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成戰郭元成 羅玉芝 陳永國 汪彩蓮 王大禮 柯 林
丹江口庫區位于長江中游支流漢江的上游,地處秦嶺余脈與大巴山東延余脈武當山脈過渡區的漢江谷地、伏牛山南麓,豫、鄂、陜三省交界處。庫區年平均氣溫15.9℃,極端高溫42.6℃,極端低溫-13.2~-12.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4~3.1℃。庫區土壤多為黃棕壤、潮土和水稻土,土層較厚,肥力較高;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中上等,磷含量普遍較低,中性偏酸,pH值5.5~7.5。土壤、氣候為柑桔栽培次適宜區。
丹江口庫區柑桔種植歷史悠久。據鄖縣史料,屈原曾流放鄖縣吊掛山一年,可能將江陵桔帶到鄖縣種植。當地現存的“草桔”,據傳是清朝一位四川籍鄖縣縣令自四川引入。1958年援建丹江口水電站的蘇聯專家品嘗“沙洲金桔”后,十分贊賞。上世紀60年代初,原均縣農業局陸賢林在六里坪區朱家灣村、鄖縣胡天安在鄖縣柳陂小面積試種柑桔。截至2013年,丹江口庫區柑桔栽培面積已達4萬hm2(60萬畝)左右,其中,丹江口市2.20萬hm2(33萬畝),包含武當山 0.13萬hm2(2萬畝),產量約 31萬t;鄖縣1.33萬hm2(20萬畝),產量10萬t;房縣666.67hm2(1萬畝),產量1萬t;鄖西約 333hm2(0.5萬畝),茅箭區和張灣區666.67hm2(1萬畝)。此外,河南省淅川縣0.43萬hm2(6.5萬畝),產量 6萬t。
目前,丹江口庫區已擁有多個柑桔品牌、商標,包括丹江口市在國家工商總局申報成功的“武當蜜桔”地理標志及“武當”商標;鄖縣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漢江”商標;河南省淅川縣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渠首”商標等。
1997年丹江口市蔡家渡果園場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注冊“武當”牌商標。“武當”牌柑桔、臍橙色澤鮮艷,味甜化渣,多次榮獲“湖北省優質產品”、湖北省“十大名果”、湖北省“名牌產品”及“中華名果”等榮譽稱號。2001年,蔡家渡果園被湖北省農業廳授予“湖北省優質水果示范園”;2002年7月,被省農業廳、財政廳命名為“省級重點(果園)場”。“武當”牌柑桔果品行銷華北、東北、西北、中原等地100多個城市及農村市場,并出口到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2006年以蔡家渡果園(場)為主體,全市15個國有柑桔專業場和6個柑桔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丹江口市武當柑桔聯合體,全面推行《丹江口市無公害國家生產技術規程》、湖北省《武當蜜桔》地方標準,統一使用“武當”牌商標,共同打造“武當蜜桔”品牌。
2009年,“武當蜜桔”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功申報,并被納入國家柑桔優勢產區特色生產基地——丹江庫區柑桔北緣基地和檸檬基地。保護對象為柑桔鮮果,保護范圍為湖北省丹江口市武當山特區、土臺鄉、均縣鎮、習家店鎮、涼水河鎮、六里坪鎮、土關埡鎮、浪河鎮、丁家營鎮、石鼓鎮、官山鎮、牛河林業開發管理區、大溝林業開發管理區、白楊坪林業開發管理區、新港經濟開發管理處、三官殿辦事處、丹趙路辦事處等17個鄉鎮、辦事處、特區、管理區、開發管理處現轄行政區域。據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的評估,“武當蜜桔”品牌價值2012年已達12.02億元。
目前丹江口市柑桔栽培總面積2.2萬hm2,其中,掛果桔園1.71萬hm2(25.6萬畝),年產量約31萬t,面積和產量均居湖北省第2位。全市21個鄉鎮(街道)中有16個鄉鎮(街道)種植柑桔,種植農戶27475戶。其中,種植面積達666.67hm2(1萬畝)以上的鄉鎮(街道)有 8個,種植面積66.67hm2(1000畝)以上的村有89個,種植面積0.67hm2(1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有8804戶。全市以“興津”溫州蜜柑為主的早熟柑桔品種面積達5548hm2(83223畝),占全市柑桔栽培面積的25%;以“尾張”溫州蜜柑為主的中熟品種面積達1.6萬hm2(24萬畝),占總面積的72%;臍橙、雜柑等晚熟柑桔占3%。全市有柑桔采后處理生產線35條,每小時鮮果處理能力達280t;有柑桔交易市場79處,其中,大型交易市場5處;有柑桔專業合作組織8家,中介經紀人690人。2008年,丹江口市被農業部列入全國優勢柑桔特色生產區,2009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湖北省“水果大縣(市)”。丹江口市目前也是我國最大的柑桔生產北緣基地。
面對南方冰糖桔在丹江口市高價暢銷,而本市柑桔價賤難賣的尷尬現實,加上2008年“蛆柑事件”的沖擊,優化品種,提高品質,漸漸成了業界人士的共識,就此也拉開了丹江口市柑桔產業“四轉型”“兩提升”的發展序幕。“四轉型”,即生產上轉型,制訂“武當柑桔”標準,按標準生產;經營上轉型,逐步實現規模化經營;加工上轉型,分類、打蠟、包裝,提倡商品化處理和系列加工;銷售上轉型,建立市場交易中心,實施品牌化銷售。“兩提升”,即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產業整體效益。
用科學發展理念,建設生態良好、環境友好型柑桔生產基地,打造水果大縣(市)品牌——武當蜜桔品牌,做大做強柑桔產業。經湖北省國土資源局批準,丹江口市投資2500萬元,在土臺鄉7個村連片改造治理847hm2(1.27萬畝)低丘崗地,建設高標準精品桔園。此外,依托財政部農村專業合作社試點項目、湖北省優勢柑桔板塊基地建設項目、新農民培訓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發展項目、扶持(移民)政策,著力建設優質柑桔板塊基地。預計到2015年,全市柑桔面積達2.67萬hm2(40萬畝),其中,精品果園1.33萬hm2(20萬畝);總產量達40萬t,其中,優質果品率達到70%以上。
為了提升產業科技含量,丹江口市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了長期的柑桔產業發展技術協作關系,請專家來幫助制訂柑桔產業發展規劃,提供種苗,開展技術培訓、技術咨詢、現場指導等。尤其是北緣柑桔綜合試驗站建設啟動后,鄧秀新、伊華林、彭抒昂、李國懷和胡承孝等專家教授先后多次親臨指導柑桔產業發展。同時,丹江口市在全市農技隊伍和國有柑桔果園(場)的技術員中,考核選拔了30多名技術員組成6個柑桔技術區域服務中心,專門從事柑桔生產技術推廣工作。由于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柑桔生產上亟須探索和創新生態種養(套種)模式,進行生態高效果園建設,近幾年全市通過結合柑桔低產園改造,采取果園生草栽培,推行“果—草—畜”“果—草—雞”、間作套種等生態循環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湖北省地方標準《武當蜜桔》是“武當蜜桔”生產的技術規范,也是“武當蜜桔”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質保障。為了使該標準貫穿于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市政府制定了扶持政策。如連片開發33.33hm2(500畝)以上的,政府負責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統一規劃和當年開發計劃內,農民連片開發桔園,每667m2補助苗款和物資款200~300元;改造密植園,每667m2補助100元;每建一條打蠟生產線,扶持10萬元;每建一個柑桔銷售市場,扶持30萬~50萬元;每建一個專業合作社,扶持3萬~5萬元。支持新(擴)建柑桔產地市場配套建設,統一“武當”品牌、統一印制包裝、統一對外宣傳,打響“武當”品牌,拓寬市場銷路。每年10月由市政府牽頭組織到河南省鄭州市全國農產品交易會上舉辦丹江口市“武當”牌柑桔銷售專場會,進行市場對接、聯絡客戶、簽訂合同;舉辦“丹江口·武當國際文化、旅游、武術暨柑桔節”,向全世界宣傳丹江口、武當山及武當蜜桔;在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農業欄目、省臺及地方臺等宣傳武當蜜桔;積極宣傳貫徹《武當蜜桔》地方標準,并率先在全市農產品上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打造“武當綠色柑桔”區域柑桔品牌。一個具有特定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或生產加工歷史的區域內,由相關組織注冊和管理,并授權若干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的農產品品牌稱為農產品區域品牌。農產品區域品牌一般由產地名和產品(類別)名構成,體現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或取得國家區域產品保護制度注冊確認的品牌類型。丹江口庫區實施區域柑桔公共品牌,既有利于提高丹江口庫區柑桔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動柑桔產業持續高效發展,也可大幅提升庫區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旅游業發展,有利于庫區移民發家致富。在市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以丹江口市武當柑桔聯合體、鄖縣柑桔產業協會、武當山特區柑桔合作社、房縣柑桔產業協會等為主體,以千家萬戶桔農為基礎,成立十堰市柑桔產業協會;創新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協會運作、企業主體、雙牌經營、逐步實施”的品牌打造運作機制,組織十堰市最具代表性的丹江口市蔡家渡果園場、丹江口市玉皇頂果園場、丹江口市園藝場、丹江口市柞蠶場、丹江口市鏵洼場、丹江口市五指山園藝場、武當山園藝場、鄖縣園藝場、房縣青曲園藝場和房縣苗木場等10家柑桔龍頭企業,作為品牌打造的核心企業,通過對柑桔生產資源、柑桔品牌和供應鏈等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區域柑桔公共品牌的強大合力,從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實現柑桔生產經營高效化。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庫區也可協商申請加入和使用丹江口庫區柑桔公共品牌。
建立健全區域柑桔品牌管理體系。立足十堰市特色產業,要著力狠抓現代產業(柑桔)技術體系建設,抓住柑桔產業體系的薄弱環節,制訂與柑桔產業發展相配套的品種選育與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與標準化果園建設、采后加工與商品化處理、市場營銷與區域品牌建設、社會化服務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科技支撐與柑桔技術隊伍建設、政策保障與柑桔產業發展等政策。在推進措施上,加大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武當綠色柑桔區域柑桔品牌管理體系。
延長產業鏈實現柑桔產業持續發展。一是要讓利桔農,增強綠色品牌意識。十堰市名特優柑桔產品不少,除大型企業外,柑桔品牌建設長期以來沒有引起普通生產經營者的足夠重視,柑桔產品不能被市場廣泛認同,地域資源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更談不上有好的收益。為此,在政府的宣傳帶動下,龍頭企業要讓農戶在品牌化經營中切實受益,引導他們樹立品牌意識,克服小農經營思想,在農產品生產中配合企業實施品牌建設戰略。二是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 +桔農”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形成公司與桔農、公司與市場緊密結合的經營機制。如丹江口市蔡家渡柑桔專業合作社為省級柑桔專業合作社,擁有社員362名,有苗木、果品生產基地179.73hm2(2696 畝),建有柑桔打蠟廠 2 個,柑桔氣調庫2個,綜合大樓3棟,合作社柑桔園為湖北省“優質水果示范園”,全部通過綠色果品基地認證,實現了柑桔標準化生產。三是打造精品,賦予產品人文精神內涵,提升產品拓展市場空間的能力。利用新技術,建立精品園、生產精品果、打造精品品牌。深入挖掘武當、漢江、神農文化和柑桔文化,強化區域品牌——“武當綠色柑桔”形象。四是在《丹江口市無公害國家生產技術規程》、湖北省《武當蜜桔》地方標準和《鄖縣柑桔優質高產技術栽培規程》等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制訂《十堰市武當綠色柑桔生產規程》,加速推進柑桔生產標準化。五是加快庫區柑桔專業市場建設。發展庫區柑桔購銷網店,鼓勵外地、內地經營能人深購遠銷。要引進、培植大型銷售企業,開展連鎖經營、超市專柜經營、出口國際市場等,發展精品果、禮品果,實行優質優價,以此帶動大宗產品的價格,拓展市場營銷空間。
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提高抗風險能力。一是柑桔種植由一元變多元或立體發展,如柑桔林下養雞、種魔芋等,實現多種經營,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二是調整柑桔產業發展方式,提高產品質量,做好承接柑桔產業轉移的準備。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柑桔病蟲害的發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如浙江、廣東、福建等地柑桔規模在不斷萎縮,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升高,作為附加值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柑桔產業終將會逐步向我國中西部轉移,這對丹江口庫區柑桔產業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此,政府和相關企業要未雨綢繆,利用庫區自然優勢,做好產業承接準備。三是加大宣傳,將丹江口庫區柑桔產業發展與南水北調工程結合起來,與受水區廣大消費市場結合起來,開展“飲丹江口水,吃丹江口桔”活動,以此擴大庫區柑桔銷售市場。四是挖掘柑桔保健功能,引導消費時尚,結合地方柑桔文化,提升銷售層次,降低產業發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