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長嶺區位于遼寧省中南部、遼陽市東南部,素以“嶺嶺藏寶,水水含金”而著稱。可以說,弓長嶺區因“水”而著名,湯河、葠窩兩大水庫坐落南北,冷熱雙泉相距不到300米,并涌而出,是享譽全國的旅游療養勝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以“水”聞名的地方,卻曾經因“水”而困惑。
姑嫂城村位于弓長嶺區安平鄉東部,村名源自一個悲壯感人的歷史故事,但悠久的歷史卻無法改變這里嚴重缺水的現實。2000年,擁有一千多口人的姑嫂城村,竟然一口井也沒有,吃水全靠去四五里路以外的工廠拉回來,村民們生活的貧困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老趙治水。老趙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就是現年55歲的姑嫂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洪波。
“以前的姑嫂城村,地處山區,村民光靠種糧食,勉強維持溫飽。”老趙回憶說,“1978年以后,我一直在鄉辦選礦廠工作,當時的收入相當可觀。可是,每當我上下班時都能看到鄉親們有的拉水,有的挑水。碰上雨天雪天,路又滑,稍不留神就會摔跤,看到這些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沒有水,啥也干不了,只有受窮!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如果我做村干部,就一定要先解決大伙吃水難的問題”。經鄉領導推薦,2000年,老趙高票當選為姑嫂城村村委會主任。2004年,他又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老趙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水源,打井,解決自來水問題。提起打井的話題,對他而言,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姑嫂城村打的第一口井花了一年的時間,這一年就是老趙剛剛上任的2000年。“我上任后首要任務就是把吃水的問題給解決好,當時真難啊!啥也沒有,一窮二白的,村里還有38萬元的外債。”
老趙先找了一個打井隊,整天跟著打井隊上山下河找水線。好不容易找到了,打了井,但水量小,不夠全村人用。當時村民們看到“一村之長”能這樣不辭辛苦地為大家付出,心里都很感動,十幾名黨員和村民代表天天主動跟著老趙到處找水源,一口井失敗了,就再打一口……第二年的春天,在靠近湯河附近又打了一口井。這次成功了,水量足夠全村人用了。
水源是找到了,可為全村供水,單算主管道就要8000多米,錢從何來啊?讓村民不干自家活兒出來挖溝,能愿意嗎?正在犯難的時候,有幾名黨員主動找到老趙說:“你是真心為全村百姓干實事兒的人,我們幾個跟你干,有什么活兒你就派吧!”
老趙當時感動得差點落淚,二話沒說,帶著黨員們拿起鐵鍬上街開始挖溝。正當大家干得汗流浹背的時候,村民們也紛紛自發地拿著鐵鍬、鎬頭走出家門,加入挖溝的隊伍……
怎么解決管道的問題?老趙的腦瓜兒還是比較“活絡”的。他拿大白菜、土豆等土特產送禮,從自己朋友手里不花錢“換”回了5000米管道。
管道有了,就看工作量巨大的挖溝活兒何時完工了。早點挖完溝鋪完管道,村民就能早點吃上自來水。有這樣的好事,村民哪有不支持的!所以,當老趙分配挖溝任務的時候,并沒遇到什么阻力,全村勞動力每人分到20米的任務。“我和我媳婦共分到40米,其中有十六七米的臟水溝,誰也不要。兩頭是民居,中間全是大糞、臟水。原來叫‘粑粑街,我也沒資格挑肥揀瘦,拿著鐵鍬、鎬頭就開干。”大家一看書記都干了,干的還是最臟最累的活兒,就都各自干起來了。就這樣,挖8000多米的主管道溝沒花一分錢,全村男女老少挑燈夜戰,僅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將全部管道溝挖完了。
可就在安裝地下管道的時候,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還是冒了出來。這回,老趙可真生氣了。
原來,自家的進戶管是由村民自己挖,一些村民開始糊弄,挖得特別淺,達不到地下1.2米的標準。管道如果這樣鋪下去,冬天不凍裂才怪。生氣歸生氣,活兒還得繼續干。老趙只好起早貪黑,一家一家地反復監督檢查,直到全部達到標準為止。哪家勞動力少,或是有外出打工的,老趙還得幫忙挖溝鋪管道,反正他也記不清干了多少任務之外的活兒。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全體村民的不懈努力,2001年,姑嫂城村家家通上了自來水,這在當時的遼陽地區轟動一時,七里八村的村民奔走相告,有的村民還高興地放起了鞭炮。
姑嫂城村祖祖輩輩吃水難的問題終于解決啦!趙洪波總算松了一口氣。干完了自己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他不禁感慨地說:“村上的大事小情其實跟自己家過日子是一樣的。要想把村‘侍弄好,就得像辦自己家的事一樣才行,得有責任心。”
2002年,剛把自來水工程弄好的趙洪波還沒等喘口氣,村里就出了一件大事兒。
姑嫂城村有座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一個村民騎車不慎從橋上掉下,摔成重傷。在村民們天天走的橋上,竟然出了事故,這讓老趙感到特別自責:“啥也別說了,修橋!”從那以后,人們就經常看見趙洪波出現在橋上橋下、河灘兩岸。最后,趙洪波弄明白了一件事兒——要想修橋,得先治水。
“那條河根本沒有河道,河水一泛濫就能把房子沖倒,水位一高人就甭想過橋。不過,我的‘運氣好,幫扶我們村的各級領導到我們村調研,在百姓炕頭上聊天時,聽到這一情況,很快就給撥了3萬元幫扶資金。我們有了這筆錢,就能在要害地方編石籠子,抵御洪水了。”老趙興奮地回憶著。
在各級黨組織的支持和幫助下,趙洪波把維修河道當作姑嫂城村的一項長遠工程,愚公移山,鍥而不舍,一段一段地修,共砌筑護河墻8900多米,建設便民橋6座。直到2010年,河道維修工作終于完工了。過去洪水肆虐的日子,如今也只保留在村里老人們的記憶里。
冬季的午后,老趙領著記者漫步在姑嫂城村的大街小巷,不時可以看到騎行的“驢友”隊伍,三三兩兩的村民結伴到村文化廣場排練節目。走著走著,老趙突然指著不遠處的一口井,自豪地說:“這口井就是2001年打成的。當時連著打了三口,都沒有水,最后這口井打成了,現在全村人用水都夠了。”說話間,老趙的驕傲之情溢于言表,像個愛炫耀的孩子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