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延欽
作為中國二十世紀的紅色經典劇目,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無論就其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說都堪稱革命文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大凡四十開外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當年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演出時萬人空巷的盛況。《紅燈記》不但在大陸產生那么大的影響,而且對香港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紅燈記》講述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敵占區,我地下黨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擊隊轉送密碼的任務。由于叛徒的出賣,李玉和遭日寇殺害,李玉和的女兒鐵梅繼承父志,將密碼送上山,游擊隊殲滅了追趕鐵梅的日寇的故事。京劇《紅燈記》在60年代初改編后不久立即脫穎而出。1964年11月6日晚,毛澤東主席在劉少奇、鄧小平等人陪同下在人大小禮堂再次觀看了《紅燈記》,對這個戲十分贊賞。不久江青又來到中國京劇院說:“《紅燈記》主席通過了,你們到南方去一下吧,擴大影響。”1965年2月,中國京劇院副院長張東川和阿甲一起帶劇組南下公演。所到之處,觀眾對這出戲反應之強烈大大出乎劇組的預料。在廣州東風劇場和擁有5000個座位的中山紀念堂演出時,不僅場內觀眾爆滿,場外也是人頭攢動。在深圳演出時,許多香港居民也紛紛跑過羅浮橋來先睹為快。“我家的表叔數不盡,沒有大事不登門……”,“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糾糾……”,劇中的唱詞唱腔一時響遍大街小巷,為南國早春注入了一股股革命豪情。同年3月初,劇組揮師北上,在能容納三四千人座位的上海人民大舞臺連演42場,觀眾達11萬5千人次,打破了該劇場建立以來單個劇目上演最高紀錄。《紅燈記》以感人肺腑的愛國精神和演員精湛的表演在觀眾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僅觀眾熱看《紅燈記》,各類媒體也爭相報道關于《紅燈記》的演出情況。文藝評論界也掀起了一股《紅燈記》熱。據當時統計資料顯示:從1964年初到1965年6月,文藝評論界發表評論文章達200余篇,稱京劇《紅燈記》是“政治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好戲” 。
《紅燈記》能夠這么快就來到邊陲小鎮深圳演出并對香港形成一股強大的沖擊波是完全出乎人們意料的。從1960年3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夕的整整7年間,為了消除國民黨敵特活動和港英當局對立行為所造成的海外惡劣影響,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作出決定,通過深圳對外演出活動吸引港澳同胞來深觀戲,增強他們對新中國的信心和凝聚力,使他們更好地團結在新中國的周圍。這段時間內幾乎全國所有省份的文藝團體紛至沓來,使深圳的文化生活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劇種既有表現我國優秀藝術傳統的,又有反映建國后藝術上的進步和成就,以及黨的“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文藝方針的。他們的劇目突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內容豐富多彩,受到熱烈歡迎。上演過的劇種有芭蕾舞、話劇、歌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漢劇、錫劇、潮劇、黃梅戲等。特別是上述的1965年2月春節期間在深圳演出的《紅燈記》,大大轟動了港澳,是繼1964年冬中央芭蕾舞劇團的《紅色娘子軍》在深演出后的又一個熱烈高潮。隨后每一次的演出,也非常熱烈。港澳觀眾不單場場滿額滿座,而且還要求增加演出場次。根據香港中國旅行社在代售《紅燈記》等的戲票時統計,許多香港觀眾買不到票。當他們獲得一張戲票時,便感到非常幸福和光榮,很多學生把到深圳看演出的票稱為“幸福票”,不少工人買不到票時,便跑到深圳來,苦苦要求買票,得到一張“站票”進場,也感到十分滿足。
在演出中,劇場的熱烈氣氛是少見的,每場或精彩的片段都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觀眾由于劇情的感染而熱淚盈眶是普遍的。《大公報》攝影記者陳跡看了《紅燈記》第一場演出時,沒有拍到幾張照片,事后他說,原因是忙于“抹鏡頭”(拭眼淚)。每次演出結束,演員謝幕少的三、四次,多的七、八次,有些觀眾,激動地跑到臺前高呼“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紅燈記》的演出,大大地震動了香港同胞。當《紅燈記》演出時,香港的中間、進步報紙大力評述推薦,許多著名人士如費彝民、李子誦、金堯如等還親自執筆,專題評贊;也有一般的社會人士撰寫了贊頌的文章,熱烈異常。
香港較有地位的文化界、藝術界、電影界、戲劇界人士大部分都來看了《紅燈記》,看后都一致稱贊演出的成功。香港老牌電影演員吳楚帆連看數場,完全被緊湊動人的劇情和精湛的演技所吸引,看得如癡如醉,連聲叫妙。他說:“這個戲已經創造了一套新的藝術體系,有些人尚懷疑現代京劇是否看得順眼,他們應該來看看了……”香港須生名票友陳中和,過去認為絕對不能把京劇的基本東西運用到現代生活中去,認為京劇是不能改的,可是,他看了《紅燈記》之后說:“我看了這個戲,才知道京劇現代戲是高度的藝術結晶。京劇傳下來的東西太多了,演現代戲是適合不過的。”香港電影導演盧敦也說:“中國人創造了現代京劇的藝術,我們值得驕傲。”導演費魯伊看了后,認為這戲體現了現代京劇的新內容、新表現,有傳統、有革新,并且說:“豈止是服了,簡直是五體投地。”這些都表明了京劇現代戲《紅燈記》在觀眾的思想境界里產生了巨大的革命感染力。
革命現代戲的演出,給廣大的香港群眾以現實的革命教育和精神鼓舞,也推動了香港文藝工作的前進,增強文藝活動的革命內容和戰斗力。由于受到深圳大演革命現代戲的影響,革命現代戲已為廣大香港觀眾所喜愛,推動了香港文藝、戲劇界加速走向演革命現代戲的道路。香港話劇團(香港電影界組織的)在1965年曾把《紅燈記》改編為話劇,在香港、澳門演出,而且一再重演,博得很多港澳觀眾的贊揚;香港南國粵劇團亦曾把《紅燈記》局部改編為粵劇,向工人演出,亦獲得好評。香港的一些團體和學校,1965年就組織七、八十位青年來深圳向陜西歌舞團和四川歌舞團學習革命歌舞,大大豐富了他們的文娛活動。1965年國慶節紀念活動中,很多團體、學校的表演節目,都是從陜西、四川歌舞團學來的,有好幾位香港的音樂家和歌唱家,看過陜西歌舞團、上海音樂學院演出組和四川歌舞團演出之后,要求給他們一些革命的樂譜和歌曲,準備在香港公開表演。每次演出期間,香港長城、鳳凰電影公司、香港話劇團、南國粵劇團的導演、演員、藝術工作者和舞臺工作者,都熱烈要求與演出劇團的領導和演員舉行座談,要求他們介紹演革命現代戲的經驗、心得、體會,希望從中獲得一些演現代劇的新知識。
可見,《紅燈記》對香港的沖擊和影響主要是通過深圳這個文化的橋頭堡輻射的,深圳日益成為溝通香港和大陸之間的一座重要文化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