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王雪峰
生長痛是兒童時期特有的一種生理現象,1823年由法國醫生Duchamp首先提出[1]。其好發于2~12歲的健康兒童,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間歇性的下肢疼痛,尤以膝關節周圍和小腿前側為重。其局部組織無紅腫壓痛,活動正常,疼痛多發生在黃昏前后,過度運動、疲勞時疼痛加重。兩百年來,雖經眾多研究,但至今對其發病機制、檢測方法、診斷及治療尚不十分清楚[2]。現代醫學缺乏特效治療方法,多采用心理行為治療、局部熱敷、適當休息、飲食中添加鈣劑和維生素D劑等緩解癥狀的治療,并且缺乏確切證據說明有效[2]。中醫將生長痛歸屬“痹癥”范疇,根據患兒中醫證候進行辨證治療,可較快緩解疼痛癥狀,減輕家長的擔憂。現將其中醫辨證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生長痛并非疾病名稱,作為一種臨床癥狀,因其發生于兒童生長期而得名,它是兒童時期導致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的最常見原因,遠遠超過感染和腫瘤病因[3]。近年來,隨著生長痛對兒童日常生活的影響被逐漸認識和關注,門診就診人數也呈上升趨勢。
1.1 發病率 兒童生長痛的發生與地區、年齡關系密切。Evans等[4]報道澳大利亞4~6歲兒童生長痛發病率為37%。國內尚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調查研究報道,各文獻報道的生長痛發病年齡在2~19歲,發病率5%~25%[5,6]。
1.2 病因與發病機制 兒童生長痛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絕大部分患兒查不出具體而確鑿的針對性病因,可能與活動過多、生長過快、夜間受涼、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誘發相關[7]。
影響骨骼、骨齡發育的因素包括:民族、性別、地區、氣候、體內腺體分泌的激素、各種維生素的含量、鈣磷的代謝平衡等[5],因此關于生長痛的發病機制目前就有許多假設。徐靜等[8]報道其與骨代謝、骨齡、下肢微循環、下肢力線、痛閾值、骨骼生長、精神因素相關;李晉蓉等[2]還報道其與骨密度、心理因素、母乳喂養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認為,生長痛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骨骼生長迅速,而其周圍的神經、肌腱、肌肉生長相對較慢,因而產生牽拉痛;二是幼兒開始學步時小腿的脛骨較彎曲,為抵消脛骨內彎造成的支持力線不正,人體會代償地出現一定程度的膝關節外翻,而少數小兒脛骨內彎和膝關節外翻未能及時糾正,為保持關節穩定,腿部肌肉須保持緊張狀態,因此出現疼痛;三是白天活動量大,長時間必然引起酸性代謝產物堆積,也會引起肌肉疲勞酸痛。
1.3 生長痛的診斷 生長痛的典型表現為2/3的兒童有反復雙下肢間歇性疼痛,尤以脛骨、膝關節周邊部位較重,持續幾分至幾小時不等,卻在次日清醒后不再疼痛[3],間歇期為幾天至幾周,有一定的周期性。兒童生長痛多結合臨床表現進行排他性診斷,臨床中必須進行明確的病史問診和詳細的體格檢查、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并注意與股骨頭骨軟骨炎、結核性髖關節炎、風濕病、類風濕病、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急性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骨折、惡性骨瘤、兒童白血病、青少年關節炎等疾病進行鑒別,才能做出排除性診斷。
在歷代中醫文獻中并無生長痛相關病名記載,但許多醫家已認識到本病的存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說:“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萬全《幼科發揮》中云:“變蒸非病也,乃兒生長之次第也。”變蒸理論說明小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出現某些不適癥狀,但并非病理現象,仍屬于生理狀態。結合生長痛的臨床表現,其可歸屬“痹癥”范疇進行辨證治療。
2.1 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導致肢體發生疼痛稱為痹癥。痹者閉也,閉塞不通之意。痹證是一種以正氣虧虛、肝腎不足為本,風寒濕邪痹阻關節、經絡,久則化痰成瘀為標的慢性反復發作性疾病。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小兒臟腑嬌嫩,五臟成而未全,腎精不能滿足正常生長需求,則骨失所養,出現下肢虛痛,局部不紅不腫,無壓痛。肝藏血,主筋。小兒生長迅速,精血消耗甚多,如肝腎不足,筋脈失養,不榮則痛,下肢可拘攣疼痛。小兒形氣未充,易為外邪所傷,寒又為陰邪,善趨下行,感受寒邪后,氣血運行不暢,出現下肢寒痛,入夜尤甚。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濕邪留滯,從陽化熱,經絡閉塞不通,則下肢疼痛較劇烈。
2.2 辨證治療 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痹癥診斷,小兒生長痛可分為腎精虧虛、肝腎不足、寒邪入絡、濕熱閉阻4個證型。除下肢疼痛的典型表現外,(1)腎精虧虛:平時活動乏力,腰膝酸軟,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弱。治法:補腎強精,方藥:補腎地黃丸加減。(2)肝腎不足:手足心熱,盜汗,便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止痛。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3)寒邪入絡:下肢局部發涼,遇寒痛增,遇熱痛減,舌淡紅,苔薄白,脈緊。治法:散寒通絡止痛。方藥:當歸四逆湯加減。(4)濕熱閉阻:下肢沉重,煩躁,小便黃,口臭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法:清熱除濕,通絡止痛,方藥:四妙丸加減。如患兒病程較長,可適當加入雞血藤、牛膝等活血化瘀藥物,加強療效。
2.3 其他療法 生長痛的其他中醫療法包括局部按摩、針刺[9]、中藥熏洗[10]、中藥外敷[11]等。局部按摩應以膝關節周圍、小腿肌肉為主,動作輕柔,對下肢穴位,如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進行重點按壓。四瀆穴(在前臂背側,肘尖下方5寸,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尺骨與橈骨之間)屬三焦經穴,三焦為原氣之別使,經氣能貫通上下,調和內外,故為治療生長痛的經驗效穴。針刺四瀆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一般可留針30 min。根據中醫辨證,采用中藥熏洗、外敷可改善下肢局部血液循環,達到通絡止痛的目的。
生長痛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暫時性疼痛,隨著生長發育逐漸成熟,可完全自愈,不遺留后遺癥,預后良好。但在生長痛過程中門診必要的跟蹤隨訪不可或缺,觀察生長痛的疼痛輕重程度,或可以忍受的程度,或對生活、學習的影響等,以避免病情遺漏或忽略、誤診重大疾病,影響兒童健康成長。
在生長痛治療中還應向家長解釋清楚其自然病程,減少父母的焦慮和恐慌,另外應注意適當休息,每天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和小腿。如患兒疼痛較重時可服止痛藥。經過適當的休息、按摩及藥物對癥治療,生長痛會很快治愈,不會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1] Rocha ES,Pedreira AC.Common orthopedic problems in adolescents[J].J Pediatr(Rio J),2001,77 Suppl 2:S225-233.
[2] 李晉蓉,楊凡.兒童生長痛的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6):685-687.
[3] Uziel Y,Hashkes PJ.Growing pains in children[J].Pediatr Rheumatol Online J,2007,5:5.
[4] Evans AM,Scutter SD.Prevalence of "growing pains" in young children.J Pediatr,2004,145(2):255-258.
[5] 王昕紅,王艷.小兒骨齡發育遲緩與生長痛相關性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4):720-721.
[6] 郭志斌,趙永敏.兒童下肢生長痛的分析與探討[J].寧夏醫學雜志,2007,29(2):150-152.
[7] 屈舒君,叢樹杰,馮曉燕,等.生長性骨痛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0):7335-7336.
[8] 徐靜,劉宏.生長痛發生機制研究現狀[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7,6(4):56-57.
[9] 魏波.針刺四瀆穴治療生長痛12例[J].中醫雜志,2000,41(7):442.
[10] 劉百祥,劉受祥.舒筋活血洗方治療兒童生長痛42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2,18(5):36-37.
[11] 韓榮云,王青.中藥湯劑口服加外敷對小兒生長痛的治療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4,10(10):793-794.
(收稿日期: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