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朔帆Hu Yidao
(1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上海200020;2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商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
提 要 當代會計學為了幫助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判斷一個企業運營狀況以實施投資決策,要求企業在財務報告以外,還要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不過,可兌換性與不可兌換性構成財務信息與社會責任信息的根本區別,由此,對于企業的壞消息而言,如果說財務信息具有“爛蘋果效應”,那么,社會責任信息更可能具有“老鼠屎效應”。因此,根據“新言語行為分析”的思路,社會責任信息發布的規則和評價應該分別遵循“方面信息強制性發布”和“真實性系數”原則。
一個蘋果爛了一小點兒,一定會跌價,但是通常依然還可以出售,還有人購買,因為消費者可以削掉那爛的部分繼續食用;可是,如果是一碗茶里發現一顆老鼠屎,這碗茶還能夠出賣嗎?哪怕這一碗茶里放的是虎跑甘泉,泡的是獅峰龍井,在正常情況下,任何消費者都不會再去飲用了。
信息,包括會計信息同樣也有好有壞,不過,會計信息同時又呈現出不同類型,那么,不同類型的會計信息中的壞消息的“使用價值”是否一定一樣呢,或者說,同樣是壞消息,會計信息是否也可能出現“蘋果之爛斑”與“茶碗之鼠屎”的不同呢?
會計信息曾經一向被認為就是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其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財務年報。
不過,當代會計學已經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所謂信息,就是對人有用的、能夠影響人們行為的數據。而在當代世界,社會越來越信息化,經濟越來越全球化,企業與社會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化,對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或者說是幫助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判斷一個企業運營狀況以決定自己投資決策的信息,已經遠遠不限于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而是需要更多的方面,其中特別包括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這樣,在企業的財務報告以外,也就出現了社會責任報告。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要求企業除了考慮自身的財政和經營狀況外,也要加入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的考量。企業承擔的這種對社會的貢獻,可以分為正面及負面:正面是指有責任參與(社會活動);負面指有責任不參與。而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則進一步要求企業的營運方式應該達到或超越道德、法律及公眾要求的標準,進行商業活動時必須考慮到對各相關利益者造成的影響,而“利益相關者”是指所有可以影響、或會被企業的決策和行動所影響的個體或群體,包括但不限于:員工、顧客、供應商、社區團體、母公司或附屬公司、合作伙伴、投資者和股東。在這情況下企業與相關利益者接觸時,試圖將社會及環境方面的考慮因素融為一體。
社會責任報告最初源于企業的環境報告。在1980年代,西方一些企業在社會的壓力下開始嘗試內部環境審計并提出報告,以后逐漸發展為一種企業的自愿行動。1995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世界社會發展首腦會議上提出“社會規則”、“全球盟約”(Global Compact)的構想并于2000年7月正式啟動了“聯合國全球盟約”計劃,號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權、勞工標準 以及環境方面的九項基本原則。聯合國的建議不僅得到發達國家和國際工會組織的支持,而且取得了企業界和國際雇主組織的積極回應。一些大型跨國公司開始行動起來,倡導承擔社會責任,與工會組織簽訂實施以基本勞工標準為核心內容的全面協定,并開展了社會認證活動。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APEC第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也提出:企業應該樹立全球責任觀念,自覺將社會責任納入經營戰略,遵守所在國法律和國際通行的商業習慣,完善經營模式,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由此,企業社會責任也開始成為中國企業的熱點問題。同年,上交所在《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三類公司即“上證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公司以及金融類公司必須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同時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公司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次年,上海、杭州、南京等市政府也相繼頒布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地方標準。在社會與政府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據研究顯示,2008年,共371家中國上市公司披露了其社會責任報告;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達到了471家,增長率高達27%;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呈現井噴之勢。
財務報告與社會責任報告已經成為當代企業發布的企業經營信息的互文性的文本,可是,其有效性依然相距甚遠。
企業的財務報告經過多年的行業磨合和法律規范,已經形式了一套相當明確的表達規范,尤其是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其中的要素及其變化數值,一目了然,具有明確的可比性,可以由此對于企業的資產運營立刻做出有效的判斷。可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卻非常不理想。
根據聯合國全球盟約要求,各企業在各自的影響范圍內遵守、支援以及實施一套在人權、勞工標準及環境方面的十項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來自于《世界人權宣言》、國際勞工組織的《關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則和權利宣言》以及關于環境和發展的《里約原則》,涉及四個方面,分別是:
人權方面:企業應該尊重和維護國際公認的各項人權;保證不與踐踏人權者同流合污;
勞工標準方面:企業應該維護結社自由,承認勞資集體談判的權利;徹底消除各種形式的強制性勞動;消除童工;消除就業和職業方面的歧視;
環境方面:企業界應支持采用預防性方法應付環境挑戰;采取主動行動促進在環境方面更負責任的做法; 鼓勵開發和推廣環境友好型技術;
反腐敗:企業界應努力反對一切形式的腐敗,包括敲詐和賄賂
其后,“OECD多國企業指導綱領”(各國政府對企業經營行為的建議),更具體規定為:
——披露:企業應定期公開兩種范圍的、具可信度的資訊:第一,為充分揭露公司重要事項,如業務活動、公司結構、財務狀況及公司治理情形;第二,將非財務績效資訊作完整適當的揭露,如社會、環境及利害關系人之資料。
——就業及勞資關系 :企業應遵守勞動基本原則與權利,即結社自由及集體協商權、消除童工、消除各種形式的強迫勞動或強制勞動及無雇傭與就業歧視。
——環境:適當保護環境,致力永續發展目標,企業應重視營運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強化環境管理系統。
——打擊賄賂:企業應致力消弭為保障商業利益而造成之行賄或受賄行為,遵守“OECD打擊賄賂外國公務人員公約”。
——消費者權益:企業應尊重消費者權益,確保提供安全與品質優先之商品及服務。
——科技:在不損及智慧財產權、經濟可行性、競爭等前提下,企業在其營運所在國家散播其研發成果。對地主國的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能力有所貢獻。
——競爭:企業應遵守競爭法則,避免違反競爭的行為與態度。①
與此相關,國內的一些機構為了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質量,也具體研制了社會責任報告的評價標準。國內專門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機構“潤靈環球”發布了《潤靈環球MCT社會責任報告評級體系》(2012-1.2i版)②,根據MCT評級體系,他們從整體性、內容性、技術性、行業性四個零級指標出發,分別就經濟績效、勞工與人權、環境、公平運營、消費者、社區參與與發展等15項一級指標和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信息、社會投資信息等62個二級指標(不含行業性指標)考察社會責任報告。就其中的技術性指標而言,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MCT評分采用結構化專家打分法,滿分為100分,其中整體性評價M值權重為30%,滿為30分;內容性評價C值權重為45%,滿分為45分;技術性評價T值權重為15%,滿分為15分;行業性評價I值權重為10%,滿分為10分(綜合業與其他制造業無行業性指標評價,內容性評價權重調整為50%,滿分50分;技術性評價權重調整為20%,滿分20分)。

表1:MCT評級體系的技術性指標
由此,潤靈環球試圖有效地推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應該說,這一努力是有作用的,不過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已經越來越自覺,事實上,大多數公司還是不會發布這樣的報告,即使是上市公司,迄今為止,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不到一半,如果扣除根據證交所規定必須發布的(如跨境發行股票的公司等),那么,發布的比例更低。一個言語行為的主體包括說話者(我)、聽話者(你)、監督者(他)三種。(胡范鑄2009)由此而言,目前的社會責任信息的發布,與其說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說給聽話者(你)聽的,還不如說只是為了滿足監督者(他)即政府管理者的信息需求——越是國企發布的比例越高也許就是一個證明。
第二,不僅如此,即使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其中到底應該包含哪些項目,是否可以構建一個企業(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目前并無共識。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企業的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來說,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說,企業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最關鍵的信息首先是什么?
會計信息是社會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是企業有效運行的基礎,也是投資者決策的基本依據。但是,財務信息的有效性與社會責任信息的有效性卻存在很大的區別。
財務信息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勾連關系,其中的數據都具有可兌換性:一種數據可以明確地兌換為另外一種數據,虧損與盈利、利潤與成本等等都具有可以兌換的關系。你可以用剛獲得的一筆利潤立刻沖抵企業的虧損,也可以因為甲部門的虧損而使得乙部門的盈利消失大半。同樣,一個企業即使由于財務問題瀕臨破產也完全可能因為臨時獲得的一筆資金而立刻走出困境。
可是,社會責任信息不然,它在某些項目之間固然也可以構建出一種聯系,但更多的時候各種項目之間彼此卻不具有可兌換性:一個企業生產了有毒食品盈利100萬的罪過,不可能因為給老區捐助了100萬就獲得沖抵;同樣,一個企業如果發生了特大礦難,也不能夠因為在控制污染上多投入了1000萬而獲得原諒。
企業的相關利益者為什么需要社會責任報告?作為投資者以及供應商、合作伙伴等等來說,最關心的不是這個企業是否捐助希望小學,是否幫助災區,而是假如投資這個企業、加盟這個企業的話,這個企業會不會因為缺乏社會責任而導致嚴重損失甚至破產,紫金礦業因為嚴重尾礦污染事故遭政府巨額罰款導致股價一蹶不振就是教訓。
也就是說,投資者對于社會責任信息的需求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做沒做好事”,一是在社會責任方面“干沒干壞事”。對于企業的財務信息而言,收入與支出可以沖抵,關鍵看最后的收支平衡;但是,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而言,投資者首先需要的關心的不是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做沒做好事”,而是“干沒干壞事”。
企業是一種“法人”,這一術語非常深刻地隱喻了企業行為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隱喻了企業評價與人的評價之間的關系。投資者選擇企業,猶如一個家庭考察未來的女婿媳婦和企業錄取員工。家庭考察未來的媳婦女婿時候,企業在錄取員工的時候,固然需要關注擬新人的身體、專業、學歷、從事的崗位、獲得過的獎勵、乃至未來的發展規劃等等信息,但一定更會注意是否有犯罪或者其他違法記錄。假如有違法犯罪記錄,那很可能就是一票否決。一個人只要殺過人就是殺人犯,而不在于他作為醫生救過很多人;只要偷竊一個皮夾就是小偷,不在于他可能曾經上交過好幾個皮夾。
這樣就是說,對于企業信息而言,財務信息中的負面信息通常只是“蘋果中的爛斑”——只要其虧損或者下降額度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投資者都是可以接受的,無非是給予的價格不同;而社會責任如果出現重大問題,那就可能是“茶碗中的老鼠屎”,被投資者徹底拋棄,三鹿奶粉忽略企業的社會責任和食品安全而轟然倒閉就是明證。
既然如此,那么企業社會責任發布的基本規則是什么?社會責任本報告評價的基本原則又是什么?
研究會計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從邏輯視角看,會計是體系化呈現會計理性認識的邏輯形式(代金宏2008):而從修辭學的角度,會計信息發布就是一種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的本質在于人類的溝通(胡范鑄、劉毓民、胡玉華2014),所謂言語行為,就是一個行為主體在一定的“說話-聽話-監督”的互動構架中,根據自己的意圖結構并發出一段話語,另外的行為主體介紹到這一話語并指出有關聯的反應的一個游戲。依據這一“新言語行為分析”理論,任何言語行為要實現自己的意圖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而規則有兩類,構成性的和策略性的,分析言語行為的規則首先需要分析其構成性規則,而任何構成性規則都是由其行為的本質決定的。(胡范鑄2007)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是一種旨在消除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信息不對稱,以幫助利益相關者更全面準確地理解企業狀況的言語行為;而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評價則是一種對于這一報告的真實有效性加以判斷的行為。
由此,企業社會責任發布的首要原則應該是“負面信息強制性發布”。這意味著,對于企業社會報告而言,你可以不發布一切正面的信息,比如給再去捐助了多少,比如污染排放降低了多少;但是,企業是否受到政府管理部門的處罰,是否牽涉重大案件,是否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是否發生重大環境事故等等,都應該如實地集中地在社會責任報告中予以披露。也就是說,證券交易所應該規定,所有企業必須強制性發布社會責任的負面性信息,和對于負面性信息的回應。可惜的是,據我們調查,即使對于證券交易所的譴責公告,絕大多數的企業在其社會責任報告中也未予回應。社會責任報告仿佛成為企業的形象廣告。
而社會責任本報告評價的基本原則又是什么?首先應該是企業的“真實性系數原則”。也就是說,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的得分再高,如果其真實性程度不高,那就不應該僅僅是影響其技術性部分的得分,而應該是制約其整個得分的系數。真實性是財務信息的生命,也是社會責任信息的生命。因此,必須提高社會責任信息的可信度,社會責任報告評估機構,應該考慮將評估體系中技術性指標的可信度,從占總得分的百分比改為作為全部得分的系數,也就是說,當報告的真實度只有50%時,不是“真實性·50%+其他項目總分”,而應該是“總分·50%”。這里,不妨參照“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委員會”的ISAE3000和“社會和倫理責任協會”的AA1000審驗標準,從社會責任報告有無鑒證者、鑒證者的權威度、鑒證標準的可靠性、鑒證程序的合理性、鑒證意見的完整性的幾個方面構建社會責任報告真實性系數。
注 釋
①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6%9C%83%E8%B2%AC%E4%BB%BB。
②見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KU3ei-EQMtedqoooe4RXMQU6YH_YrqGpP-HcB3iwExNsWwjXVY mM8A0jMjHu__r8sIu8WerJTKBsBHTE6TSqvFpg8uiK0AsN4jGKPDv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