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向榮,馬逾英,楊枝中,馬羚,蔣運斌
·品種品質·
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的研究進展
穆向榮,馬逾英,楊枝中,馬羚,蔣運斌
根腐病是藥用植物生長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病害,在中藥材生產過程中,由于根腐病的危害,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藥材減產,嚴重影響到中藥材生產。本文從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種類、不同產地對病原真菌種類的影響和病原真菌的生物學特性三方面概述了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研究現狀,綜述了藥用植物根腐病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方法的進展,同時提出了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應注意的問題,以確保更加合理有效地防治藥用植物根腐病,為中藥材生產提供參考依據。
]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病原真菌
為滿足人們對藥用植物日益增長的需求量,藥用植物種植規模逐步擴大,然而在可利用土地資源不斷減少的限制條件下,藥用植物輪作周期縮短,重茬和迎茬現象屢見不鮮。此外,栽培藥用植物藥田的生態群落組成較為單一,多樣性低,種群間相互協調和制約的作用差,一旦病害優勢種群突出,就會發生嚴重的病害。
根腐病是藥用植物生產中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根腐病發生后,容易傳染、發病率高、防治困難,具有“植物癌癥”之稱。藥用植物是人類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證,一旦罹患根腐病,對其產量和質量均會造成極大的損失。根腐病主要危害藥用植物的根及根莖,使根及根莖變褐腐爛、散發臭氣;引起藥用植物地上部分葉片變黃、植株萎蔫、最終枯死。一般藥用植物根腐病發病率為10%~30%,嚴重時可達70%~80%,有時甚至為100%,導致中藥材絕產絕收。高微微等[1]報道,西洋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輕度及中度帶有病斑的參根往往不會被完全拋棄,流入市場的現象非常普遍。但不同嚴重程度的西洋參病根中Rg1、Re和Rb1呈現復雜的變化,Rg1、Re和Rb1在總皂苷中的比例發生變化影響藥材質量。合理的根腐病防治方法有利于減少根腐病對藥用植物產量和質量的危害。本文對近年藥用植物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研究和防治方法進行了綜述,期望為有效地預報預測、科學地控制防治藥用植物根腐病以及藥用植物規范化栽培提供參考。
1.1 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種類
目前,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物研究報道較為廣泛的為病原真菌。分離純化并準確鑒定根腐病原真菌對藥用植物根腐病的防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報道的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多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真菌,如川芎[2]、菘藍[3]、蘆薈[4]、牡丹[5]的根腐病病原真菌為腐皮鐮刀菌(Fusarium solani);麥冬[6]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為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黃芪[7]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為尖孢鐮刀菌、腐皮鐮刀菌和騰草鐮孢菌菌(Fusarium scirp);麻黃[8]根腐病是以微膠鐮孢(Fusarium subglutinans)為主要病原,并由尖孢鐮刀菌、半裸鐮孢(Fusarium semitectum)等和其它幾種鐮孢復合侵染導致的一種病害。此外,其他不同科屬的病原真菌也有報道。如張雪輝[9]報道白芷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為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球殼孢屬菜豆殼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ua(Tas-si)Goid]。曠靈等[10]通過研究發現,遼寧省丹東地區短梗五加根腐病病原真菌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無孢科絲核菌屬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ǔhn)。
不同的病原真菌種類可引起同一種藥用植物根腐病,且往往表現為不同的癥狀。臧少先等[11]通過對白術根腐病癥狀類型、病原分離鑒定以及致病性研究,明確了根腐病是由尖孢鐮刀菌、茄腐鐮刀菌、燕麥鐮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半裸鐮刀菌、木賊鐮刀菌(Fusarium equiseti)等多種鐮刀菌和立枯絲核菌復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干腐型以尖孢鐮刀菌為主;濕腐型以茄腐鐮刀菌為主;基腐型以立枯絲核菌為主。畢武等[12]研究報道,西洋參根腐病的癥狀可分為銹腐和黑腐兩種。北京地區西洋參的根腐病癥狀發病初期為黃褐色,接近銹腐,主要由柱孢屬真菌(Cylindrocarpon)引起;而后期為深褐色,病根分離菌以鐮刀菌為主,柱孢屬極少。
1.2 不同產地對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種類的影響
在分離不同產地罹患根腐病的藥用植物病原真菌時,所得到的優勢致病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物根腐病往往由多種病菌混合侵染造成,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不同年份因生態條件不同其優勢菌種類有可能不同[13]。李勇等[14]將北京地區柴胡根腐病病原真菌初步鑒定為尖孢鐮刀菌,鑒定結果不同于Xiang等[15]描述的柴胡根腐病病原真菌為腐皮鐮刀菌,認為不能排除從其它柴胡產區分離出新類型根腐病致病菌的可能。曾華蘭等[16]對從彭州、郫縣田間采集的病株進行了室內病原菌的分離純化與鑒定,研究表明,川芎根腐病是由尖孢鐮刀菌和茄腐皮鐮刀菌復合浸染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馮茜[2]采集都江堰石羊鎮川芎種植基地中來自崇州市、都江堰市、彭州市、汶川縣的川芎根腐病材料,根據病原菌的形態特征、培養性狀觀察和rDNA-ITS的序列鑒定其病原菌為茄腐皮鐮孢菌。
1.3 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生物學特性
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生物學特性研究不僅可以為根腐病病害的預測預報和控制提供依據,還為深入研究根腐病的致病機理和防治奠定基礎。生物學特性的探討主要體現在致病菌菌絲生長和產孢的最適培養基種類、溫度、pH值、光照等方面[17,18]。據報道,陸英[19]、川芎[20]根腐病病原真菌生長和產孢的最適培養基為PSA培養基,適溫為25~30℃,最適28℃;適宜pH值5~7,最適pH值6,碳源以蔗糖為最好,氮源以硝酸鉀為最好。
在藥用植物栽培種植過程中,化感物質使病害發生加劇,是導致藥用植物產量和質量損失的重要因子。化感物質是指植物所產生的影響其它生物生長、行為和種群生物學的化學物質[21]。在藥用植物根腐病的研究中,化感物質對藥用植物根腐病發生的影響愈來愈受到重視,較為常見的是化感物質對根腐病病原真菌生長的影響。方麗等[22]通過研究有機酸、氨基酸、酚類等化感物質對白術根腐病病原菌生長的影響發現天門冬氨酸和半胱氨酸、咖啡酸乙酯和香蘭素對白術根腐病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但是多數化感物質對根腐病菌的生長影響較小。楊家學等[23]采用室內菌絲生長抑制實驗探討酚酸類化感物質與西洋參根腐病原菌之間的關系,實驗結果表明:阿魏酸對西洋參根腐病原菌生長有明顯促進作用,香豆酸表現為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作用。
藥用植物根腐病的發生是藥用植物、病原物和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藥用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繁殖材料和藥用植物的田間管理方式與藥用植物根腐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針對藥用植物根腐病發生原因,“對癥下藥”,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法,才能科學地指導藥用植物的規范化栽培,為生產“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中藥材奠定基礎。
2.1 藥用植物根腐病農業防治法
栽培藥用植物過程中,合理的耕作制度、選擇健康無病的繁殖材料、科學施肥與密植、采取精細的田間管理方式等措施是藥用植物根腐病主要的農業防治方法。朱小強等[24]調查商洛地區白術根腐病發病條件,認為栽種地勢是白術根腐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栽培地不同,其發病重輕順序為積水地>陰濕地>林下地>平地>坡地,同為坡地,半陰半陽地>向陽地。科學施肥與密植為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養料,有利于植物生長勢的增強,抗病能力增強,減少根腐病的發生。王勇等[25]進行三七根腐病與施肥關系試驗研究,認為單一施用氮素化肥會導致植株地上部徒長而降低植株抗逆力,從而誘發根腐病。復合I、Ⅱ型肥(N、P、K比例分別為1:1:1和3:2:4)處理的根腐病表現為高肥量重于中肥量,中肥量又重于低肥量,說明過量施肥均可加重根腐病的發生。
2.2 藥用植物根腐病化學防治法的研究
藥用植物根腐病化學防治法通常采用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式篩選藥劑。目前,多菌靈、百菌清、敵克松、代森錳鋅、咪鮮胺、苯醚甲環唑等化學農藥常用于藥用植物根腐病的防治。賈國夫[26]等采用4因素3水平試驗設計,進行50%多菌靈WP、70%代森錳鋅WP、50%立枯凈WP對大花紅景天根腐病防治實驗,結果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以50%多茵靈WP+70%代森錳鋅WP750倍處理的防效相對較好。化學農藥具有療效快、防治效果好、操作方便、價格低廉等優點,但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容易造成農藥殘留量超標,污染藥材,危害人類健康;而且還易使病原物產生抗藥性、造成環境污染。農藥殘留量嚴重遏制了中藥材的國際競爭力。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健康意識的加強,安全無公害的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2.3 藥用植物根腐病生物防治法的研究
廣義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有益生物的活體及其代謝產物來控制病害的發生。植物源殺菌劑和微生物源殺菌劑為常用的病害生物防治藥劑。生物防治控制藥用植物根腐病的效果較慢,且易受環境影響導致防治效果不穩定。
2.3.1 植物源殺菌劑 植物源殺菌劑是指利用植物含有的某些抗菌物質或誘導產生的植物防衛素,殺死或抑制某些病原菌生長發育的殺菌劑。
劉海燕等[27]概述了植物源殺菌劑的研究現狀:植物中抗菌有效成分主要分四大類,萜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生物堿、酰胺及蛋白質等含氮含硫化合物;脂肪類化合物(主要是長鏈碳烷和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酚類黃酮類以及芪類等)。植物源殺菌劑通過作用于菌體膜或者抑制、鈍化、中和病菌產生的毒素等方式發揮防治作用。袁高慶等[28]對菊科、豆科、百合科、姜科、唇形科、蕓香科、桃金娘科、禾本科、樟科等植物在抑制真菌、細菌和病毒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為進一步研究開發新型的植物源殺菌劑提供參考。趙慶芳等[29]采用生物測定的方法,研究5種物質(苦參堿、槐啶堿、槐果堿、對羥基苯甲酸和阿魏酸)水溶液和丙酮溶液以及不同物質丙酮混合溶液對黃芪根腐病2種主要致病菌(尖鐮孢菌和腐皮鐮孢菌)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抑制活性和最低抑菌質量濃度。結果表明:同種物質丙酮溶液的抑菌效果明顯好于水溶液的抑菌效果,抑制效果最好的槐啶堿和苦參堿丙酮混合液。
2.3.2 微生物源農藥 微生物源農藥主要為微生物活菌體和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兩大類。近年來,藥用植物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所用的微生物源農藥多為微生物活菌體。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對人畜安全無毒,對環境無污染。該菌既能產生多種抗菌物質抑制真菌、細菌、病毒等病原物的生長,又能產生生長激素類物質促進植物生長,因此常用于生物防治。辛中堯[30]等報道,枯草芽孢桿菌B1、B2菌株對不僅對當歸、黃芪根腐病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而且能夠提高當歸、黃芪的產量和品質。高琳娜等[31]研究枯草芽孢桿菌防治板藍根根腐病的作用,結果表明:枯草芽孢桿菌對板藍根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茄腐鐮刀茵菌絲生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導致菌絲生長畸形,彎曲,部分細胞膨大,田間防效達72.97%且增產86.26%。
木霉菌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叢梗孢科木霉屬(Trichoderma Persoon)真菌,通過競爭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誘導植物抗性和激發植物防御機制進行生物防治。丁萬隆等[32]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防治木賊鐮孢引起的黃芪根腐病,進行溫室盆栽及田間防治試驗后,比較試驗結果認為可以替代多菌靈等常用農藥。曾華蘭等報道,用不同木霉菌株(哈茨木霉T23、T158、桔綠木霉T56)進行川芎[16]、麥冬[6]和丹參[33]根腐病生物防治研究,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其防治效果優于常用化學殺菌劑多菌靈、代森錳鋅,并具有增產作用。
引起藥用植物根腐病的的因素除病原物外,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與根腐病的發生息息相關,因此有研究報道將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來防治藥用植物根腐病。陳昱君[34]等比較“深耕錯溝+藥劑防治、深耕錯溝、傳統栽培+藥劑防治、傳統栽培”4種不同處理對三七根腐病發生的抑制作用,作者認為:深耕錯溝能有效控制三七根腐病的發生,但與藥劑防治結合應用時抑制作用更好。王濤[35]等通過室內藥劑防治實驗篩選出斑銹靈、愛力殺、撲海因、多抗霉素、芽孢桿菌Bv22菌株及其粗提取物對羅漢果根腐病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發現Bv22菌株與斑銹靈混合使用可以提高其對羅漢果根腐病的防效。與斑銹靈混合使用可以克服采用Bv22菌株防治羅漢果根腐病效果較慢的問題。綜合防治根腐病的研究多見于室內藥劑試驗,田間能否取得相同的防治效果仍需進一步驗證。
隨著中藥材走向標準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綠色中藥材的發展生產已成為必然趨勢。合理的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在無公害中藥材生產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有利于為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提供技術保證。在研究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3.1 明確藥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物,對提高防治針對性具有重要意義
病原物是引起藥用植物根腐病發生的重要因子。病原物的研究是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的基礎。病原物種類繁多,主要有菌物、病毒、原核生物、線蟲、原生動物和寄生性植物[36],藥用植物根腐病的發生往往為2種或2種以上病原物復合侵染所引起。目前藥用植物根腐病研究的病原物主要為病原真菌,研究范圍具有局限性。羅文富[37]等研究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及復合侵染時發現從發病初期根部分離到的分離物多數是細菌,且致病性測定結果表明假單胞桿菌的致病性最強。
3.2 抗病品種是防治根腐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藥用植物的種質資源整理、藥用植物根腐病的抗病性鑒定技術是藥用植物抗病新品種培育和推廣的基礎。在廣泛篩選抗源后,采用選擇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和生物育種方法培育藥用植物抗根腐病新品種,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3.3 藥用植物根腐病綜合防治意識亟待加強
根據文獻報道,通過采取合理的田間措施來防治根腐病的研究并不多見。藥用植物根腐病“預防為主”的研究基礎薄弱。化學防治見效快,操作簡單,但不利于人類健康且容易污染環境、危害有益生物、引起病原菌的抗病性。生物防治對環境影響小,對人畜安全,但藥效慢,活性不穩定,不能在短時間內完全取代化學防治。因此采用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法防治根腐病勢在必行。
3.4 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對藥用植物的綜合評價有待完善
對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的效果進行評價時,往往只注重藥劑的防效、中藥材的產量,忽視對質量的影響。近年來,有文獻報道“中藥材-根腐病防治-藥材質量”關系[38]但該方面研究沒有形成系統化的體系。明確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利于“安全、有效、穩定、可控”中藥材的生產。因此,建立藥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對藥用植物質量綜合評價方法迫在眉睫。
[1] 高微微,焦曉林,畢武.罹病西洋參根內主要人參皂苷含量的變化[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24):2905.
[2] 馮茜,何苗,黃云,等.川芎根腐病的癥狀及病原鑒定[J].植物保護學報,2008,35(4):377.
[3] 馬晶晶,曾靜,客紹英,等.板藍根病害的發生及其防治技術[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2):339.
[4] 姬廣海,吳亞鵬,張乃明,等.蘆薈根腐病病原菌的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2007,37(2):207.
[5] 吳玉柱,季延平,趙桂華,等.牡丹根腐病及其防治的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9(6):69.
[6] 曾華蘭,葉鵬盛,何煉,等.利用木霉對麥冬根腐病生物防治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5):63.
[7] 趙慶芳,周紫鵑,王樹紅,等.7種植物對黃芪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 (5):92.
[8] 朱春雨,劉西莉,董槿,等.麻黃根腐病病原物的分離及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2003,39(3):193.
[9] 張雪輝.白芷根腐病的發生條件與防治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0(3):47.
[10] 曠玲,周如軍,傅俊范,等.遼寧省無梗五加根腐病發生初報[J].植物保護,2008,33(3):139.
[11] 臧少先,安信伯,石麗軍,等.白術根腐病癥狀類型及病原鑒定[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28(3):73.
[12] 畢武,陳娟,焦曉林,等.北京地區西洋參根腐病病原鑒定及其致病性[J].植物保護,2011,37(5):135.
[13] 孫文姬,簡桂良,劉秀蘭,等.山東菏澤地區牡丹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離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1999,29(2):177.
[14] 李勇,劉時輪,楊成民,等.北京地區柴胡根腐病的病原菌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2009,39(3):314.
[15] Xiang Q,Li X L,Liang Z S,et a1.Survey of major pests and control in Dupleurum chinense(in Chinese)[J].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陜西農業科學),2005,2:39.
[16] 曾華蘭,葉鵬盛,何煉,等.木霉菌防治川芎根腐病的初步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5,18(4):427.
[17] 林蘭穩,李兆雄,何熊威.粉葛根腐病菌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生態環境,2004,13(3):382.
[18] 李勇,丁萬隆,劉時輪,等.柴胡根腐病致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4):212.
[19] 劉紫英.藥用植物陸英根腐病菌的生物學特性[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3):144.
[20] 馮茜,黃云,鞏春梅,等.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學特性[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8,26(1):24.
[21] 曹志平.土壤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22] 方麗,王連平,任海英,等.部分糖類及化感物質對白術白絹病菌與根腐病菌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2011,23(5):955.
[23] 楊家學,高微微.酚酸類化感物質對兩種西洋參病原真菌的作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09):207.
[24] 朱小強,李發勝,方憲武.商洛地區白術根腐病發生條件調查及綜防技術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08,28(9):33.
[25] 王勇,陳昱君,馮光泉.三七根腐病與施肥關系試驗研究[J].中藥材,2007,30(9):1063.
[26] 賈國夫,何正軍,晏軍.大花紅景天人工栽培地根腐病防治研究[J].草業與畜牧,2008(5):8.
[27] 劉海燕,高微微,樊瑛.植物源殺菌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4):254.
[28] 袁高慶,黎起秦,王靜,等.植物源殺菌劑研究進展I:抑菌植物資源[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1):30.
[29] 趙慶芳,陳健,李巧峽,等.不同物質對黃芪根腐病致病菌的抑制作用[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2):83.
[30] 辛中堯,徐紅霞,陳秀蓉,等.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B1、B2菌株對當歸、黃芪的防病促進生長效果[J].植物保護,2008,34(6):142.
[31] 高琳娜,曹克強,段英姿,等.拮抗細菌Bs-0728對板藍根根腐病的防治作用[J].植物保護,2011,37(5):97.
[32] 丁萬隆,程惠珍,陳君.應用木霉制劑防治幾種藥用植物病害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3,28(1):24.
[33] 曾華蘭,葉鵬盛,李瓊芳,等.利用木霉防治丹參根腐病的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3,21(2):142.
[34] 陳昱君,王勇,伍忠翠.深翻錯溝對三七根腐病抑制作用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 2002,27(6):45.
[35] 王濤,張獻強,林緯羅.漢果根腐病的室內藥劑防治試驗[J].廣西植保,2008,21(4):1.
[36] 謝聯輝.普通植物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7] 羅文富,喻盛甫,賀承福,等.三七根腐病病原及復合侵染的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7,27(1):85.
[38] 曾華蘭,劉朝輝,何煉,等.木霉生防制劑對川芎根腐病及藁本內酯含量的影響[A].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2010.
(責任編輯:蔣淼)
Research advance on the control of root rot disease of medical plants
MU Xiang-rong, MA Yu-ying, YANG Zhi-zhong, MAMU Xiang-rong, MA Yu-ying, YANG Zhi-zhong, MALing, JIANG Yun-bin//(Pharmacy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o-founded by Sichuan Province and MOST, Chengdu 611137, China)
Root rot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medical plants. In the production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impacted by root rot disease.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fungal pathogens of medical plants is epitomized from the fungal species, the infuence of different habitats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ngal pathogens.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cure from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aspects for the root rot disease of medical plants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cure the root rot disease of medical plants mo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ome problems of root ro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should be noted are rais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plants; prevention and cure of root rot disease; fungal pathogens
R 282.2
A
1674-926X(2014)02-001-04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中藥材標準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穆向榮(1987-),女,碩士研究生,從事中藥品種、質量及資源開發研究
Tel:15882426762 Email:snowfysfreely@163.com
馬逾英(1958-),女,學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藥品種、質量及資源開發研究
Tel:13678189939 Email:ma-yuying@126.com
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