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周50家新發行股票公司在獲得證監會許可后,爭先恐后地啟動了他們的招股工作。就是在四周前,我有機會與他們中間參與上市發行工作的人員交流,當時留給我的印象是其中一些公司對即將開始的發行抱有強烈的擔憂,無論是在發行價格上,還是在市場承受能力上都表現得小心翼翼。
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些公司和追捧新股的投資者甚至完全不理會他們熱鬧無比的上市路演說明會外慘淡的市場行情。當中簽機會傳來,人們用艷羨的目光相互祝賀,因為中簽者至少可以聊以自慰——在他們看來,減倉的損失是完全值得的,而且也是可以從隨后的“炒新”熱中確定拿到回報的。
當市場在十來天的時間里一下子迎來50家新發股票公司后,人們已經完全相信證監會今年會把積累的700多家全部推向市場。那又如何?
已經有人向證監會喊話,批評它這樣的做法“過激了”,有“砸場子之嫌”。更有好事的媒體猜測性地報道了“證監會可能會重新評估節奏,并指示擬上市公司推后他們的發行時間”。上周四,這篇報道在被主要網絡媒體轉發幾個小時后就不見了。我寧愿相信不見的報道是被證監會要求拿下的,證監會應該下決心堅持讓市場的力量起決定性作用,只有市場真的不能接受新股票時,IPO自然會停下來。大盤確實下跌了,而且還跌得不少,但這并不意味著此番IPO新啟將會導引指數走向1600點的谷底。實際上,只是一些投資者把手中不喜歡的股票賣掉了,轉而追逐新的股票。我相信,他們的熱情會在春節后引來更多的場外投資者,更多的原本不在股市里的資金已經重新回到了門口。
本專欄的讀者也許會問,我是不是改變了過去一段長時間的悲觀看法,轉而變得多頭起來。還真沒那么快。我只是傾向于認為,投資者正在調整他們的配置,加大他們在股票方面的資產份額。正如保監會上周要求它的業內公司加大對創業板公司和藍籌公司股票的配置一樣,很多人錯誤地把這一舉動理解為管理層的“救市”。但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巧合的話,保監會已經發現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中不動產和基礎設施的比重太高了,在低效經濟部門中的配置太高了,這些配置很多又與影子銀行掛在一起,讓這些資產的未來風險變大了。
如果投資類資產更多地進入股市,是不是說明上市公司更值得投資?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首先,我認為上市公司和它們的股票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里獲得長足進步,只是,比起已經在人們眼中變壞了的資產,它們重新得到了認可。是的,那些變壞的資產不但變壞了,而且壞得相當快。比如近兩年火爆的房地產信托,不要說難以持續保持高收益率,未來很可能將會有更多的違約發生。至于與各級政府緊密相關的債務,更是投資者回避的地帶。
另一方面,我還想特別提示投資者,中國的上市公司盡管問題多多,但它們中間確有優秀者,而且這些優秀者正在脫穎而出,說它們正在引領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都不為過。與他們同行并分享成果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過去10年,投資者受到了相當大的迷惑,以為這個國家只能投資于那些與政府保持緊密關系、甚至就是政府背景的公司才是正確的選擇。事實正在給予回擊,2007年底6000點至今6年的時間,股票市場只有熊市作為回報。也許直到今天,在重新追逐新公司、新產業、新經濟模式的浪潮里,人們會認識到過去的錯誤,擺脫對政府和強權的迷信。
我還不想表達樂觀的態度,相反,投資者觀念的改變實屬不易,更何況還需要公司和企業好好表現。但新發行股票公司正在這樣提示投資者:“任何懷疑發行人是純粹‘圈錢的投資者,應避免參與申購。”雖然實質仍待觀察,但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是新發行股票公司的承諾。而兌現承諾的公司不就是那些值得投資的公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