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說一個人好,那真是方方面面都不賴。“老百姓光錢包鼓了還不夠,得把姑嫂城村打造成一個精神家園!”老趙的話讓記者頗為驚訝,不敢相信這句話會出自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之口。
在農村,個別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雖說是小事,但要是匯集起來就是大事。欲正人,先正己。老趙帶領村“兩委”班子建章立制,不折不扣地落實“四議一審兩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制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村民的民主決策意識,使全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顯增強。在老趙的倡導下,姑嫂城村把村民議事廳搬到村民家里的炕頭上,找那些素質比較高、有威望且家里經常聚集村民的家庭,建立村民議事廳。在黨支部考慮謀劃大事前,把一些想法、計劃拿到議事廳討論,聽取村民意見或建議,然后再納入村委會議事日程,最后通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表決,一環不可少,一環扣一環,避免了“辦事不公”、“一人說了算”、“別人靠邊站,親屬朋友都上前”的現象。
要說沒人打過老趙的主意,那是假話,可老趙也不簡單。一向廉潔自律的他把村民的民主意識“撥弄”得如熊熊烈火一般,那些想“攻克”他的人最終算明白了一筆賬——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專攻老趙一個人沒用,得讓全村人都點頭才行,這個便宜還是不占為好。
舉個例子,近幾年,山榛子比較值錢,有的村民爭先恐后地包山,栽榛子樹。老趙的一位親屬看到有利可圖,就找老趙要包一塊旅游開發區附近的山。老趙把這件事拿到村民議事廳去討論。村民都說:“此山包給他,以后還怎么搞旅游開發,影響也很壞。”于是,老趙就一口回絕了這位親屬。當時,那位親屬想不通,還和老趙大吵起來,過后即使見面了也不說話。但老趙心想:“得罪你一個人,換來全村的和諧,值得!”
為改變全村人的精神面貌和民風,根除農閑時節村民打麻將、看小牌賭博的不良習慣,經常性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在老趙的倡導帶領下,姑嫂城村著實下了一番功夫:村里投入大量資金,不僅擴建了文化室,建設了19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開辟了文化大院,還出資購買演出服裝和樂器,任命雷鋒義弟呂學廣為村文藝宣傳隊隊長,有的村民當藝術指導,有的當編劇。文藝宣傳隊歌頌祖國,歌唱黨,歌唱新生活,弘揚雷鋒精神,創作出很多貼近村民生活的好作品,有天津快板、二人轉、三句半、山東柳琴、京韻大鼓、評劇、拉場戲、群口相聲、小合唱等。他們還編排廣場舞,天天傍晚帶領村民跳健身舞。文藝宣傳隊編排的優秀節目《山東柳琴:四老漢》被選送到遼陽市參加群眾文化藝術節會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如今,打牌賭博的沒有了,亂扔垃圾的沒有了,背后嚼舌頭的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廣場上的熱熱鬧鬧、歡聲笑語,可這些還不是全部亮點。在村黨支部的組織下,以文藝宣傳隊為骨干,村里成立了互助黨小組。小組的每個成員要自學法律、種植、飼養和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晚上聚在一起在閑聊中討論學習內容,有時候還一起交流如何解決婆媳關系這一難題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藝宣傳隊的成員還有一個身份——學雷鋒志愿者,而今這支隊伍的人數已增加到100多人。他們在排練演出之余,在老趙的帶領下,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有困難只要找到他們,他們從不推諉搪塞,從不說“不行、不能、沒工夫”,都是盡心盡力想辦法解決村民的難題,直到村民滿意為止。
村里張桂霞兩口子心臟不好,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農忙的時候看著人家都在地里忙活,心里干著急。文藝宣傳隊隊員得知這一情況后便很快趕來,幫張桂霞家春種秋收;村敬老院的老人們行動不便,村文化廣場的精彩演出看不到,隊員們就把節目帶到敬老院;村里一個年輕人得了重病,家里還欠了不少外債,文藝宣傳隊便舉辦了一場募捐晚會,村民紛紛踴躍捐款……
毫不夸張地說,在老趙和文藝宣傳隊的帶動下,在如今的姑嫂城村,大家學雷鋒做好事,已從“點點滴滴”演變成“熱流涌動”,全民學雷鋒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