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勝駒
(陽江市中醫醫院,廣東陽江529500)
偏頭痛是患者的一種自覺癥狀,也可是某些疾病的伴隨癥狀,呈反復發作性,以頭部一側或者兩側疼痛為主要特征。現代醫學以對癥治療為主,或者針對原發病治療,但療效差強人意。中醫學通過辨證分型,針對偏頭痛產生的病機遣方用藥,可收到滿意療效。2012年6月—2013年6月,筆者采用升降散合通竅活血湯治療瘀阻腦絡型偏頭痛8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80例陽江市中醫醫院門診收治的瘀阻腦絡型偏頭痛患者80例,男28例,女52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63歲;病程最短10 d,最長20 a;頭部一側疼痛59例,雙側21例。伴隨癥狀:惡心嘔吐23例,頭暈12例,耳鳴26例,心煩失眠30例。
按照參考文獻[1]標準。頭痛呈單側或雙側性,或開始于一側后波及對側,也有雙側交替發作,搏動性,程度為中度或重度,可因日常軀體活動而加重,伴惡心、怕聲和畏光,頭痛時間一般較長,可持續1~3 d。1個月發作>5次。顱腦CT或MRI檢查及體格檢查均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頭痛反復,經久不愈,痛處固定,痛如錐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或細澀。
排除緊張性頭痛和叢集性頭痛者,近1個月內服用過其他防治偏頭痛藥物者,以及孕婦。
給予升降散合通竅活血湯,藥物組成:僵蠶9 g,蟬蛻 6 g,姜黃 9 g,生大黃(后下)3 g,川芎 9 g,柴胡9 g,赤芍9 g,川芎9 g,白芷15 g,桃仁(研泥)12 g,紅棗(去核)7個,紅花12 g,老蔥(切碎)3根,鮮姜9 g(切碎)。加減:惡心嘔吐者,加半夏15 g、竹茹9 g、枳實9 g;頭暈者,加川芎9 g、陳皮9 g、菊花9 g;耳鳴者,加薄荷12 g。1 d 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10 d為1個療程,治療6~9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參照參考文獻[3]擬定。頭痛療效觀察積分:頭痛4周發作4次以上計6分,4周發作3~4次計4分,4周發作2次及2次以下計2分,無發作計0分。頭痛發作時不能工作,需臥床,計6分;發作時部分影響工作計4分;發作時不影響工作,計2分;無發作,計0分。頭痛持續>48 h計6分,持續12~48 h計4分,持續<12 h計2分,無持續時間計0分。頭痛伴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3項及3項以上計3分,伴2項計2分,伴1項計1分,無伴隨癥狀計0分。
根據以上積分情況,制訂臨床療效標準。治愈:療程結束無原發性頭痛癥狀,停藥1個月不發病。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50%。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20% ~50%。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20%。
治愈42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3例,愈顯率為85.0%。
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的以嚴重頭痛為特征的慢性疾病,中醫學命名為“腦風”“首風”“頭風”等。該病通常為單側、搏動性頭痛,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作時多為跳痛、掣痛、刺痛、脹痛,或頭痛如裂,每次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也有持續數周,多見于女性,可因天氣、飲食或精神因素等誘發。該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病情纏綿難愈等特點,一般療效不盡人意。筆者根據中醫學“久痛入絡”“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原理,分析偏頭痛患者病程日久,外邪阻滯,氣機不暢,多為瘀阻腦絡型,運用舒暢氣機、化瘀通絡的升降散合通竅活血湯治療,療效滿意,愈顯率達85.0%。
升降散為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中的名方,取僵蠶配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配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氣機調暢,而雜氣之流毒頓消。通竅活血湯出自《醫林改錯》,主治瘀血阻絡各種病癥,方中赤芍、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紅花活血通絡,蔥、姜通陽。原方中有麝香,筆者在臨床中用白芷代替,其氣芳香,能通九竅,氣溫力厚,通竅行表,善治頭風頭痛。白芷中的白芷素能興奮延腦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和迷走神經,能使呼吸增強、血壓上升、脈搏變慢。另外,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本經》記載:“川芎主中風入腦,頭痛筋攣。”藥理研究亦提示:川芎有鎮靜、鎮痛作用,可改善腦血管舒縮功能;天麻有鎮靜、鎮痛作用,并可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柴胡引藥入于少陽,且可載藥升浮,直達頭面。諸藥合用,對偏頭痛有較好的止痛作用。
[1]Silberstein SD,Lipton RB.Overview of diagnosis and trratment of migraine[J].Neurology,1994,44(10 suppl 7):S6-1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2-23.
[3]孫增華,楊玉金.偏頭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意見[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5,1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