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陶建輝 劉燕萍
(湖北省孝感市中醫醫院婦產科,湖北孝感 432100)
患者,24歲,因停經39+5周、胎動減少3 d,外院B超提示胎兒臍帶繞頸3圈,于2013年4月1日入住我院。患者非孕期體質量40 kg,入院體質量52 kg,身高153 cm,要求行剖宮產。產檢:宮高29 cm,腹圍92 cm,胎方位右枕前位(ROA),胎心音138次/min,先露高浮、宮口未開。入院診斷:孕1產0,孕39+5周待產,相對頭盆不稱,臍帶繞頸3圈。
患者于2013年4月1日10時在聯硬外麻下行改良式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術中采用Joel-Cohen切口(兩髂前上棘連線下2~3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切開筋膜層并鈍性分離,暴露腹直肌,鉗夾腹直肌前鞘邊緣,將腹直肌從筋膜下游離出來。剪開兩側腹直肌間粘著部位,用血管鉗分離出3~4 cm的小洞,術者與助手以手指橫行撕拉兩側腹直肌,擴大切口后未見明顯腹膜外脂肪,見暴露組織似子宮平滑肌,向上探查未見宮底,向下探查見導尿管氣囊,立即請外科醫師上手術臺。
外科醫師探查后初步判斷為膀胱損傷,決定行修補術。沿已切開的膀胱肌層未找到膀胱頂及膀胱側緣脂肪組織,遂沿兩側向上延長腹壁切口(似U形);在距臍正下方2 cm處找到腹膜組織及膀胱頂,沿膀胱頂向兩側將膀胱肌層分離,暴露子宮前壁,子宮與膀胱無明顯脂肪組織,見膀胱與子宮下段連接緊密,邊分離連接處邊點扎血管,因出血較多,決定先行剖宮產。因無法暴露子宮下段,遂于臍下3 cm處切開子宮漿肌層,娩出一女嬰,新生兒評分4~9分,體質量2450 g,臍帶繞頸3圈,膚色蒼白,窒息,立即復蘇。子宮切口縫合后,繼續分離膀胱與子宮,見膀胱側緣已達雙髂窩,與周圍組織融合致密,剝離后的膀胱寬大,頂部高達臍下,容積是正常的2~3倍,且無正中韌帶,而膀胱側韌帶達髂窩。用2-0可吸收線全層縫合膀胱漿肌層,并于漿肌層外間斷加固縫合,與膀胱頂留置引流管并固定于腹壁外。術后導尿管留置7 d,引流管沖洗膀胱7 d,術后14 d拔除引流管。膀胱功能恢復正常后出院。
剖宮產并發膀胱損傷的發生率為0.15%~0.31%[1]。正常情況下膀胱排空時,膀胱頂的高度與膀胱前腹膜反折長度相等。膀胱與腹直肌間有脂肪組織和膀胱前腹膜,膀胱與子宮間有腹膜反折。在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時打開腹膜反折,下推膀胱,一般不易損傷膀胱肌層全層。該病例膀胱高大寬,前與腹直肌結合緊密,無明顯腹膜及腹膜外脂肪,兩側深達髂窩且無脂肪組織,膀胱頂部無臍正中韌帶及臍旁韌帶而直接吊于臍下。此類畸形少見,可能與胚胎時期臍尿管短或缺失有關。該患者畸形膀胱占據全剖宮產術野,因而誤傷膀胱。因此,今后遇此情況應高位尋找膀胱頂及腹膜,以避免損傷膀胱。
[1]劉宏健,孫金豹,王吉云.膀胱畸形1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3,21(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