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威,王朝陽,付 暢,胡振東,張家瑋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武漢430065)
周安方現任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藥對,又稱對藥,是由2味中藥配伍在一起使用的一種固定的配伍形式,可以起到相須、相使以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1]273。周安方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床經驗豐富,擅長運用藥對。筆者有幸跟師臨床學習,受益匪淺,現舉例介紹周安方教授運用部分安神藥對的經驗如下。
龍眼肉:味甘、性溫,歸心、脾經。質潤微香,長于補益心脾、養血安神而用于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失眠健忘等。《滇南本草》謂其“養血安神”。
夜交藤:又名首烏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能補養陰血、養心安神而用于治療陰虛血少之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癥。《本草正義》謂其“治夜少安寐”,《飲片新參》謂其“養肝腎……安神催眠”。
兩藥配對,相須為用,皆可補養陰血、養心安神,同用尤適用于思慮過度、心脾兩虛、陰血虛少之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
酸棗仁:味甘、微酸、性平,歸心、肝、膽經,質潤,可養心陰、益肝血而用于治療心肝陰血虧虛、心失所養之虛煩不眠、健忘多夢等癥。《名醫別錄》謂:“主心煩不得眠……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
柏子仁:味甘、性平,歸心、腎、大腸經,味甘質潤,長于養心血、安心神而用于治療心血虧虛、心陰不足之虛煩不眠、心悸健忘等癥。《本草綱目》謂:“養心氣……安魂定魄,益智寧神。”
兩藥配對,一則養心益肝,一則功專養心。二者同用,尤適用于肝陰虧虛、心血不足之神不守舍、虛煩不眠等。
靈芝和刺五加、茯神。靈芝:味甘、苦、性平,歸肺、心、肝、脾經,能益心氣、補心血、安心神而用于治療心之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癥。《神農本草經》載:“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新修本草》謂:“安心神。”
刺五加:味甘、微苦、性溫,歸肺、脾、心、腎經,可益心脾之氣、補腎安神而用于治療心脾兩虛、腎氣不足之失眠健忘、腰膝酸軟等癥。《長白山植物藥志》曰:“補氣益精……主治神經衰弱、氣虛乏力。”
靈芝與刺五加配對,一則益心氣力強,一則兼補益腎氣。二者同用,尤適用于久病或大病之后心脾兩虛、腎氣不足、心神失養之體弱不寐、神疲乏力等癥。
茯神:味甘淡、性平,歸心、脾經,善理心氣、寧心安神而用于治療健忘失眠等癥。《名醫別錄》謂其“安魂魄,養精神”,《本草藥性大全》謂其“專理心經,善補心氣”。
靈芝與茯神配對,相須為用,均可益心氣,寧心安神力強。二者同用,尤適用于心氣不足、不能藏神之心神不寧、夜臥不安等。
百合和生地黃、麥冬。百合:味甘、性微寒,歸肺、心、胃經,既可養心陰,又可清心熱,且具安神之功,故常用于治療心陰不足、虛熱上擾之失眠多夢、心神不安等癥。《日華子本草》謂其“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甘寒質潤,清熱涼血之中又能滋養陰血,故常用于治療陰血不足兼有熱象之心煩不眠等癥。《日華子本草》謂其“助心膽氣,安魂定魄”。
百合與生地黃配對,皆可清心熱、養心陰,常相須為用。二藥同用,尤適用于治療心陰不足、心經有熱(無論虛實)所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癥。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心經,微香質潤、清和平緩,入心經而可養心陰、清心熱,并具除煩安神之功,故常用于治療心陰虛有熱之心煩、失眠多夢等癥。《日華子本草》謂其“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
百合與麥冬配對,養心陰、清心熱之功增強,且皆能安神。二藥同用,尤適用于治療心陰虛有熱之心煩、失眠多夢等。
合歡皮和合歡花。合歡皮:味甘、苦、性平,歸心、肝經,微香主散,長于疏解肝郁而除煩、怡悅心志而安神,故常用于治療情志不遂之失眠、心神不寧等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合歡花:味甘、苦、性平,歸心、肝、脾經,微香善散,善解心郁,理肝氣而安心神,故常用于治療情志所傷、憂郁失眠等癥。《飲片新參》謂:“調和心志,開胃,理氣解郁,治不眠。”
兩藥配對,皆微香而主散,解肝郁、悅心志,常相須為用。同用尤適用于治療情志不遂、憤怒憂郁之煩躁失眠、心神不寧等。
黃連和梔子。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胃、肝、大腸經,善瀉火熱邪毒,并以瀉心經實火見長,故常用于治療心火亢盛之煩躁失眠癥。《主治秘要》謂:“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上焦火,二也……”
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胃、肝、三焦經,氣薄能升、味厚能降,苦寒能清心肝之火、瀉三焦之熱,具瀉火除煩之功,常用于治療多種火熱實證所致心煩不寐癥。《醫學啟源》謂:“其用有四:去心經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
二藥配對,相須為用,皆苦寒而瀉火力強,尤適用于心火亢盛、熱病心煩之失眠多夢、躁擾不寧等。
石菖蒲和遠志。石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脾經,辛香而清爽,善入心經,既可去痰開竅,又可寧心神、益心智,常用于治療痰濁蒙蔽清竅之頭暈失眠、癡呆健忘等癥。《名醫別錄》謂:“聰耳明目,益心智,高志不老。”
遠志:味辛、苦、溫,歸心、肺、腎經,辛溫芳香而通散,主入心、腎,既可助心氣而寧心安神,又可通腎氣而強志不忘,為安神定志佳品;亦能祛痰涎、利心竅,常用于治療心腎不交之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癥。《藥性論》謂:“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主夢邪。”二藥配對,常相須為用,一則長于祛痰開竅,一則長于寧心強志。同用尤適用于痰蒙神竅、痰濁阻心之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
磁石:味咸、性寒,歸心、肝、腎經,質重鎮降,長于鎮驚安神,性寒可清心肝之火,味咸而入腎,常用于治療腎虛肝旺、肝火上炎之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癥。《本草從新》謂:“色黑入水……補腎益精,除煩去熱。”
珍珠母:味甘、咸,歸肝、心經。質重鎮降,既能鎮心安神,又可平肝潛陽,常用于治療心火亢盛、肝陽上亢之心悸失眠、眩暈頭痛等癥。《飲片新參》謂:“平肝潛陽,安神魄。”
二藥配對,皆性寒而質重,共奏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功。同用尤適用于肝陽上亢、心肝火旺之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
龍骨:味甘、澀、性平,歸心、肝、腎經,質堅鎮斂,長于鎮靜安神、平肝潛陽而用治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癥,為重鎮安神常用藥。《藥性論》謂:“逐邪氣,安心神……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牡蠣:味咸、澀、性微寒,歸肝、心、腎經,質重能鎮而安神,咸寒入肝而平肝潛陽、益陰,常用于治療水不涵木、陰虛陽亢之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癥。《海藥本草》謂:“止盜汗,除煩熱……能補養安神。”
二藥配對,一則長于鎮驚安神,一則長于平肝潛陽。同用尤適用于陰虛陽亢之心煩不安、失眠多夢等。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癥,病因眾多,有虛有實。虛證者多屬氣血不足、心脾兩虛,或陰虛火旺、虛熱擾神;實證者多為氣郁痰阻;或痰郁化熱,擾動心神。因其病因病機不同,臨床表現各異,治療上常辨證論治,治本為主,標本同治,并采用安神經驗對藥,經過臨床驗證,療效良好。
[1]盧威,王朝陽,喻小明,等.周安方教授運用止痛藥對的經驗[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4,36(3):273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