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瑩,孫麗平
小兒外陰陰道炎是女性幼兒最常見的婦科疾病,部分患兒反復發作,多發生在1~9歲的兒童[1],其主要癥狀為外陰瘙癢、局部糜爛、外陰分泌物增多,或膿性、漿液性、血性,有異味,伴有尿頻、尿痛等癥狀。臨床體征以外陰黏膜充血,外陰或肛周皮膚發紅或紅斑為主。孫麗平教授認為臨床上小兒常因外陰發紅、幼童搔抓外陰、外陰痛、排尿困難或尿線分股來就診,但由于嬰幼兒自訴能力差及家長忽視等因素,常易延誤治療,致使其發生上行感染,引起泌尿系統疾病。
近年來針對小兒外陰炎的報道多集中在西醫病原學研究方面[2],非特異性感染為最多,約占80%[3],最重要的原因是局部衛生不良[4]。而中醫藥的研究及報道較少,中醫認為下焦濕熱之邪泛濫肌膚所致[5]。孫麗平教授認為本病屬于中醫“濕陰瘡”范疇,外陰為卑濕之地,居于帶脈之下,加之肝之經脈絡于陰器,陽明經脈起于宗筋,三經濕熱,濕濁流注下焦,流連于外陰,濕熱與外感邪濁合而為病,發為“陰癢”。若病久入絡,逆于肉里,熱盛肉腐,外達陰府,發為“陰瘡”。臨床治療應從“清下焦濕熱,解毒止癢”的角度入手,創立外洗之冰柏洗劑與內服之芩英地丁湯,并隨癥加味,內外兼治,臨床取效,筆者有幸跟隨孫麗平教授學習遣方用藥,收益頗多,現將其經驗報道如下。
中藥外洗療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選配中草藥煎湯在患部皮膚淋洗、浸浴以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孫麗平教授認為中藥外洗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此外藥液直接接觸病灶,可加強藥物吸收,并能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和身體功能,促進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明顯縮短病程。因此中藥外洗治療小兒外陰陰道炎,具有安全可靠的特點,易為小兒及其家長接受。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癥并治篇》中論述:“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明·張三錫在《醫學準繩六要·治法匯》中記載:“陰中癢,亦是肝家濕熱,瀉肝湯妙。”說明古人早已開創了用中藥外洗治療外陰病之先河。孫麗平教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自擬外洗冰柏洗劑,同時內服自擬芩英地丁湯,熏洗后配合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內制劑黃連膏外搽,每每獲效。
自擬冰柏洗劑外洗,藥物組成以免煎中藥冰片、黃柏、百部、苦參、蛇床子、金銀花、威靈仙各1袋,開水沖開后熏洗,日一次。孫教授認為小兒外陰陰道炎為下焦濕熱之邪客于肌膚,濕熱蘊結,泛濫肌膚所致,故治療小兒外陰陰道炎以清下焦濕熱,解毒止癢為當務之急。冰片清熱消腫,黃柏清瀉下焦濕熱、解毒,百部殺蟲止癢,苦參清熱燥濕、殺蟲,蛇床子祛風、燥濕、殺蟲,金銀花清熱解毒,威靈仙祛濕通絡止痛,上藥為伍,共奏清下焦濕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從現代藥理研究分析,上藥均有抗菌的藥理作用,對多種細菌有效,具有廣譜抗菌、抗寄生蟲、抗過敏、解熱的作用[6]。治療的同時,口服自擬芩英地丁湯,藥物組成為黃芩、蒲公英、地丁、車前子、梔子、石膏、生地、淡竹葉、紫荊皮、白花蛇舌草、滑石、生甘草,根據患兒年齡大小及病情輕重給予不同劑量。黃芩為君藥,味苦、性寒,歸肺、膽、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之功。蒲公英、紫花地丁二藥為臣,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歸心、肝經,助君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車前子味甘、性寒,歸腎、肝、肺經;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胃、三焦經;淡竹葉味甘、淡、性寒,歸心、胃、小腸經;滑石味甘、淡、性寒,歸胃、膀胱經;白花蛇舌草味甘、淡、性涼,歸胃、大腸、小腸經;石膏味辛、甘、性大寒,歸肺、胃經;紫荊皮味苦、性平,歸肝、脾經;生地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諸藥為佐藥,助君臣藥以清熱解毒外,能涼血消腫,收濕生肌。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脾、肺、胃經,為使藥以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同時配合外搽適量黃連膏,取其濡潤、清熱解毒之效,三者聯合使用,相得益彰,臨床療效確切。
張某,女,5歲,2013-02-12初診。主訴:外陰瘙癢伴灼痛3 d。現外陰瘙癢、灼痛,分泌物較多,呈淡黃色。平素嗜好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甜性食物,大便干,2日1行,小便黃,并時有尿頻、腹痛。查體:咽淡,舌紅苔黃,心肺正常,以臍周部壓痛,無肌緊張及反跳痛,外陰紅腫。理化檢查:尿常規未見異常。中醫診斷:陰癢(濕熱下注)。西醫診斷:外陰陰道炎。治法:清熱燥濕,解毒止癢。方藥:免煎中藥冰片、黃柏、百部、苦參、蛇床子、金銀花、威靈仙各1袋,開水沖開后先熏,待藥液涼后外洗,日1次。黃芩、蒲公英、地丁、石膏各15 g,車前子、生地、淡竹葉、紫荊皮、白花蛇舌草、滑石各10 g,梔子、生甘草各5 g。4劑,水煎服,2日一劑,每日3次口服。配合黃連膏,主要成分黃芩、黃連、黃柏、香油,日1次外搽局部。
2013-02-20二診。前證減輕,外陰時有瘙癢,輕度疼痛,無尿頻及腹痛,少量分泌物,舌紅,苔薄黃。外洗藥及黃連膏繼續聯合使用,口服方劑加地膚子10 g。繼服4劑,煎服法同前。囑家長平素科學護理,清淡飲食,注意外陰衛生。配合用藥16 d后,外陰無瘙癢,無疼痛,無分泌物,無腹痛,舌淡紅,苔薄白,病愈,隨診半年未見反復。
小兒外陰陰道炎是因小兒內外生殖器未發育成熟,雌激素缺乏,陰道上皮細胞內缺乏糖原,陰道內酸度低,抗感染能力弱,容易受感染,尤其是穿活襠褲幼女,更易發病。因此,幼女宜盡早培養排尿習慣及穿閉襠褲。
造成小兒外陰陰道炎的另一個原因與幼兒的生活習慣不良、外陰不潔有關,如大便污染、衣物接觸、浴盆、游泳感染,或通過患兒家長交叉感染等。因而防治本病多予去除病因,保持外陰清潔、干燥,局部涂抗生素軟膏或口服抗生素,但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致局部菌群失調,發生二重感染,且易致細菌耐藥,使炎癥遷延不愈。因此,相對于西藥,中醫藥治療本病優勢較為明顯,其依賴性及毒副反應較小,且臨床療效顯著。
孫教授認為,該患兒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甜性食物,易化火生熱,流注于下焦,泛溢外陰,則出現外陰瘙癢、灼痛。治療以冰柏洗劑外洗,口服芩英地丁湯及外搽黃連膏,內外兼治,達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之功。二診患兒病情減輕,主證未變,故守原方案不變,在口服藥中加地膚子以解毒止癢。服藥16 d后患兒病愈,治療取得滿意效果。
孫麗平教授指出,對于小兒外陰陰道炎盡管可以治療,預后良好,但因發病群體的特殊性,其不能正確地訴說癥狀,常用手指搔抓外陰,易造成表面皮膚黏膜損傷,加重病情。所以預防小兒外陰陰道炎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家長科學護理,注意小兒外陰清潔,一旦發現小兒外陰不適者,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1] 段淑東.285例嬰幼兒外陰陰道炎發病情況分析及預防[J].中國婦幼保健,2012,28(15):2487.
[2] 楊冬梓,石一復.小兒和青春期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59-261.
[3] 陳文莉.幼女外陰陰道炎27例臨床分析[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8,4(1):174.
[4] 田鳳杰,張軍成.小兒外陰陰道炎15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946.
[5] 馮艷.中藥外用治療小兒外陰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生:醫學專業,2011,17(13):181.
[6] 楊亞玲.蛇床子散加味坐浴治療嬰幼兒陰道炎40例[J].中醫兒科雜志,2007,3(1):27.
(收稿日期:20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