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
病理診斷中免疫組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高鵬
近幾年, 免疫組化技術在腫瘤分類、診斷、預后判斷方面應用廣泛, 對提高治療成效意義重大。因此, 加強病理診斷中免疫組化技術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醫學價值。本文主要對免疫組化技術在臨床病理診斷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以期能使免疫組化技術在鑒別診斷、病理診斷、臨床治療與預后方面的指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病理診斷;免疫組化技術;應用
目前, 臨床中的疾病診斷方法眾多, 但是單就準確性而言, 首推臨床病理診斷, 此種診斷手段與常規診斷方法相比更具可信性、準確性與權威性, 病理診斷中, 免疫組化技術已經成為常用手段。免疫組化技術最早在上個世紀后期應用于病理診斷中, 能夠為腫瘤的臨床治療與預后提供重要依據。然而隨著免疫組化技術的推廣應用, 諸多問題也隨之產生,對免疫組化技術的發展產生一定制約。
1.1判斷腫瘤性質 判斷細胞屬于腫瘤性增生還是反應性增生, 可采用Ig輕鏈抗體對B細胞增生方式進行檢測。淋巴濾泡反應性增生情況下, bcl-2呈陰性。濾泡性淋巴瘤(NHL)中, bcl-2呈陽性。根據腫瘤細胞的實際增生程度, 可對核抗原、周期素與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作出評價, 以判斷腫瘤增生細胞為良性還是惡性。
1.2判斷腫瘤分期 判斷預后的主要指標為腫瘤分期, 這與是否存在淋巴管、有無血管浸潤或者侵襲直接相關, 利用免疫組化技術能夠明確判斷腫瘤有無血管侵襲、是否存在淋巴管與血管浸潤。Ⅳ型膠原單克隆抗體與層粘連蛋白(LN)能夠對主要基膜成清晰顯示, 以區分浸潤癌與原位癌。上皮性癌一旦突破基膜就屬于浸潤癌, 若沒有突破則為原位癌。D-40、Anti-HAP40抗體等顯示血管的標志物能夠清楚表現腫瘤對淋巴管或者血管的浸潤, 因此, 臨床病理診斷中鑒別腫瘤良性或者惡性與是否有淋巴管或者血管浸潤, 免疫組化的最終結果為鑒別依據。
1.3判斷腫瘤屬性 以特定抗體對細胞內抗原成分進行標記, 能夠判斷腫瘤屬性, 明確腫瘤來源。例如, 肌酸激酶(CK)屬于上皮性標志, 上皮源性腫瘤的主要表現為CK陽性;甲狀腺髓樣癌的主要標記為降鈣素多克隆抗體;甲狀腺濾泡狀癌的主要提示為Tg陽性;神經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陽性則表明可能為膠質腫瘤;胃腸質瘤中胃腸道間質瘤(CD117)呈陽性。
1.4判斷來源部位 臨床中部分腫瘤來源不明, 通過免疫組化技術能夠對惡性腫瘤具體來源進行確定, 進一步明確腫瘤的原發部位。例如, 在膽管癌、胃腸道癌與胰腺癌中, 細胞角蛋白(CK20)呈陽性, 而在乳腺癌、肺癌與腎癌中, CK20呈陰性;一旦出現Tg陽性, 應首先考慮是否是甲狀腺發生轉移;染色法(PAS)陽性應高度警惕前列腺出現轉移;S-100蛋白若呈陽性, 則應首先考慮黑色素瘤;波形蛋白表現為陽性需要臨床中的肉瘤診斷;結蛋白、肌動蛋白、肌紅蛋白與肌球蛋白需要警惕為橫紋肌肉瘤。明確轉移瘤的來源部位能夠為臨床治療與疾病預后提供準確依據[1]。
1.5判斷“未分化”的惡性腫瘤 “未分化”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肉瘤或者癌, 臨床中因腫瘤尚未分化而不具備典型的細胞起源特征, 因此不能準確分類。在組織學分類中分別采用非特異性與特異性抗體給予準確鑒定。此外, 病理診斷中應用免疫組化還能準確定位并且區分位于組織器官交界處的不同類型的腫瘤, 準確發現微小病灶, 這對預后判斷與臨床治療意義重大。而且, 診療過程中還可有效借助細菌、病毒、真菌等特異性的抗體進行染色, 從而實現診斷各種傳染病的目的。
腫瘤的臨床診斷中, 理想的標記物狀態是準確性、特異性與靈敏度高, 但是實際檢查中難以保證所有標記物均達到最佳標準, 某些正常細胞也有可能出現分泌標記物的情況,因此, 細胞學檢查一般不會采用單一的標記物, 通常會選擇一組抗體給予全面分析。腫瘤診斷過程中, 評估免疫組化技術的局限性在于特異性抗體與解釋方面。實際操作中應當設置陽性對照與陰性對照, 若有對照組不夠理想或者直接忽略的情況出現, 應格外慎重與細致地分析免疫組化最終結果,以取得精確結果。嚴格按照程序操作, 適當結合正確解釋,報告染色結果時不要一味進行解釋, 而應兼顧臨床診斷、抗體特性與鑒定等, 排除假陽性與假陰性等各種因素造成的干擾。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 通過病理診斷, 各種抗體的特性與用途被逐步發掘出來, 免疫組化技術的應用也越發廣泛,在臨床診斷率的提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受到技術等多種因素的約束, 病理診斷中免疫組化技術仍然存在薄弱環節, 相關技術人員與病理醫生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盡可能的在判斷、操作中加以避免, 并且結合實際操作予以優化調整, 確保規范操作, 從而進一步提高病理診斷精準度。
[1] 鄭暉, 羅洪英, 顏亞暉.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常見問題分析及對策.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2010, 16(7):269-270.
2014-07-15]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