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銳 王輝 李磊
CT與氣道三維重建組合檢查對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氣管狹窄的診斷價值
郭銳 王輝 李磊
目的探討CT與氣道三維重建組合檢查對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氣管狹窄的診斷價值。方法23例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 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 Pro 32排64層螺旋CT進行胸部CT與氣道三維重建組合檢查。結果23例患兒中氣管狹窄16例, 發生率為69.6%,其中, 輕度狹窄5例, 中度狹窄9例, 重度狹窄2例, 與術中所見結果相同。結論胸部CT與氣道三維重建檢查相互結合能準確評估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氣管狹窄的程度和范圍, 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CT;氣道三維重建;室間隔缺損;呼吸衰竭;氣管狹窄
室間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6個月~2歲行手術治療效果最佳。<6個月齡患兒由于對手術打擊耐受差, 一般建議先藥物治療控制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等癥狀。呼吸衰竭是低月齡室間隔缺損患兒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本文回顧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2月因呼吸衰竭收入本院PICU的低月齡室間隔缺損患兒23例, 探討CT與氣道三維重建組合檢查對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氣管狹窄的診斷價值,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23例, 其中男16例, 女7例, 年齡1~6個月, 平均年齡3.8個月。患兒因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急診入院, 收入本院PICU。入院后均行動脈血氣分析, 血氣分析結果符合Ⅱ型呼吸衰竭診斷標準,給予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輔助通氣, 患兒病情平穩后轉入心外科行手術治療。
1.2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 Pro 32排64層螺旋CT進行胸部CT檢查和氣道三維重建組合檢查。
1.3觀察指標 觀察狹窄氣管的部位、形態、長度, 測量狹窄程度:輕度狹窄≤25%, 中度狹窄26%~75%, 重度狹窄≥76%。
23例患兒胸部CT與氣道三維重建組合檢查圖像清晰,狹窄觀察滿意, 其中氣管狹窄16例, 發生率為69.6%, 分別為:氣管隆突變扁合并雙側主支氣管近段狹窄3例, 左主支氣管中段狹窄8例, 左主支氣管遠段狹窄1例, 左上、下葉支氣管狹窄1例, 右主支氣管遠段狹窄1例, 左主支氣管遠段合并左上、下葉支氣管狹窄1例, 左主支氣管中段合并右主支氣管遠段狹窄1例; 16例氣管狹窄患兒中, 輕度狹窄5例, 中度狹窄9例, 重度狹窄2例。上述結果與術中所見結果相同。
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常為大面積室間隔缺損, 難以自行閉合, 早期即有顯著的血流動力學改變, 導致心臟擴大、肺動脈擴張等。擴張的心臟、血管易壓迫氣管,導致氣管狹窄。而氣管狹窄則會進一步加重病情, 出現惡性循環。氣管狹窄阻礙氣道分泌物排出, 引起狹窄遠端肺組織易發生肺炎[1];氣管狹窄會導致通氣不暢, 哭鬧時更為明顯,患兒為增加通氣量會加大呼吸力度, 造成胸腹壓差增大, 易造成胃-食管反流, 從而易引起吸入性肺炎[2];氣管受壓部位易發生炎癥反應, 出現黏膜出血水腫、肉芽形成, 進一步加重氣管狹窄, 引起遠端肺組織發生肺炎、肺不張、支氣管擴張和阻塞性肺氣腫等[1]。此外, 氣管若長期受壓還會造成氣管軟骨環破壞、氣管硬度降低, 最終導致氣管軟化, 合并氣管軟化的患兒術后氣管狹窄仍會存在, 嚴重者氣管接近完全閉塞, 出現無法正常的拔管撤機, 需要長期依賴呼吸機輔助呼吸, 甚至威脅生命, 嚴重影響患兒預后[3]。
室間隔缺損合并氣管狹窄對于低月齡患兒病情影響更大。患兒咳嗽反射弱, 纖毛系統發育不完善, 因此氣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患兒氣管細, 而氣道阻力與氣道半徑的4次方成反比, 因此氣管狹窄會造成氣道阻力的明顯增加, 嚴重影響患兒通氣功能[4];患兒氣管軟骨發育不完善, 受壓易變形,因此擴張的心臟、血管壓迫氣管更易造成狹窄。此外, 由于患兒氣管結構發育不完善, 氣管軟骨抗壓能力差, 氣管受壓數周后便會出現氣管軟化[5]。
目前對于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氣管狹窄的診斷和治療比較困難, 如不及時診治, 病死率較高。本研究采用32排螺旋CT檢查與氣道三維重建檢查相結合的方法來評估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氣管狹窄的程度和范圍, 發現檢查結果與術中所見結果相同。因此, 胸部CT與氣道三維重建的組合檢查能夠清晰地顯示氣管狹窄部位、程度和范圍, 及造成氣管外壓性狹窄血管的毗鄰關系, 并且對患兒損傷小, 非常適合低月齡室間隔缺損伴呼吸衰竭患兒進行氣道檢查, 以發現是否合并氣管狹窄并進行及時救治。
[1] Chapotte C, Monrigal JP, Pezard P, et al.Airway compression in children due to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value of flexible fiberoptic bronchoscopic assessment.Cardiothoracic Vasc Anesth, 2008, 12(4):145-152.
[2] Kussman BD, Geva T, McGowan FX.Cardiovascular causes of airway compression.Pediatric Anesthesia, 2004, 14(2):60-74.
[3] Lee EY, Mason KP, Zurakowski D, et al.MDCT assessment of tracheomalacia in symptomatic infants with mediastinal aortic vascular anomalies: preliminary technical experience.Pediatr Radiol , 2008, 38(5):82-88.
[4] McElhinney DB, Reddy VM, Pian MS, et al.Compression of the central airways by a dilated aort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nn Thorac Surg, 2009, 67(9):1130-1136.
[5] Carden KA, Boiselle PM, Waltz DA, et al.Tracheomalacia and tracheobronchomalacia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 in-depth review.Chest, 2005, 127(10):984-1005.
2014-06-19]
250022 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