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英
日前,被列為重大黨史題材的《中共東京支部》一書,獲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查通過,并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發行。于是,一段被塵封了80年的歷史終于浮出了水面。原東京支部成員的后人獲悉該書出版,更是歡欣雀躍。他們的父輩往往因為這一段難以道明的歷史,長期籠罩在政治運動的陰云之中,而這本書的出版,讓他們有一種遮蔽在父輩身上半個多世紀的陰影一朝煙消云散的欣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文化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很有特色、很有成效。由上海黨組織文化工作委員會等領導的左聯,在進行革命宣傳和進步文化活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中共東京支部,就是在上海左聯黨團書記周揚直接領導下,由在東京的中國文化人和到日本留學的黨員所組成?!吨泄矕|京支部》通過大量的回憶資料,真實記錄了中共東京支部在日本的活動。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認為,此書“政治觀點正確,重要史實清楚”,“具有一定的重要的史料價值”。認真閱讀此書,頗有感觸。
一、該書較全面、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共東京支部的活動,彌補了中共黨史征研左翼文化運動史料的不足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一方面糾集大軍對工農紅軍圍追堵截,另一方面在其統治區實行文化“圍剿”,到處搜查、破壞革命組織,殺害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禁止人民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由于黨組織遭受破壞,許多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青年,在國內難以立足,被迫東渡日本,到當年被稱為“馬克思主義東方圖書庫”的東京尋求真理,為以后回國革命打好基礎。于是,東京一時成為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左翼文化人在國內遭受迫害打擊之后的流向地和聚會點。中共東京支部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由中共上海文委負責人周揚直接領導,以林為梁(后改名林基路,1943年9月與陳潭秋、毛澤民一同壯烈犧牲于新疆)等人為骨干,于1935年秋在日本東京建立起來的。林為梁任支部書記。黨員人數從初時的十來人發展至50人左右。從1935年9月成立到1938年初結束,中共東京支部雖僅存在兩年多,但其團結流亡日本的左翼文化人和留學生,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致力于開展進步文化活動和抗日宣傳活動,發揮了骨干和核心的作用。全國抗戰爆發前后,該支部黨員及其聯系的左翼文化人,先后回國投身抗戰,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許多人為民族的獨立、為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犧牲。他們的事跡,為中共黨史和革命文化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但是,相對于對留美、留法、留俄學生中的中共活動的研究而言,學界對中共在旅日文化人和留學生中建立黨組織及開展活動的研究是不足的。一部中共黨史,只是在寫到左翼文化團體活動地區不斷擴大時,提到了“日本東京”幾個字。其他黨史書箱刊物,對于中共東京支部活動的宣傳和介紹也不多,即便有一些,也相當零散。由此可見,對這段歷史資料的發掘、整理、研究和宣傳是黨史工作的薄弱點之一。在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持下,在東京支部、東京“文總”(東京左翼文化人成立的各文化團體總稱)后人的支持幫助下,編者挖掘了大量生動、詳實的史料,將有關內容匯集成書,全面再現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為史學研究者以及普通讀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二、中共東京支部的歷史是廣東黨史的組成部分,該書有助于豐富對廣東黨史的認識
中共東京支部的歷史與廣東革命歷史有著密切的關聯。20世紀30年代,當南方革命運動陷入低潮時,在廣州暗地里卻出現了不少左翼文化社團,還有為數相當多的讀書會和讀書小組。當時不少先進青年為之吸引,想方設法加入,為參加其中的活動而甘冒坐牢殺身之險。東京支部、“文總”的人物中,大多是廣東人(如支部書記林為梁,組織委員陳洪潮、陳健等),或在廣州上過學,教過書,當中就有左翼社團和讀書會的成員。當左翼文化運動在國內遭到重挫后,老師學生一幫人彼此照應著從廣州挪到東京。當祖國抗戰的呼聲召喚時,他們又從日本回到廣州。廣州市文明路63號廣州留東同學會就是他們的聚會點。而廣州留東同學抗敵后援會,就是1938年1月發起成立“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的團體之一。1937年9月,陳健率東京支部黨員及留日同學30多人離開日本、回到廣州,遂通過梁威林(支部宣傳委員)與上海黨組織取得聯系,上海黨組織向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博古匯報了東京支部成員在廣州的情況,并“要求解決廣州關系”。經聯絡,陳健、梁威林于是年底在香港會見了中共中央派來的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張文彬。遵照張文彬的指示,中共廣州市委接收了東京支部最后回國的20多名黨員的組織關系。當時廣州約有中共黨員400人,原東京支部成員占了二十分之一。此后在廣東各地的抗日、革命活動中,到處活躍著“留東同學”、原東京支部黨員的身影。
因而,中共東京支部的歷史,與中共廣東黨史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編輯出版中共東京支部的歷史資料,對完整地保存革命史料,使學界進一步豐富對中共廣東黨史的認識,以及向青少年進行光榮革命傳統教育,都是很有必要和十分有意義的。
三、中共東京支部、“文總”走出了大批杰出人物,該書有助于深化對一些黨史人物的認識
中共東京支部初期和中期的黨員有官亦民、陳洪潮、陳健、梁威林、李云揚、張建、伍乃茵、侯甸、鄺啟常、蔡北華、梁微娟、蘇曼、黃維克、梅景鈿、潘沃權、李隆等,黨員人數后來增至50人左右,陸續加入的黨員有胡成放、楊克毅等。當時,在東京的中國左翼文化人和留學生有數千人,東京支部所能聯系、影響的約有500人。對于東京支部、“文總”黨員來說,東京是他們上的一所特殊學校,是他們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革命驛站。他們在日本所學和所做的一切,實際上只是一句話:為抵抗日本侵略中國作準備。他們自日本歸來,即踏上了艱辛漫長的抗日之路,相繼奔赴延安、新疆、海南及全國各地,從事抗日武裝斗爭、抗戰文化活動和抗日統戰工作。有的人甚至在抗日、革命中英勇犧牲,中共東京支部書記林為梁(林基路)就是其中之一。為抗日、革命獻身者還有丘東平、蒲風、梅景鈿(梅青)、蘇曼、羅文坤、黃日東、衛國堯、官亦民等。從東京“文總”、支部走出的人中,不乏卓有成就的小說家、戲劇家、畫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和社科理論家,還有人長期工作在外交戰線或隱蔽崗位上,為國家作出了許多有意義卻罕為人知的貢獻。
該書匯集了中共東京支部一批黨員的詳實資料,有助于深化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認識。例如,通過許多當事人的回憶,林為梁(林基路)的形象更加豐滿生動。該書介紹了他在上海的活動,詳細闡述了他在日本的進步活動:領導進步學生公開成立“中華留日學生聯合會”(學聯),并迫使有關方面承認其合法性;發起成立“文化座談會”、“中華留日同學座談會”等進步組織,指導留東婦女運動等等。同時,加深了對陳洪潮、陳健、梁威林、丘東平、伍乃茵等中共黨員的了解和認識。
四、編者辛勤挖掘新史料,該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為再現那段光輝歷史,編者與中共東京支部成員后人建立起密切合作。該支部成員后人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圖片,多次召開座談會,為追尋父輩的足跡,前往臺山——林基路烈士的家鄉,向臺山市委黨史研究室收集資料。編者還到上海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收集資料。根據挖掘的大量史料,分為回憶錄、訪談錄、自傳、懷念詩文、烈士傳略、留日學生活動報道文選等部分進行編排,很有特色。該書以《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共東京支部》一文為核心文章,所選編的史料,都與該文提及的人和事有關,且除烈士傳略外,基本是歷史親歷者的回憶,反映了歷史真實的一面,為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中共東京支部這一專題,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史料。
例如,該書第97頁談到關于左聯解散問題,在上海的周揚解釋說是因為左聯駐國際革命作家聯盟蕭三來信,說中國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就要解散。據當時的外文刊物上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七大上的報告,提出要組織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國應當組織抗日統一戰線。由此可見,蕭三的信是有理論和組織根據的,所以才按照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解散左聯來組織一切愛國作家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家組織。魯迅先生開始不同意,后來同意了。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在此謹以小文緬懷革命先烈,并對不辭辛苦的編者和中共東京支部后人們表示敬意,希望今后看到更多樸實嚴謹、史料價值高的書籍,進一步揭示廣州、廣東乃至中共黨史的真相,不斷填補黨史征研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