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陳沙沙


2014年北京“兩會”前夕,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大關,達到2069.3萬人,再次考驗北京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北京市人大代表、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委員李其軍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提出,北京對資源的聚集效應以及較好的民生服務,對于人口具有吸鐵石作用,但大城市病也非常突出。彈丸之地,已無法承受無邊界的人口之重,資源、環境、生態承載力和政府管理幅度都已達到極限,人口已到了非控不可的時候。
分析近期發布的北京市各項人口統計數據,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明顯趨勢:
從流動人口規模來看,進入21世紀,北京市流動人口規模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但梳理近年來流動人口增量不難看出,近兩年,流動人口的增速出現下降趨勢。
與2010年相比,2011年北京市流動人口年增加量為37.5萬人,出現自2006年以來增速的首次放緩。2012年增量再降至31.6萬人,為近年來流動人口增量最少的年份。
談及原因,李其軍認為,流動人口增速下降既與居留成本提升、限購政策出臺等因素有關,也與北京市產業結構升級、人口調控政策有關。
從流動人口分布來看,流動人口繼續向城市發展新區轉移,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首都核心功能區流動人口密度繼續上升。快速聚集的流動人口填補了因舊城改造而疏散出去的戶籍人口,人口疏散的效果被削弱。“中心過密、外圍過重、整體失衡的空間格局并沒有發生明顯改變。”
從人口城鎮化程度來看,北京市人口城鎮化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2000年,北京市城鎮人口比例是77.54%,2012年升至86.20%,12年間增加了8.66個百分點。“北京市人口城鎮化的提速,前期源于縣改區、鄉改鎮,之后郊區縣農村城鎮化進程加速以及流動城鎮人口大量增加等因素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