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卉雯,田靜,李慧
嬰兒濕疹俗稱“奶癬”,是發生在嬰兒頭面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屬中醫“濕瘡”范疇。男患兒略多于女患兒[1]。好發于2~3個月嬰兒。其特點是好發于頭面部,皮疹多形性,表現為紅斑、丘疹、丘皰疹、滲出、結痂,如繼發感染可出現膿皰和膿痂,可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和發熱等全身癥狀。因常伴有陣發性瘙癢,從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影響生長發育和健康。家族中常無過敏性疾病史[2]。導師田靜教授從醫三十載,對嬰兒濕瘡的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其經驗總結如下。
1.1 病因病機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多易感受外邪;古代醫家形容小兒之體為“稚陰稚陽”,說明小兒無論在物質基礎與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這也是小兒發病容易這一病理特點的理論基礎。田靜教授認為小兒濕瘡的發生是“外感風熱之邪”和小兒“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共同作用的結果,故濕瘡患兒常表現以風熱、濕熱、陰虛內熱為主的證候。同時,田靜教授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脾、肺、心三臟關系密切。“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運化水濕,但小兒“脾常不足”,脾虛則運化無權,濕濁內生,泛溢肌膚則見水皰、糜爛、滲出之征;肺主氣合皮毛,小兒“肺常不足”,肺葉嬌嫩,則衛外不固,腠理疏松,而易為外邪所侵;“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小兒“心常有余”,感邪后易化熱化火,引動肝風,加之“陰常不足”,心火易炎,常于頭面部出現以紅斑、丘疹、水皰為主的皮損,同時由于心火內擾,引起局部瘙癢劇烈,入夜尤甚,患兒因此夜寐不安,哭鬧不休。
1.2 辨證施治 田靜教授根據嬰兒濕瘡的臨床特點及小兒的特殊體質,遵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提出嬰兒濕瘡應以外治為主,即“清熱解毒,除濕止癢”之法,兼以內調即“祛風除濕,養陰清熱”之法。且按皮損的不同隨時調整外用藥劑型,紅腫、滲出明顯者,心火脾濕為主,予濕疹洗劑(金銀花、茯苓、桑葉、甘草、麻黃)冷溻,冷溻后予紫草油膏油紗外敷。輕度滲出者,以脾虛濕蘊為主,予紫草油膏油紗外敷,滋痂較多者予麻油潤澤祛痂。后期形成結痂,脫屑較多,以陰虛血燥為主,予紫草油膏或三黃膏外涂。在重視外治法的同時,田靜教授亦重視內治之法。提出內服藥物清熱不可過用苦寒,除濕謹防傷陰,祛邪不可傷正。故常予參苓白術散、導赤散、當歸飲為基礎方加減,以達祛風除濕、養陰清熱之效。同時,田靜教授認為對于嬰兒頭面部濕瘡的治療,尤其是無家族過敏性疾病史者,激素藥物的使用應慎重,非必要之時,切勿妄用。否則可導致病情反復、加重,給患兒帶來極大痛苦。
于某,男,3個月。以“頭面部起皮疹,伴滲出、瘙癢半個月,加重3 d”為代主訴,于2013-05-28就診。患兒于半個月前頭枕部出現紅色丘疹、丘皰疹,基底潮紅,因瘙癢時常啼哭不止,煩燥不安。家人自用皮炎平外涂,有所好轉,但仍反復出現新疹,3 d前,病情復發加重,頭皮、顏面部、頸部皮疹加重,糜爛流水,遇熱尤重。母乳喂養,食欲不佳,小便短赤,大便常可見奶瓣。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滑數。來診時癥見:顏面、頭頂部及枕部、頸部見紅色丘疹、丘皰疹、丘膿皰疹,皮疹密集,部分融合,基底潮紅,部分可見鮮紅色糜爛面,滲出較多,有較多滋痂。西醫診斷:嬰兒濕疹。中醫診斷:嬰兒濕瘡(心火脾濕)。治以清心導赤,健脾除濕,方藥以導赤散合參苓白術散加減。方藥組成:黨參、白術、茯苓、菊花、薏苡仁、竹葉、生石膏、麥冬、玄參的中藥配方顆粒各1袋(江蘇省江陰市天江藥業有限公司),每日2劑,水沖服。將滋痂以麻油清除后,外用濕疹洗劑冷敷,每次15 min,每日2次,濕敷后予紫草油膏油紗外敷,每日2次。
二診:2013-05-31基本無滲出,基底潮紅明顯轉淡,糜爛面趨向愈合,但仍有新起皮疹。守上方,外用紫草油膏油紗外敷,日2次。
三診:2013-06-03皮疹大部分消退,且無新起皮疹,糜爛面大部分愈合,瘙癢明顯減輕,上方去菊花,茯苓。外用紫草油膏或三黃膏外涂,日2次。2周后,部分可見正常皮膚,大部分為色素沉著,飲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偶有奶瓣,夜間睡眠尚可。
嬰兒濕瘡中醫又名“奶癬”,《外科正宗》記載:“奶癬,兒在胎中,母食五辛,……,遺熱與兒,生后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瘙癢不絕。”《諸病源候論》中說:“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浸潰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其發病主因為先天稟賦不耐,腠理不密,衛外功能不固,易感風濕熱等外邪,聚結肌膚[3]。西醫認為本病發病機制可能與遺傳、免疫功能、機體反應性、皮膚屏障功能及環境因素有關,治療上多采用抗組胺藥及外用皮質激素類藥物。
中醫藥治療嬰兒濕瘡具有安全、有效、毒副反應小的特點。而溻漬法是中醫皮膚病的特色療法。田靜教授認為外用藥配伍得當,劑型選用準確,則病能速已,且能減少患兒內服藥物,易為患兒所接受。同時按照皮損的不同時期進行辨證治療。滲出流水較多時,予濕疹洗劑冷溻,方藥中金銀花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具有解熱、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茯苓能除濕消腫,具有顯著的抗菌作用;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同時高劑量具有明顯的鎮痛、抗炎作用,丹皮酚還具有解熱、降溫作用。野菊花能清熱解毒,其水提取物和揮發油具有抗菌活性,其煎劑能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桑葉疏散風熱,其所含蕓香苷、槲皮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消腫、抗菌等作用;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具有解熱、抗炎、抗過敏作用,其水煎醇沉液對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黃芩素及黃芩苷能顯著抑制Ⅰ型變態反應。滲液不多時,予紫草油膏外涂,紫草油膏具有清熱涼血,生肌止痛之效。現代藥理表明,紫草有效成分紫草素、二甲基戊烯酰紫草素等具有明確的抗菌作用,并能抑制局部腫脹,促進肉芽組織增生及創傷愈合。三黃膏,即大黃、黃芩、黃柏、苦參配制成膏,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減少炎性滲出,同時能顯著降低局部溫度;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具有解熱、抗炎、抗過敏作用;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長于清瀉下焦濕熱,體外試驗表明,其水煎劑對多種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參清熱燥濕,苦參堿對各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性滲出性炎癥有明顯的對抗使用,與氫化可的松作用相似[4]。總之,皮損不同,所用外用藥物及劑型的不同,其最終都以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為法。
中藥尤其是外用藥物治療嬰兒濕疹療效確切,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以探明其作用機制,從而為中醫藥臨床應用提供實驗室依據。
[1] 范瑞強,鄧丙戌,楊志波.中醫皮膚性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301.
[2] 張學軍.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
[3]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66.
[4] 梅全喜.簡明實用中藥藥理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0-189.
(收稿日期: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