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靜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上海 200032)
醫療機器人技術是集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學、機械力學、材料學、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數學分析、機器人等諸多學科為一體的新型交叉研究領域,已經成為國際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目前,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在醫療外科手術規劃模擬、微損傷精確定位操作、無損傷診斷與檢測、新型手術醫學治療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不僅促進了傳統醫學的革命,也帶動了新技術、新理論的發展[1-2]。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制造的達芬奇(da Vinci)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系統具有立體InSite三維成像及靈活精準的EndoWrist等技術,明顯提高了腹腔鏡在深部狹小空間內的操作性和精確性,與傳統的腹腔鏡手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3]。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1月行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肝切除術共40例,通過醫護人員的積極配合,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圍手術期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肝臟外科2010年3月—2013年11月行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肝切除術患者4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齡22~85歲,中位年齡49.6歲。疾病分類:肝細胞肝癌29例、炎性假瘤3例、局灶性結節性增生4例、轉移性肝癌4例。肝功能Child分級:Child A級38例,Child B級2例。合并肝臟硬化情況:無肝硬化患者17例;輕度肝硬化患者10例;中度肝硬化患者11例;重度肝硬化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確診。
1.2 麻醉及手術方式 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加連續硬膜外麻醉。行Ⅵ段切除術14例、Ⅴ段切除術6例、Ⅲ段切除術5例、Ⅱ/Ⅲ段切除術3例、Ⅴ/Ⅵ段切除術3例、Ⅶ段切除術2例、Ⅵ/Ⅶ段切除術2例、Ⅲ/Ⅳ段切除術1例、右半肝切除術1例、左半肝切除術3例。術中出血量10~400 mL,平均121 mL。無中轉開腹。
術后無出血、膽漏、膈下感染、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僅1例出現一過性血膽紅素增高,經保肝治療后降至正常,無合并癥發生。所有患者均順利出院,無一例手術死亡。術后平均住院5.3 d。術后1個月隨診彩超,未見明顯腫瘤復發及手術區積液。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肝切除術為新的微創技術,患者對手術的安全性、治療效果和高額手術費用等有較大的思想顧慮。責任護士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該手術的相關知識,說明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和注意事項等,尤其需強調該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能縮短住院時間的優勢,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增強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使其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接受手術。
3.1.2 術前準備 患者在肝切除術術前的常規基礎檢查上增加肺功能檢查,了解患者的呼吸功能。了解手術部位皮膚有無化膿性病灶、女性患者月經來潮日期以及患者的情緒等。改善患者營養,保證足夠的睡眠。手術前日下午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進行腸道準備,手術前日晚餐進流質,22∶00起禁食禁飲。
3.2 術后護理
3.2.1 病情監測護理及導管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的變化,遵醫囑予以心電監護,每30 min測脈搏、呼吸、血壓和氧飽和度1次,共6次,待上述體征平穩后每班交接班時測脈搏、呼吸、血壓和氧飽和度1次,直至術后24 h。以后每日晨交接班時測脈搏、呼吸、血壓1次。正確連接固定各留置管道,保持手術區負壓球有效引流,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
3.2.2 早期活動 全麻術后未清醒的患者應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清醒后取半臥位。由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精細且手術時間長,術中患者處于被動體位,局部持續受壓6 h以上就可能發生壓瘡,且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者發生壓瘡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倍,所以術后定時協助患者床上翻身對預防壓瘡的發生尤為重要[4]。同時要注意保暖并予床欄保護,防止墜床。術后第2天患者在護士協助下于床邊坐或床邊活動,第3天可在扶助下緩慢行走,以后逐漸過渡至走廊散步等活動。
3.2.3 早期去除靜脈止痛泵 疼痛時采取寬慰患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改變體位、促進有效通氣、解除腹脹等措施。術后常規采用自控硬膜外或靜脈止痛泵,指導患者正確使用。爭取早期去除靜脈止痛泵。如疼痛劇烈者,也可遵醫囑適當應用鎮靜鎮痛藥物。
3.2.4 早期進食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對胃腸道影響較小,本研究患者在術后第1天即停胃腸減壓,并給予患者流質飲食,以后逐漸過渡到半流質、軟食及普食。40例患者均未發生急性胃擴張或腸梗阻。
3.2.5 術后并發癥和合并癥的觀察 警惕術后大出血、肝功能衰竭、感染、膽漏等并發癥和合并癥的發生。護士巡視時除監測生命體征外還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腹部傷口有無滲血,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并及時關注肝功能、血常規等化驗結果,及時聽取患者主訴,以便早期發現并發癥征兆。本研究患者切口愈合好,無感染發生,無膽漏等其他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極佳的三維視覺、靈活超自然的仿人手操作系統、全新的臨臺手術模式明顯提高了腹腔鏡在深部狹小空間內的操作性和精確性,是微創外科向大型疑難手術拓展的一次飛躍。術前加強心理護理、完善各項檢查以及術后密切觀察病情、預防并發癥、早期進食與活動等護理措施的落實對增強患者信心、順利渡過圍手術期、縮短住院時間極其重要。
[1]Dario P,Guglielmelli E,Allotta B,et al.Robotic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J].IEEE Robot Autom Mag,1996,3(3):44-56.
[2]Kang H,Wen JT.Robotic assistants aid surgeons during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J].IEEE Eng Med Biol Mag,2001,20(1):94-104.
[3]Thiel DD,Winfield HN.Robotics in urology:past,present,and future[J].J Endourol,2008,22(4):825-830.
[4]邵麗芳,鮑鶴玫,張萍,等.肝移植術患者壓瘡預防方法的改進與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8A):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