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民
兒童多動癥是兒科常見的一種慢性精神神經系統疾患,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特色優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醫藥界對本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本病的認識和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加,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正在逐漸增多。2011-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兒童多動癥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并組織開展了兒童多動癥中醫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的研究。中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病位在心、肝、脾、腎,其主要病機是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平衡失常。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研究分析認為,實證病位主要在心肝,虛證病位主要在脾腎,其中情志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可貫穿疾病始終[1,2]。七情之過,首害氣機,肝主疏泄為氣機之樞,對情志起重要的疏泄調節作用。肝氣調達,氣貫全身,全身舒暢;肝氣郁結,則煩急,易激惹,沖動任性。發病患兒多為獨生子女,家中大多過分溺愛,所欲不遂,即發脾氣,性情急躁易怒,加之教育失當,極易造成心理失和,情志不悅;其次,發病患兒以學齡期兒童最為多見,主要原因是因家長期望甚高,管教過嚴,學業負擔過重,且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及娛樂活動,身心得不到放松,積怨在心,久郁于肝,以致肝失調達,疏泄失常,疾病由生。正如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富家之子,得縱其欲,稍不如意則怒多,怒多則肝病多矣!”加之,隨著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變化,患兒多喜葷厭蔬,挑食偏食,家長溺愛,隨其所欲,致使脾胃受損,運化失常,痰濁內生,郁而化熱,痰熱膠結,擾動心肝,久之則肝之陰陽失調,疾病乃生。又由于小兒“心常有余”,心為火臟,火性屬陽,其性炎上,亢奮易動,小兒生機旺盛,心火易亢,加之五志過極易從火化,傷及心陰,出現心火有余,心陰不足,心神受擾,神不守舍,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不寧之癥。
筆者對9家協作單位進入兒童多動癥臨床路徑研究的270例患兒,進行總結分析得出:開始進入臨床路徑時心肝火旺證最多,有107例,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心肝火旺證、痰火內擾證兩種實證為主的證型逐漸減少,肝腎陰虛證、心脾兩虛證、肝郁脾虛證的證型逐漸增多,這符合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80年代兒童多動癥肝腎陰虛證最為多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的改變,現在疾病初期實證逐漸增多,尤其是心肝火旺證增多最為明顯。經過治療心火肝亢逐漸減輕減少,其陰虛之證逐漸顯現。所以本病的后期以肝腎陰虛證最為多見。一方面是由于火邪陽熱,耗傷陰液,心火旺則心陰傷,肝陽亢則肝陰虛,久則傷及腎陰。盡管各證型所關涉的臟腑、氣血盛衰有所不同,但最終必傷及腎,正所謂“久病及腎”“窮必傷腎”。另一方面,由于小兒“腎常虛”,腎中的元陰元陽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兒童正在生長發育階段,腎精尚未充足,腎氣亦未旺盛,而生長發育迅速,陰精相對不足,故易出現陰不制陽,陽盛則多動的現象。脾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長發育階段,飲食失當,脾胃受損,脾藏意主思功能失職,則出現神思渙散、興趣多變,做事半途而廢等癥,正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脾主意與思,意為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脾受病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兒童多動癥初期多為心肝火旺證,病程較短,病理性質多屬實或實多虛少;肝腎陰虛證、心脾兩虛證多在疾病的中、后期,病程較長,病理性質多屬虛或虛多實少。所以,我們提出實證治心肝,虛證調脾腎的治療大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調整失常之臟腑功能,燮理失衡之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疾病而愈。
治療心肝火旺證常用安神定志靈、柴胡疏肝散、瀉心導赤散、龍膽瀉肝丸加減;肝腎陰虛證常用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加減,也常用靜靈口服液、小兒智力糖漿治療;心脾兩虛證常用歸脾丸、甘麥大棗湯加減。臨床上要審因論治,隨證加減。以藥物治療為主,配合心理疏導、行為療法等綜合治療,兒童多動癥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1] 韓新民.兒童多動癥心肝火旺證探析[J].中醫兒科雜志,2006,2(1):11-12.
[2] 殷春霞.韓新民教授治療兒童多動癥經驗[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2(1):41-42.
(收稿日期: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