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華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劉少奇作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經常深入人民群眾中調查研究,與人民群眾保持著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他堅持實事求是、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開拓,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和艱辛的探索,奉獻了畢生的精力。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品質和人民公仆本色,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無私奉獻,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人格魅力,是為民務實清廉的黨風楷模。
為民故事一:讓藥
1942年,黨中央調劉少奇回延安,華中局100多名干部隨行。這是一次極端嚴酷和艱險的長途行軍。由于連日連夜急行軍,一路上生活又比較艱苦,一些隨行人員生了腸胃病,瀉肚子很厲害。劉少奇知道后,每天派人去看望他們,又叮囑身邊的同志說:這些同志一路上很辛苦,現在病了,應該很好地照顧他們,不要讓病再繼續發展。在飲食、衛生等方面,要好好安排,使他們早日恢復健康。同時,他還將為他準備的一些食品和藥品,分送給病人吃。
那時候,根據地不能制造藥品,華中局的同志特地從上海,設法搞到了這些藥品,以備劉少奇在長途行軍中服用。同志們聽了劉少奇的話,感到這些雖是簡單的成藥,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很寶貴的。顧慮到這些,就向劉少奇提出:把吃的東西送給病員,藥留下來。因為到延安的路途還很遙遠,劉少奇的腸胃又不好,萬一在半路上病了,找不到藥品,怎么辦?從黨的利益出發,保護劉少奇的身體很重要。劉少奇知道他們的想法后,懇切地告誡大家說:“這些藥目前就擺在這里,可是,你們卻要留給現在沒有病,準備給將來生病的人去用,這怎么行?藥,本來是給病人吃的,就是治病救人的嘛!凡是參加革命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一員,病了應該吃藥,我們應該設法找藥給他們吃。”后來,劉少奇還是把藥品和食物送給了病員,在他的關心下,病員的病情都有了好轉,慢慢地恢復了健康。
為民故事二:讓房
1942年,劉少奇和隨行赴延安的同志們在山東根據地時,正趕上日本鬼子掃蕩,經常隨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的戰士們轉移。一天夜里,他們來到了黑林子村。連日的急行,劉少奇和大家都十分疲勞,引路的同志急匆匆地帶他們來到了一戶貧農家里休息。當他們走進屋子,看到老鄉正在騰房子。老鄉全家5口人,住著兩間小北屋,里間的炕上,躺著一個老漢,面帶病容,看樣子正害著重病。這時,他的兒子和兒媳婦正要把老人搬到他們自己住的炕上去。劉少奇發覺后,急忙擺擺手說:“不要搬了,讓老人家好好躺著。”他對跟來的同志說:“怎么能占用病人的房子呢?病人是需要舒適和安靜的。我們什么地方都可以睡,就是一夜兩夜不睡覺,又有什么關系!”其實,他已經幾天沒有好好地睡覺了。
青年農民夫婦聽后,激動地對劉少奇說:“首長,你們為我們老百姓沒日沒夜地干工作,打鬼子,夠辛苦了。我們隨便湊合幾天,騰出間把房子,讓你們好好歇一下,難道還不應該?”
“你們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我們不能占用病人的房間,影響了老人家養病。”結果,劉少奇和警衛員在外間的堂屋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劉少奇便叫部隊醫生來給老漢治了病。經過醫生的治療,老漢的病逐漸好了起來,這家老鄉也和他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為民故事三:江心救險
為選定葛洲壩壩址,1960年4月的一天,劉少奇親自乘輪船前往現場視察。晚上輪船順水而下,向武漢駛去。緊張忙碌了一天的劉少奇,這時又審閱起帶上船來的文件,直到深夜尚未休息。
突然,天空烏云滾滾,狂風大作,江浪翻騰,暴雨傾盆。船員們判斷,這是可怕的龍卷風的預兆。為了保證國家主席的安全,在船長的指揮下,全體船員果斷地采取脫險的緊急措施。偏偏這時在航道的前方,隱約看見有幾只小木船,在巨浪中飄蕩,危在旦夕。若要前往搶救,輪船自身難保……人們爭論不休,一時不知所措。
此時,劉少奇感到船身晃動,人聲嘈雜,便立即走出船艙,打聽發生了什么事情。當得知附近小木船的險情,立即命令船長救援小木船。船長解釋說:“我們要保證國家主席的安全呀!”
劉少奇堅定地說:“不能因為我個人安全就不救群眾。正因為是國家主席坐的船,更應該首先搶救人民!”
隨著船長的一聲令下,一場搶救小船的戰斗,在漆黑的江面上緊張地進行。船員們爭先恐后,奮勇拼搏,終于用纜繩把一條條小木船拴在了輪船上,木船上的人也脫離了危險。劉少奇這才放心地回到了船艙。
第二天早上,雨過天晴,風平浪靜。小木船的船工們解開纜繩,向船長道謝告別。這時他們才知道,是國家主席劉少奇坐的船救了他們。
務實故事一:把子彈留給戰斗部隊
1942年8月劉少奇來到了在微山湖地區堅持抗戰的鐵道游擊隊。這里方圓200多里地都是敵占區,而微山湖卻是我們插在敵人心臟里的一個據點。
白天,同志們分開住在幾條船上。船停在湖邊的蘆葦叢中,沒有篷,用竹桿撐起一條被單,遮遮陽光。劉少奇就在船艙里和王政委談話。王政委30歲出頭,長臉,尖下巴,中等身材,身上披件黑短褂,結結實實,從飽經風霜的臉龐來看,就像這微山湖上地地道道的打魚人。他興奮地向劉少奇匯報他們這支游擊隊以微山湖為中心,在津浦、隴海線一帶,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破壞鐵路,炸毀火車,襲擾敵人的“買賣”,攪得敵偽心驚膽寒、草木皆兵。當劉少奇詢問他有什么困難時,他猶豫了一下,說:“最缺的是子彈”,但馬上又補充說,“這沒什么,可以想辦法到敵人倉庫里去要嘛,收條都不用打呢!”
然而,劉少奇聽說他們缺子彈,就記在心里。過后他要警衛班抽些子彈留下來。當時擔任劉少奇警衛的魏良彬等人想不通,雖然每位警衛人員都配備有一支亮閃閃的駁殼槍,有一百多發子彈和兩個手榴彈。但這個數目不是多,而是嫌少呀!因為從華中到延安路途遙遠,要經過無數道日偽軍封鎖線,誰能擔保在路上不會遇上新的情況呢?警衛員們恨不能每人都扛上一挺機關槍,子彈少了還行嗎!所以,當劉少奇找警衛員提出這個意見時,他們都不吭聲,有的禁不住背地里抱怨起王政委來:“你這位王政委呀!眼睛那么大,就看不準我們首長是多大的干部,他的安全有多么重要!當然,你不是有意要子彈,可是,你壓根兒就不該提到子彈的事嘛!”班長計應昌似乎摸透了警衛員的心事,直截了當地說:“我們要向黨、向首長負責。任務重,子彈少了不行!”
劉少奇看出警衛員思想不通,耐心地動員說:“他們打鬼子,子彈越多越好。你們的任務就是保衛我,子彈少些沒關系。子彈打光了,我以后負責給你們補。”
實在沒有辦法,警衛員只好硬著頭皮抽子彈了。起初,大家抽的是較差的、帶鋼銹的子彈。劉少奇看了直搖頭,笑著說:“既然愿意給人家,就要給最好的。同志們,別看這是小事情,應該從大局出發來考慮問題嘛。”
劉少奇的話使警衛員們深受感動。大家互相望了一眼,都有點不好意思,就忙把原先拿出去的收回來,改挑紅屁股頭的,寫有“403”號碼的最好的子彈,一共挑了七八十發,心情舒暢地送給了王政委。王政委感到十分意外,一再謝絕,但是,警衛員們眾口一詞,他不收下是不行的了。王政委珍重地審視著每一顆子彈,不知道說什么才好,只是緊緊地握著警衛員的手,久久不放。
“應該從大局出發來考慮問題。”劉少奇這句話,使警衛員們畢生難忘。
務實故事二:關心同志的政治生命
1942年4月,劉少奇及隨行人員從蘇北阜寧單家港起程回延安。一天,他們到達了淮海區黨委所在地一周村。當劉少奇正在聽取淮海區的負責人匯報情況時,他的秘書柳崗進來,小聲告訴劉少奇說:“有一位同志要求見你,反映他的黨籍問題。”劉少奇立即叫柳崗先去接待他,并且叮囑說:“黨籍有問題的人,心情常是抑郁的,你要很誠懇地接待他,讓他心里有什么話都敢于向你講出來。”
柳崗接待了那位同志后,詳細了解了他失去組織關系的原因,又仔細地看了他隨身帶來的申請書和黨委關于處理他黨籍問題的材料,發現他在被捕后,有些關鍵性的問題已經沒有人能夠證明。事后,劉少奇認真地聽了匯報,沉思了一會兒,才鄭重地對柳崗說:“明天你去找他,再好好地詳細談一次,把他的話仔細記下來。要想辦法解除他的顧慮,讓他把心里話徹底地大膽地講出來。這對黨組織有好處,對解決他的問題也有幫助。黨籍問題關系一個人的政治生命,我們一定要很嚴肅地去對待,要給予極大的關切。”
第二天清早,柳崗就跑到幾里路外的一個小學校找到那位同志。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哽咽地說出了以前一直不敢說出來的情況。原來,當初和他在一起進行斗爭的人中,有幾個叛變了,他怕講出來把問題弄得更復雜。之后,他又誠懇地說,對于找不到適當的人證明的幾個問題,愿意自己提供保證,如果將來黨組織發現他講的與實際情況不符,愿意接受黨組織的任何處分。
劉少奇看過柳崗寫的詳細報告后,在報告上批了幾句話:建議華中局根據該同志提出的申訴和有關材料,認真進行調查,依據原則處理。后來,經過華中局反復調查,這位同志的黨籍終于恢復了。當劉少奇接到他充滿激情和喜悅的來信之后欣慰地說:“經過斗爭考驗的同志,是我們革命的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珍惜呀!”
務實故事三:要有實際精神
1940年春節后不久,劉少奇隨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來到淮南地區,住在來安縣半塔集,有幾位同志則安排住在離半塔集數里的高家瓦房。那是間地主的屋子,有個國民黨起義將軍住在這里,他帶著幾個衛兵,住在正屋,另有小廚房供應他,吃得很好。我們的幾位同志則住在馬廄、磨房、草料棚子之類的附屋里,吃榨了油的豆渣當飯。一天,這幾位同志去見劉少奇,說起此事,認為那位國民黨起義將軍吃“特供”,而我們辛辛苦苦地干革命卻吃得很差,這不公平。劉少奇聽了,真誠地說:“那位將軍的起義,對我軍在蘇北黃橋戰役的大捷有功啊。讓他吃得比你們好,住得比你們好,是必要的,人家不習慣嘛。不能要求人家同我們一樣過艱苦的生活,這得要尊重人家。你們好好想想就明白了,光有我們這些人,革命不能成功,要有各種各樣的人。這位開明人士所起的作用,就不是我們這些人中誰所能做得到的。”
說完,劉少奇見大家不再計較此事,他又對著其中一位同志問道:“小吳,你所到的那個團的工作開展怎么樣了?”劉少奇所說的這個團,原是“會道門”武裝,新收編過來的,全團1200人,只有3個干部是共產黨員。為了做好這個團的政治工作,才抽調了小吳等幾位同志到這個團去。小吳他們剛去了半個月,工作難做,正感到苦惱呢。劉少奇一問,他的氣就不打一處來,憤憤地說:“這部隊紀律太壞,是改造不好的,留下來反而敗壞了我們新四軍的名譽,不要它算了。”
“嗬,你這個人倒真大方啊!1000多人的部隊說不要就不要。可這部隊,我們不要,日本人會要,一點也不嫌紀律壞;國民黨要它,也不嫌它紀律壞。再不然,它自己去當土匪,紀律也不會比現在好。你舉個例子,看看你說的紀律壞是一個怎么樣子?”劉少奇皺著眉說。
“這種例子太多啦!”小吳說,“一次,一個戰士偷了老百姓的雞,見我來,忙把雞藏在襯衫底下,我喝問他:你干什么?他忙立正行禮,手里的雞也就咯咯地飛脫了。”
聽到這里,劉少奇莞然地笑了,說:“你們的工作很有成績嘛!你們已經讓那些人知道新四軍的紀律是不準偷雞的,因此他見了你要把雞藏起來,怕你看見。還有,你們是共產黨派去那里做政治工作的,那些人原不懂什么是政治工作,不尊重你,現在,他也懂得尊重你,當你是長官,見了你,要立正行禮了。這很好嘛,不要總看到人家不好的一面,看不到人家的進步。這些人可以改造好,一定要改造好!”
小吳原來自以為頗有理由,不料劉少奇這樣一說,立刻就覺得自己十分幼稚可笑了,臉早紅了,不好意思地低下頭。這時,劉少奇目光環視大家,嚴肅地說:“我們中國同志的革命熱情很高,比得上任何外國的同志。許多同志不怕危險,不怕殺頭,英勇犧牲了,許多同志不僅自我要求很高,而且恨鐵不成鋼,也希望別人跟自己一樣,甚至比自己還要好。這種熱情很可貴,是應當保持下去的。但光有熱情,還不能使革命勝利。還要有實際精神,講求實際,用科學態度找出有效方法,這才會勝利。而這種實際精神,我們卻往往是很不夠的。什么時候我們的同志們做到既有革命激情,又有實際精神,大家都這樣來努力工作,那時,革命就會勝利了。”
看同志們心結似乎打開了,緊接著劉少奇便又同大家談起心來,談得大家都心悅誠服地接受。回去后,幾位同志跟那位國民黨起義將軍相處得融洽多了。小吳則急忙又回團里去工作,后來這個部隊真的改造好了,還成了主力團呢!
清廉故事一:住房簡樸心自得
1949年,劉少奇的家搬進了中南海,住在舊式的萬字廊。這幢房共三間,辦公、會客、臥室各一間。因年久失修,房子較破舊。房子里沒有什么設備和裝飾,燒水做飯都是用煤球爐。只有一個很舊的小鍋爐,每周用它燒水洗兩次澡。他常說,這樣的居住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因此,他從不要求翻修裝飾。他就在這幢房子里,為建國初期繁忙的國家大事日夜操勞,一住就是兩年多。
1952年,中南海里的西樓蓋好以后,管理部門安排朱德和劉少奇搬進去住。西樓分甲樓和乙樓,條件有些差別。這時朱德說:“甲樓房子大點,又有會議室,少奇同志開會多,先搬進去住吧!”劉少奇不同意。他說:“不,那房子離街遠點,安靜。總司令年紀大了,住在那里比較合適。”就這樣,他倆讓來讓去誰也不肯先搬。最后朱德堅決表示:如果劉少奇不先搬進甲樓,他就不搬家。劉少奇這才搬進了甲樓。
甲樓是比原住的萬字廊好些,但仍然很簡樸。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辦公室,室內一張辦公桌,一對沙發,一張藤椅,還有幾個書架和文件柜,再沒有其它設備了。辦公室西墻上有4個大窗戶,室內光線好。但夏天午后的太陽曬進來,熱得劉少奇常常汗流浹背;冬天西北風從窗縫鉆進來,冷得還要穿棉鞋。
劉少奇的臥室更簡單,除了書架以外,就只有床和兩個凳子,再也沒有其他設備。辦公室前的樓道是地板,走路易摔跤,不安全。一天,管理部門乘劉少奇外出的機會,在樓道上鋪了一條地毯。劉少奇回來看了不高興,讓馬上撤掉。不管工作人員怎么解釋,就是不讓鋪。他嚴肅地說:“不管是不是講排場,反正鋪這個太浪費。”后來給換上了橡膠墊,劉少奇才滿意地說:“這個好,又便宜,又結實,走路又不滑,鋪這個蠻好了。”
清廉故事二:對身邊工作人員約法三章
長期以來,劉少奇對組織上安排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都是坦誠相待,關懷體貼,嚴格要求,循循善誘。從思想作風、工作方法,到待人接物,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矩。這些同志剛來到這里,劉少奇都要同他們細談一次,了解他們的情況,明確提出要求,以后就靠他們自覺遵守了。1956年3月,劉振德調到劉少奇辦公室當秘書,到任那天,劉少奇就找他談話。開始,劉振德很緊張。劉少奇見了就立即請他坐下,和藹地同他拉家常。問他家住哪里?家人可好?身體怎樣?哪年入黨……?親切的話語,慈祥的笑容,很快消除了劉振德緊張的心情。隨后,劉少奇便把話題轉到了工作上來。
劉少奇對他說:“到我這里工作,一是如實地向我反映情況,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凡是要經過我辦的,要請示我的事情,你們不要自作主張;對外要如實地傳達我的意見、我的話;不要以我的名義干其它個人的、別的事情。第二,保守機密。在這里工作,有些事知道得早一點,多一點,不能搞小道消息,對誰都一樣,包括我的孩子都一樣。第三,對外聯系,傳達我的意見,或人家打電話來,要注意態度和藹、謙虛、禮貌,不能盛氣凌人;要埋頭苦干,夾著尾巴做人;處理問題要及時,要緊張而有秩序地工作,輕重緩急要安排好。”
劉少奇整整談了三點,這大概就是他對身邊工作人員的“約法三章”吧。這次談話,給劉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時刻記住劉少奇的教導,深深感到在這位慈祥而嚴謹的領導身邊工作,是多么溫暖、多么責任重大啊!
清廉故事三:下放子女去支邊
1958年夏,為了貫徹“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改變政府機關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國家機關進行了精簡整編。精簡下來的干部,都下放到基層工作。其中一部分支援邊疆建設,另一部分調往文化教育單位工作。
當時,劉少奇一子一女在機關工作。劉少奇一向主張,青年人應在基層多受鍛煉。因此,這次機關精簡整編,他積極支持子女下放支邊。
劉少奇的女兒劉愛琴,在國家計委機關工作。機關精簡整編時,計委采取自愿報名,領導批準的辦法進行精簡。當召開干部大會動員后,干部們紛紛報名要求下放支邊。
劉愛琴回家后,把詳細情況講給父親聽。劉少奇聽后,向她講了干部下放的重要意義,然后關心地問:“你是怎么考慮的?”女兒漫不經心地回答:“我怎么考慮?我考慮下放挺好唄!”劉少奇又問:“那么,你看你能不能下去?”女兒一聽,感到有些突然。原來她對這個問題并未認真考慮過。對爸爸的提問,沒有立即表態。事后,她對自己去留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她知道爸爸對子女管教一向很嚴,經常教育他們要跟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不搞特殊化。這次爸爸又對她講了下放的意義,從講話的口氣可以聽出,爸爸鼓勵她下放,完全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愛護。經過幾天的考慮,她終于下了決心,便報名去支邊。
劉少奇十分關切地對她說:“你下去,我支持。你嘛,就該下去鍛煉鍛煉。過去你出去了幾次,也跟我談了很多,都是些浮光掠影,實質性的問題了解得還少。”不久,劉少奇的兒子劉允斌一家,也在父親的支持下,由北京到內蒙古包頭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