱新曾批評:某個部門由于年終將至,為了用光全年的預算,將好好的路面挖開再填起來。理由就是:用不光這筆預算,明年的預算可能就會減少。如此就能明白一些城市為什么越到年底越喜歡折騰馬路了,為什么突然發現自家門前的馬路又被開膛破肚了。近段時間以來,很多城市都在大拆大建,一些城市甚至成千上萬個工程同時開工,百姓都抱怨太折騰。
可能正是考慮到報復性突擊花錢的危險,擔心這種突擊花錢會讓一年的堅持功虧一簣,中辦和國辦才發通知強調,給政府打預防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