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斌,鄭 宏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河南鄭州450000)
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種以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及睡眠增多為主要表現的睡眠障礙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白天突然發生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發作性猝倒癥、睡癱癥和睡眠幻覺,也稱為發作性睡病四聯征。人群患病率為0.03% ~0.16%,無明顯性別差異。該病從兒童早期到老年期均可發病,是一種終身性睡眠疾患[1]。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癥狀,該病屬于中醫學“多寐”等范疇。究其病因,結合筆者長期的臨床經驗,認為兒童發作性睡病與痰密切相關。
脾胃居于中焦,主運化水濕,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協調,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若患兒素體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濕邪困阻脾胃,痰濁壅盛,氣機升降失常,清陽之氣不能濡養頭目而出現頭昏欲寐、倦怠嗜臥等癥狀。《丹溪心法·中濕》曰:“脾胃受濕,沉困無力,倦怠嗜臥。”李東垣《脾胃論》云:“脾胃之虛,怠惰嗜臥。”由此可見,脾虛濕困、痰濁內生是兒童發作性睡病的重要病因病機。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可將水谷精微上輸頭目,同時輸送達四肢百骸。若患兒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濕濁內生,困阻脾胃,脾不能正常運化水濕,聚而為痰濁,清竅被蒙而頭目昏沉、四肢乏力、睡眠增多等。《靈樞·海論》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若濕邪蘊而化熱,濕熱交蒸上蒙清竅,內擾肝膽,氣機郁滯而加重神識昏聵、多臥嗜睡癥狀。
人體水液代謝的正常途徑主要依靠肺的通調水道、脾的轉輸、腎陽的蒸騰氣化等功能來共同完成,而腎臟的蒸騰氣化為其根本。人體水液的循行、代謝,必須依賴于肺、脾、腎的陽氣正常活動,彼此協調,氣化才能正常進行。腎陽為全身陽氣之根本,人體正常水液代謝需要腎氣的開闔方能進行。若兒童先天不足,感受風寒之邪,或久病之后,陽氣受損,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水液運行出現障礙,水液停聚于某個局部所致,發為痰飲病。“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既是一種病理的產物,又可以成為新的致病之源。明代《壽世保元》云:“不能言語,怔忡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倦。”痰除引起一系列癥狀外,還容易出現各種神志異常,如神志不清、昏睡等。張錫純認為:痰之標在脾胃,痰之本源在于腎。
《醫學從眾錄》曰:“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聚液而成痰。”風痰是由于脾功能失調出現的病理產物。小兒所欲不遂,情志抑郁;或學習壓力較大,肝失疏泄之職,氣機阻滯,水液運化失常聚而為痰;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脾臟運化失司,痰濁內生 ,氣隨痰滯,風痰互結。肝風挾痰上攻,上蒙清竅,癥見嗜睡、神志不清等。風痰在發作性睡病的發病過程中互結,各有其不同的表現,風盛則肝陽上亢,易出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表現;痰盛則蒙蔽清竅而神志不清、多寐等。二者互為影響,痰隨風上,無處不到,風遇痰起,橫竄經絡,日久可以影響氣血而出現瘀血癥狀。
《金匱要略》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是治療廣義痰飲病的總原則。痰飲形成的原因不同,在相應的臟腑經絡中表現為不同的病理現象,唯有“元神”與痰邪最為密切相關。發作性睡病由于脾、腎、肝臟功能失調,痰邪上逆,蒙蔽清竅而發作。其發病與痰邪不無關系,因此,治療關鍵在于化痰開竅,并貫穿疾病始終。
若神疲嗜臥,頭目昏眩,肢軟無力,面色萎黃,大便溏薄,膽怯易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辨證為脾虛濕困,治則為健脾祛濕、化痰開竅,方以參苓白術散加減。若昏昏欲睡,身重嗜臥,肢倦無力,伴頭昏倦怠,食后易睡,形體偏胖,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辨證為濕阻中焦,治宜燥濕醒脾、化痰開竅,方用藿樸夏苓湯加減。若精神萎靡,嗜睡多臥,手足不溫、怕冷等,舌淡紅,苔白或膩,脈細弱,辨證為腎陽虛者,治則為溫中散寒、化痰開竅,同時佐以杜仲、淫羊藿等益腎之品。若癥見神昏欲寐,大笑卒倒,夜寐多夢,驚恐易醒,性情急躁,舌質紅,苔黃,脈弦數,辨證為肝膽濕熱者,治宜清膽瀉熱、化痰開竅,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
患者,男,8歲,2013年2月10日初診。主訴:白天發作性不自主睡眠2 a。現癥:發作性不自主入睡,診脈時即能迅速入睡,大笑后卒然昏倒,晚上睡眠不佳,多夢,急躁易怒,形體肥胖,容易饑餓,納食逐漸增多,大便偏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患兒2 a多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白天睡眠增多,家屬未于重視,逐漸出現大笑后肢體軟弱無力,晚間睡眠不安,噩夢連連,睡醒后癱瘓,記憶力及學習成績下降,且發病后體重逐漸增加,飲食量增多。頭顱核磁共振檢查并無異常,垂體核磁共振檢查示除外垂體腫瘤,外院行多導睡眠監測考慮多發性睡病,予口服中樞性興奮劑等藥。服藥后患兒睡眠一時有所減少,但晚上睡眠未有改善,自行停用所服藥物,前來就診。西醫診斷:發作性睡病。中醫診斷:多寐,證屬濕困脾胃、郁而化熱、痰熱蒙竅。治宜清膽瀉熱,化痰開竅為則。給予黃連溫膽湯加減,處方:黃連 10 g,陳皮 6 g,半夏 6 g,茯苓10 g,枳實9 g,竹茹10 g,石菖蒲 9 g,郁金 9 g,甘草 6 g,鉤藤 10 g,生姜6 g。7劑,水煎服。2診,患兒白天睡眠較前減少,晚間仍睡眠不佳。上方繼服14劑后,患兒白天基本不睡眠或者偶有1次睡眠,晚上睡眠較前明顯好轉,調整方藥繼續治療,鞏固療效。
按 本案中患兒平素嗜食肥甘厚膩食物,濕困脾胃,不能運化水濕,聚而為痰,痰濁郁而化熱,痰熱交阻上蒙清竅則多寐;髓海失聰,則記憶力、學習成績下降;痰熱擾心,則晚上多夢;痰阻氣機,肝臟疏泄失常,易急躁易怒。《靈樞·經脈》載:“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中焦熱盛則食入易消化,常覺饑餓,采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利濕、化痰開竅,痰去熱清則神清,嗜睡大減,且中焦熱勢逐減,納食量逐漸減少。
[1]Han F,Chen EZ,Wei HL,et al.Childhood narcolepsy in North China[J].Sleep,2001,24(3):321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