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王 博) 陜西是果業大省,2013年全省水果種植面積120萬hm2,出口水果種類達13種,出口市場從東南亞拓展到歐洲、非洲、美洲等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2014年全省水果總面積將達到123.33萬hm2,總產量1 500萬t,其中蘋果70萬hm2,產量1 000萬t,獼猴桃面積6.67萬hm2,產量100萬t。 果品實現增加值310億元。果業已成為陜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為了規范果業生產及其相關活動,提高果品質量安全,陜西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8次會議27日通過了《陜西省果業條例》,將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果業地方性法規,共9章57條,分別從總則、規劃指導、種質資源和苗木管理、果品生產、貯藏加工、果品營銷、服務保障、法律責任等方面提出明確規定,使全省的果業生產實現了有法可依。該條例具有4個明顯特征:一是落實了政府工作職責;二是明確了部門監管職責;三是突出了市場導向;四是突出了果品質量安全控制。
《條例》規定,果品質量安全應當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縣級以上果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保障果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縣級果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果品質量安全的檢驗檢測體系和可追溯體系,加強對果品生產過程中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
《條例》明確,果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應當建立果品生產記錄,果品生產記錄應保存兩年,并作為有關認證考核的依據。果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自行或者委托依法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對果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檢測,并在果品包裝或者果品上附具果品質量安全追溯查詢信息;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產品,不得銷售,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監督銷毀。
《條例》還規定,果品生產基地污染嚴重、有毒有害物質超過相關標準,經具有相應資質的環境保護監測機構評估,應當確定禁止生產區域,退出果品生產。對具有特殊地理條件要求的特色果品生產區域,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劃定為保護區。
該法規制定時充分征求了各地市、省級有關部門及社會公眾的意見,經過相關專家論證提出并頒布。法規突出政府引導、服務和監管的職能,突出了果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現了果業發展的協調性和統一性的要求,強調了市場在果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助于規范果業市場,進一步提高陜西水果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于推進果業提質增效、建設現代果業、促進實現“果業強、果農富、果鄉美”的陜西果業夢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