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喜

201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遼寧考察期間,來到我國裝備制造業最集中的沈陽市鐵西區,考察了鼓風機集團、遠大集團、機床集團三個重點骨干企業。總書記在沈鼓轉子車間和定子車間,仔細詢問了風機類和泵類產品的性能、應用情況;在遠大建筑幕墻和電梯產品展示區,詳細了解了企業勇于走出去、搶占海外市場的驕人業績;在機床集團一臺臺數控車床旁,饒有興致地觀看了五軸聯動中心加工過程,對企業自主開發的智能數控系統打破國外長期壟斷、長了中國人志氣表示贊賞。總書記熱情鼓勵遼寧加快發展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不斷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創新實力,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產業集群和人才隊伍,為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多做貢獻。
遼寧是共和國成立之初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一五”時期就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機械、建材等產業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干企業,通過向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提供生產手段,向全國輸送原材料和機械裝備,為建立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遼寧以裝備制造、石化、冶金為代表的重化產業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傳統優勢逐步強化,支柱作用更加明顯。2012年,遼寧重化工業占整個工業比重達到8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明顯高于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遼寧省以其擁有眾多大型重化工業企業,擁有巨大的資產存量、完備的基礎設施、良好的技術條件、充足的人才儲備,凸顯了重化工業在全國的重要地位。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異軍突起,又成為與裝備制造、石化、冶金并稱的第四大支柱產業。去年這四大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和利潤,占全省工業比重分別達到83.9%、84.8%、83.5%和81.9%,成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主要支柱。
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加快形成
裝備制造業是遼寧工業的第一支柱產業,已形成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產業體系。目前,全省有通用設備制造業企業2000家,專用設備制造業企業1000家,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企業850家,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企業250多家。振興10年來,遼寧裝備制造業通過傳統優勢產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空間拓展相結合,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突破傳統體制機制瓶頸,大力推進資源整合,使傳統產業優勢逐步釋放,開始步入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的良性循環。各級政府大力支持產業關聯度高、具有優勢互補和戰略協同效應的國有企業強強聯合重組,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同時引導和鼓勵本地區優勢產業的領軍型企業,積極整合域內外資源,提高優勢產品進口替代和開拓外部市場的能力,加快向世界級企業邁進。為了促進裝備制造企業做大做強,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和聚集區,注重研發、設計、人才培訓、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和投資環境。沈陽已形成了以機床、石化通用裝備、重型礦山裝備、輸變電裝備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示范區。大連市形成了“兩區一帶”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聚集區。遼寧裝備制造業形成了從教育、科研到工程設計完備的支撐體系,擁有大批知名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擁有一批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科研院所,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在國內具有一流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2012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1%,比10年前提高8.8個百分點,實現利稅和利潤占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32.4%和42.1%。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1%、11.3%、12%和13%。沈陽汽車制造業已形成了以華晨汽車為主體的金杯、中華兩大自主品牌和以寶馬、通用兩大國際品牌為標志的制造體系,整車產量超過70萬輛,同時形成了以發動機、底盤部件、汽車內外飾、汽車控制部件為重點的配套產業鏈。遼寧正在向全國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昂首邁進。
石化冶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遼寧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石化工業是遼寧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遼寧不僅擁有豐富的石油化工類自然資源,而且擁有很強的原油加工能力,為石化產品下游深加工和精細化工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持。目前,遼寧是中國重要的煉油、油品儲備和集散基地,主要產品包括煤油、柴油、溶劑油、石蠟等系列產品。同時,遼寧已形成了石油化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一體化的深加工產業鏈,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性較強的完整的石化工業體系,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地位。中石油所屬的遼河油田和撫順石化、大連石化、大連西太平洋、遼化、錦州石化、錦西石化,以及華錦集團、大化公司、錦化集團和沈化構成了遼寧石化工業的主體。實施振興戰略以來,遼寧石化產業和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鏈、產品鏈不斷延長,集中度和深加工度有所提高。通過實施一批技術改造和重大項目建設,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撫順百萬噸乙烯和千萬噸煉油工程順利實施,大石化、西太平洋擴能改造順利完成,逸盛大化120萬噸PTA項目、恒力石化240萬噸PTA等項目竣工投產,長興島、仙人島等石化產業基地正在建設,遼陽芳烴及精細化工成為全省示范產業集群。2012年,遼河油田生產原油1000萬噸,全省原油加工量達到6600萬噸,化學工業精細化率達到42%,比十年前提高10個百分點。
遼寧是我國鋼鐵工業的“搖籃”,是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冶金產業也始終是遼寧的重要支柱產業。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具有百年歷史的鞍鋼、本鋼等企業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先后淘汰了落后的高爐、燒結、煉焦設備,大幅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實現了冶金裝備的大型化和現代化。通過鞍鋼鲅魚圈500萬噸精品鋼材項目、五礦營口寬厚板項目建成投產,以及實施東北特鋼大連基地搬遷改造, 加快了鋼鐵產能適當向沿海地區轉移,為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鞍鋼和本鋼兩個鋼鐵企業加大兼并力度,分別與攀鋼和北臺鋼鐵集團重組,進一步提高了市場競爭力。近年來開發的新產品,已經覆蓋汽車、石油、鐵路、橋梁及建筑、電力、交通運輸、輕工家電和軍工等主要應用領域,形成了精品鋼材制造基地。本鋼的汽車板、家電板、管線鋼、集裝箱用鋼等產品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東北特鋼在汽車用鋼、模具鋼、軸承鋼、高溫合金、高強鋼等產品領域,繼續鞏固其在國內市場的重要地位。遼寧冶金整體技術裝備和產品正在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
遼寧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技術開發力量和產業配套能力,有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和科技人員隊伍,并且有巨大的現實和潛在市場,加上沿海區位優勢,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產業轉移提供了空間和條件。盡管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重化工業目前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關系到綜合國力競爭和維護國家安全。遼寧的裝備制造、石化、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是經過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如果在此基礎上用最新科技成果加以武裝,堅持重化工業與信息化相融合,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工業化,就會形成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格局,傳統產業就會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通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遼寧產業結構升級,推動遼寧傳統產業再創新優勢、提高新水平,早日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