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林 王璟
中藥煎藥機煎煮及包裝湯劑過程中衛生學控制要點
李學林 王璟
目的探討中藥煎藥機煎煮及包裝湯劑過程中衛生學控制要點。方法通過對中藥煎藥機煎煮湯劑與中藥制劑衛生學控制方法不同點的比較, 并結合其制備特點而進行論述。結果中藥煎藥機煎煮及包裝湯劑過程中存在諸多因素影響其衛生學質量。結論只有有效控制中藥煎藥機煎煮及包裝湯劑過程中的衛生學質量, 才可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中藥湯劑;煎煮;包裝;衛生學
中藥煎藥機的推廣與應用, 極大地解決了傳統中藥湯劑煎煮、儲存、攜帶不便的缺點, 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 經常出現由于操作方法不當而導致的藥液漲袋、酸敗、變質等衛生學現象, 因此本文對中藥煎藥機煎煮過程中的衛生學控制要點,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藥湯劑的衛生學控制要點和中藥制劑基本一致, 但在煎煮時間和終端滅菌上又存在明顯區別: 首先, 煎煮時間方面, 中藥湯劑的制備分為兩煎[1], 但中藥制劑的提取過程分三煎, 煎煮時間后者是前者數倍, 故制劑過程中微生物殺滅更徹底。其次, 中藥制劑完成包裝后進行終端滅菌, 而中藥煎藥機高溫密閉包裝不進行終端滅菌,可致使少量微生物殘存在藥液中, 長期放置會影響其質量和臨床療效。以上是兩者衛生學質量產生差異的主要因素, 為更好控制中藥煎藥機煎煮湯劑的衛生學質量, 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盡管中藥飲片是中藥材經過凈化制備而成, 但仍摻裹有雜質, 這些雜質即影響藥液的保存又無益于疾病治療, 如果對其進行選擇性搶洗, 一方面可減少無效成分進入人體, 另一方面可破壞微生物的生存環境, 進而達到提高中藥湯劑衛生學質量的目的。
煎煮時間不僅影響著中藥飲片有效成分的溶出[2], 還控制著中藥湯液中微生物的含量。操作人員可根據飲片的成分、氣味、質地以及微生物含量的不同, 合理分類并調整煎煮時間, 通常動物類和礦物類藥材微生物含量較高, 如紫河車、蜈蚣、蟾蜍, 雄黃等, 可延長煎煮時間;根莖類、全草類和種子果實類藥物, 如厚樸、白豆蔻[3]、砂仁[4]、薄荷[5]、徐長卿[6]等揮發性較大, 久煎會導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因此, 在保證藥物療效的同時, 適宜調整煎煮時間也是控制其衛生學質量的措施之一。
3.1沖洗管道 自動包裝煎藥機的煎藥機與包裝機連為一體, 藥液進入包裝機后煮沸殺菌后進行密封真空包裝, 每完成一個處方煎煮, 需對煎藥機管道進行沖洗, 并用下一個處方的第一包藥液對包裝機管道沖洗, 然后舍棄, 這種方法盡管會損失少量藥液, 卻保證了機煎湯劑的衛生學質量。
3.2空氣殘留量 研究發現, 微生物限度檢查法對中藥煎藥機煎煮湯劑是可行的, 包裝藥液的質量控制標準與pH值關系不大, 而與包裝的嚴密性有著非常大的關系[7]。因此可按照抽出的藥液量與處方劑量, 隨時調整每包袋裝含量, 常以每袋200 ml, 每劑2袋為常規標準[8], 盡可能保證包裝袋中無殘留空氣, 延長其保存有效期[9]。
煎藥用具可與藥液直接接觸, 每日需保持清潔;煎藥設備與容器會有微生物滯留, 使用前用沸水殺菌并沖洗管道;工作后對地面、臺面、排水溝等進行徹底的衛生清潔, 建立清潔記錄卡。中藥煎藥機煎煮湯劑帶來便利的同時, 也有諸多因素影響其衛生學質量, 只有對相關因素加以全面控制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才能使機煎中藥湯劑的質量保持相對穩定, 保證其治療療效, 在臨床應用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1] 李學林, 孟菲.淺析影響湯劑煎煮質量的因素.中醫雜志, 2006, 47(6):421.
[2] 李學林, 李文雅.中藥后下藥物的分類及其煎煮方法.中醫研究, 2010, 23(1):16-17.
[3] 楊萌文, 趙錦, 劉普查, 等.白豆蔻制湯劑的方法研究.陜西中醫, 2008, 29(2):224.
[4] 蔡琳, 柳小秦, 趙海峰, 等.砂仁不同煎煮方法對提取物影響的研究.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09, 30(3):56.
[5] 葛爾寧.毛細管氣相色譜法測定薄荷煎劑中薄荷腦和薄荷酮的含量及變化.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07, 13(5):9.
[6] 唐進法, 李學林.中藥煎藥機對飲片中揮發性成分煎出量影響的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1, 17(13):89-91.
[7] 李虹, 唐雯.中藥袋裝煎煮液的微生物限度檢查.藥學實踐雜志, 2007, 25(3):156-158.
[8] 張洪瑋, 孫志海.現代中藥湯劑煎煮方法探討.臨床合理用藥, 2011, 4 (2B):25.
[9] 李克榮, 劉明樂, 李庭勇, 等.袋裝中藥湯劑空氣殘余量對衛生學的影響考察.中國藥師, 2011, 14 (6):96-98.
450000 鄭州,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李學林);河南中醫學院(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