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濤+謝明
在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陳云曾被毛澤東以“能”字慰以贊賞。早在1934年召開的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陳云便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并任白區工作部部長。在1945年6月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陳云繼續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8月,即在毛澤東與周恩來和王若飛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前,陳云與另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一同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侯補書記。從這時起,陳云再次進入黨的核心領導層,其名字緊隨中央“五大書記”之后,成為“毛、劉、周、朱、任、陳、彭”中的六號人物。建國甫定后的1950 年10月,因任弼時逝世,陳云接任中央書記處書記。此時,陳云成為中央“五大書記”中最年輕的一位,人稱中央五號。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中央主席和副主席及總書記,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總書記:鄧小平。這樣,中央形成了“毛、劉、周、朱、陳、鄧”六人領導核心。即使是在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盡管林彪被增選為中央副主席,但其名字仍位居陳云之后。從中央六號到中央五號的將近20年,陳云的領導才華得以充分施展,特別是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面,每遇困難關頭,人們總是希望聽到陳云的意見,他也總是能夠不負眾望,洞悉全局,抓住要害,及時拿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正因如此,一段時間內,陳云成為被毛澤東倚重的中央 “經濟一號”。
一 、創建東北根據地,建樹豈在決戰中
提起三年東北解放戰爭,許多人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那氣吞山河、雷霆萬鈞的遼沈決戰,想到決戰中的首戰攻錦、堅守塔山和遼西大追擊三步曲。然而,在遼沈決戰中,東北我軍所以能夠在戰前對敵形成壓倒性優勢,這又與北滿、南滿根據地的創建不無關系。從1945年9月至1949年7月,陳云在東北歷時近4年,身兼數職,多方運籌,功勛卓著。尤其在關系東北黨政軍存亡的根據地建設、堅持南滿、東北財經等重大問題上,高瞻遠矚,有膽有識,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紛紜變化的復雜形勢下,推動了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并對全國解放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在北滿廣大地區率先開展了發動群眾并創建根據地的工作。四平保衛戰之后,處于劣勢的東北我軍不得不退避于松花江以北的北滿廣大地區,僅留三縱和四縱于南滿實施戰略性牽制。當國民黨軍乘機占領長春、吉林后,東北解放區處于敵兵壓境、土匪騷擾、經濟緊張和南北滿兩塊根據地被割裂的嚴重困境。1945年11月,身為中央東北局副書記的陳云由沈陽趕至哈爾濱,出任東北局北滿分局書記。初到北滿,陳云思考最多、最深入的問題,就是如何發動群眾。在他看來,群眾能否迅速發動起來,將是黨在東北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他曾形象地指出:“我們現在是‘租房,尚未造屋。群眾不起來,干部恐怕要當‘華僑,十萬主力也要打完的。”由于東北長期處于淪陷狀態,同時,東北局成立后的最初三個月主要在大城市開展工作,并未深入到農村去發動群眾,因此陳云認為,如何發動包括農村在內的廣大群眾是當時工作中的一個難點。
1946年1月17日,陳云致電北滿各省工委,指示將開拓地、滿拓地“原則上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同時指出這只是分配敵產,并非內戰時期的土地革命,對地主的現有土地一律不動,只進行減租減息。這個政策一出臺,北滿各地迅速掀起一場分配敵偽土地的熱潮。到1946年6月,北滿地區的開拓地、滿拓地基本分配完畢。1946年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五四指示”發出后,減租減息隨即變為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土地改革運動在北滿地區迅速開展了起來。北滿根據地逐步建立并鞏固起來,使我們黨在東北極端復雜的情況下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東北黨在敵我形勢、和平與戰爭、城市與鄉村、我軍作戰原則等一系列問題上,還存在著分歧,沒有統一認識。為此,中共中央東北局于1946年7月3日至11日在哈爾濱召開了擴大會議,并在7月7日通過了由陳云起草的《東北的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決議”全面分析了國內外形勢,深刻總結了東北黨的工作經驗和教訓,澄清了黨內部分同志存在的各種錯誤觀點,著重強調要堅持中央關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方針,“無論目前或今后一個時期內,創建根據地是我們工作的第一位”,并把重點放在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創建根據地的主要內容是發動群眾。作戰原則定為“不在于城市和要點一時的得失,而是力求消滅敵人,保衛根據地。”“決議”號召東北黨一切可能下鄉的干部統統到農村去,造成干部下鄉的熱潮。7月11日,毛澤東在對東北局《東北的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所作的修改稿中,充分肯定了陳云的思想,指出:“我們的方法就是從戰爭,從群眾工作,從解決土地問題改善人民生活,從其他一切努力去增加革命力量。”“七七決議”的通過及毛澤東所作的指示,標志著東北全黨的工作方針和戰略重心從根本上轉向了建立東北根據地的正確軌道,從而為解放戰爭在東北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可見,陳云是最早、最系統地提出建立東北根據地的領導人,在東北黨的戰略重心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為鞏固南滿,關鍵時刻拍下決定性一板。國民黨軍在占領四平后,深感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無力北進,但又無法增兵東北。為此,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制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戰略方針,并于1946年10月中旬集中8個師約10萬人的兵力重點進攻南滿解放區,企圖吃掉南滿我軍,解除后顧之憂,然后再轉而全力進攻北滿,獨占整個東北。11月初,國民黨軍占領了南滿大部分地區,并將南滿我軍主力壓縮于臨江、長白、撫松、濛江、輯安5縣狹小地區。此時,南滿根據地處于群眾尚未真正發動,兵員不足,裝備無著,給養奇缺,土匪作亂的險惡境地。更為嚴重的是,對于能否堅持南滿,軍區領導人的認識很不一致,主力部隊已準備開過松花江與北滿部隊會合。根據敵我嚴重態勢,東北局制定了“堅持南滿,鞏固北滿,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戰略方針。該方針的關鍵是能否堅持南滿。為了加強南滿的領導力量,10月31日,中共中央及東北局決定調東北局副書記陳云兼任遼東分局(亦稱南滿分局)書記,派肖勁光兼任遼東軍區司令員。
當時,陳云與蕭勁光乘火車由哈爾濱東行經牡丹江,再南行經寧安,然后再由圖們進入朝鮮,并將專列再改掛到朝鮮的列車上,沿半島的東北海岸線繞行至平壤,全程兜了個大圈子,走了12天。11月15日抵達平壤,下榻于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倆人在辦事處待了五六天,其間分別會晤了金日成和蘇方經濟負責人,成功商定了諸多重大事項。當月23日,他們離開平壤,于26日抵達朝鮮沿江口岸滿浦,并下榻于我方滿浦分辦事處,即“平壤利民公司滿浦分公司”,次日再北過鴨綠江,最終趕到遼東軍區和遼東省委所在地臨江。
1946年12月11日至14日,遼東軍區在通化和臨江之間的七道江召開了軍事會議,主要討論南滿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及今后作戰方針問題。會議一開始就在是否堅持南滿根據地的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多數人認為南滿只剩下5縣,不利于大兵團作戰,堅持下去有困難,因而主張撤出南滿;少數人主張堅持南滿,做長期斗爭打算。去留兩種意見各有理由,相持不下,會議連開兩天沒有結果。12日晚,遼東軍區首長獲悉敵1個師已進至梅河口,一個師正進犯輯安(今集安),軍情萬分緊急。但由于會議對去留問題未達成統一,因而影響了具體作戰方針的最終確定。在此危機關頭,肖勁光將會議情況報給陳云,并請他參加會議,作最后決定。
13日晚12時,陳云冒著暴風雪從臨江趕到七道江,14日主持了會議。在了解前幾天會議情況經過后,陳云生動形象地講述了敵我態勢及堅持南滿的重要意義。他說:“東北的敵人好比一頭牛,牛頭牛身子是向北滿去的,在南滿留了一條尾巴。如果我們松開了這條尾巴,那就不得了,這頭牛就要橫沖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就危險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敵人就進退兩難。因此,抓住牛尾巴是個關鍵。”爾后,陳云對“留下”和“撤走”的利害得失算了一筆細帳,作了反復比較,用以說明留在南滿對全東北戰局有利。最后,陳云加重語氣說:“我們不走了,都留在南滿,一個人也不走!留下來打,要在長白山上打紅旗,搖旗吶喊!”陳云有理有據的分析和果斷干脆的決定,統一了人們的認識,得到了大家的擁護和贊成。40多年后,肖勁光高度評價道:“這是關鍵時刻決定性的一板,這是陳云對堅持南滿斗爭的一大貢獻。”
(三)統一東北財經,解決根據地的經濟困難。東北解放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后逐步建立起來的。由于日本在投降前后對鐵路、工礦的嚴重破壞和蘇軍占領期間大規模的拆遷,從而使解放區財政經濟困難重重。在財政方面,收支不平衡,入不敷出;在金融方面,通貨膨脹,物價波動;在物資方面,軍需民用物資供不應求,極為缺乏。因此,解決根據地的財經困難成為東北黨的又一重要任務。在這方面,陳云作了可貴的探索,提出了生財理財之道,并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為統一東北財經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6年2月22日,陳云領導的北滿分局給所屬各省工委發出《關于目前解決財政問題的幾點意見》的指示,提出了三條具體措施,即征收救國公糧,妥為保管,以便將來進行對外貿易,解決財政困難;清算和搜集敵偽資產,恢復和發展工礦業,征收必要的稅收;暫時不宜大量發行紙幣,以免通貨膨脹。3月13日,陳云在通河干部座談會上,著重指出:“財政經濟即收與支的問題,亦即生財之道與理財之道。”在生財之道方面,他提出了財政收入的6個來源:沒收敵產,搞好稅收,發行公債,征收公糧,發行鈔票,開展貿易。據此,1946年各省、市、縣均成立了“敵偽資財清理委員會”。清理的主要物資是武器、彈藥、糧食、布匹、運輸工具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僅吉林市一地在這期間所清理的物資,總價值即達百億元(東北幣)以上。合江省沒收敵偽財產的收入,占該省1946年財政總收入的36.7%。為了發展生產和減輕人民負擔,各省重新調整稅收,減少稅目。如1946年合江省省級稅收為700萬元(東北幣),僅占財政收入的2.6%,而東北一級財政收入中,稅收只占0.99%。在陳云等人積極建議和支持下,1946年末,東北解放區打開了對蘇貿易渠道,到1947年12月止,出口各種糧食76.5萬噸,換回了大量的軍需民用物資。
在理財之道方面,陳云提出了緊縮開支,提倡節約,防止浪費,搞好生產等辦法。這些辦法在當時是行之有效的。哈爾濱市從1946年11月到1947年1月底,實行精兵簡政,每月節省開支400萬元(東北幣)以上。吉林省規定,自1946年9月1日起,各級政府所屬機關一律實行菜金自給。與此同時,黨在解放區積極領導廣大農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1947年共擴大耕地面積800萬坰。上述措施,對于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保證戰爭需要,解決解放區經濟困難起了重大作用。
(四)創造沈陽經驗,樹立我黨接收城市的樣板。從1948年起,隨著東北我軍轉入戰略攻勢,作為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的陳云開始將注意力由“打天下”轉向“治天下”。 11月2日沈陽解放后,陳云開始兼任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接管沈陽,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做好這項工作,對全國有著示范作用。在總結接管哈爾濱等城市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周密計劃,陳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使接收沈陽的工作順利完成,工廠、學校、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房屋、設備器材、倉庫物資沒有遭到破壞。進入沈陽的第二天就恢復了供電,第三天電話接通,第四天與外地的郵政通信恢復正常,第六天各系統接收工作基本完成,商店開始營業,工廠紛紛開工。
11月28日,陳云初步總結了接收沈陽的經驗,上報東北局并轉中共中央。陳云在報告中寫道:為了快速而完整地接收大城市,必須遵循“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接收方針,各按系統就是按軍、政、市、財、經、公安、鐵路、后勤八大系統分頭接收;自上而下,按系統找原有各級負責人,正式具報清冊;原封不動,原有職工一律上班,重要部門派軍事代表;先接后分,各部門只接收,資產檔案一律不準搬走。這些做法既能防止亂又能保證快,否則,就會亂接一通,損失很大,影響很壞。為了迅速恢復秩序,做到比較穩當而無大波動,必須解決好五個關鍵問題,一是恢復電力供應;二是迅速解決金融、物價問題;三是收繳舊警察槍支,讓其徒手服務;四是利用報紙宣傳政策,穩定人心;五是妥善解決工資問題;同時,還要處理俘虜和疏散彈藥。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城市的生產事業,管理和建設城市,必須依靠群眾,保護工廠,首先應該重視沈陽八大戰略性工廠的恢復和發展;其次是做好外事工作,慎重對待外國使領館和外國新聞記者。在陳云的努力下,沈陽解放后二十三天,絕大部分工廠已經開始恢復了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