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寧夏2014年民生計劃科技支農工作取得新成效
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消息,寧夏整合資源、創新舉措,統籌推動2014年民生計劃科技支農任務的落實,取得明顯成效。
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開創新局面。整合資金1200余萬元,以科技特派員企業為主體,在各市縣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啟動建設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8個,重點培育釀酒葡萄、枸杞、清真牛羊肉、設施果菜、道地中藥材等科技特派員創業鏈20個,探索建立“創新創業+示范推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長效發展模式。
生態移民科技服務取得新進展。共向83個生態移民村派駐科技特派員230余名,每個移民村長期有一名科技特派員駐村服務。采取“點、線、面”協同推進的形式,安排500萬元實施科技示范項目20余項,通過培育科技示范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模式,有效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科技扶貧指導員“百人團”工作再上新臺階。投入1000萬元在中南部100個貧困村示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近百項,因地制宜培訓農民近萬人次,帶動群眾種養規模和效益同步提升。在突出項目引領的同時,爭取各級各類資金支持,統籌推動貧困村各項事業發展,形成了一批集聚資源整村推進典型。
科技惠民計劃拓展民生服務新空間。安排資金2000萬元在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與社會管理等社發領域集成示范和轉化推廣科技成果50項,覆蓋21個市、縣(區),近百萬人受益。
國家科技援助項目“中國-孟加拉國水稻聯合研究中心”在川揭牌
四川省科技廳消息,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國家科技援助項目“中國-孟加拉國水稻聯合研究中心”于9月2日在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舉行了揭牌儀式暨設備捐贈儀式。孟加拉國農業部副秘書Shirina Khatun女士、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羅治平、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曙光等出席儀式。
國家科技援助項目“建立中國-孟加拉國水稻聯合研究中心”于2013年7月經中國科技部批準正式實施。該項目旨在幫助改善孟加拉國水稻科研條件,提高孟加拉國雜交水稻研究技術能力和水平,增加孟加拉國水稻產量,改善孟加拉國人民生活質量。項目實施一年以來,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與孟加拉國家水稻研究所在合作選育雜交水稻新組合、優化栽培技術、開展交流培訓、共建實驗室等方面開展了緊密的合作。
在揭牌儀式暨設備捐贈儀式上,省科技廳副廳長羅治平與孟加拉國代表團進行了交流。他回顧了四川與孟加拉國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交流情況,并希望通過聯合研究中心的建設,促進和拓展四川省與孟加拉國在其他科技領域開展合作與交流,為發展中孟兩國更加緊密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新的貢獻。孟加拉國農業部副秘書Shirina Khatun女士對中國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四川農業大學為提升孟加拉國農業技術提供的幫助與支持表示感謝,并祝愿雙方的合作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隨后,Shirina Khatun副秘書、羅治平副廳長共同為“中國-孟加拉國水稻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曙光、水稻研究所朱建清教授分別向孟加拉國水稻研究所贈送了儀器設備和自主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農村戶用數控采暖爐具開發及新能源示范推廣效果顯著
北京市科委消息,北京市科委通過“農村戶用數控采暖爐具開發及新能源在新農村中的示范推廣”區縣科技專項課題部署,成功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用于農村采暖爐具,配風合理,燃燒完全,為農戶冬季采暖設備更新換代提供了理想產品。數控采暖爐具在懷柔北部山區建立新能源示范村2個,在淺山區及平原4個村推廣示范戶202戶、示范大棚20棟;通過監測,燃用煙煤時熱效率可達78.5%;燃用玉米秸稈壓塊時熱效率可達80.3%。燃用煙煤和玉米秸稈壓塊時,煙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排放濃度及林格曼黑度等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均優于有關國家標準。
農村戶用采暖爐具的開發和示范推廣,是首都“清潔空氣藍天行動 ”的具體實踐,為推進節能減排,改善人居和大氣環境提供有效手段。
河北省出臺農業科技成果“后補助”辦法
河北省科技廳消息,為發揮財政農業科技資金引導作用,河北省財政廳、科技廳近期出臺《河北省現代農業科技獎勵性后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采取獎勵性后補助方式,鼓勵和支持研發及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規定明確:只有拿出創新成果才能“事后領獎金”。
獎勵性后補助是指單位根據市場需求及自身發展需要通過政府資助或自籌資金等方式,先行投入資金組織開展研發活動,取得了有助于解決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的農業新品種和重大關鍵技術成果,經單位申請,并按規定程序審查通過后,使用河北省現代農業科技獎勵性后補助專項資金給予補助。獲得獎勵性后補助的單位,應當與省科技廳簽訂協議,明確將其技術成果實際應用于解決相關問題。未按照協議要求實際應用的,將收回補助資金。這就意味著,獲補助單位不僅要拿出創新成果,還必須讓成果切實“派上用場”,走不出實驗室的“紙上成果”顯然很難再得到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