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庭銀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規定,我國將推進社會化、市場化公務用車制度,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實行社會化提供,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
“取消一般公務用車”8個字引發社會熱議。這樣的車改,力度之大,讓不少人有點不敢相信。多年的公車改革,不但沒有“改掉”公車腐敗,相反,某些領導干部在用車上卻越來越講究了。就說下基層吧:沒有專車,覺得沒氣派;乘坐客車,好像不光彩。
據報道,“公車腐敗”的突出表現:一是違規超配,濫享特權。財政部統計,全國公車超配50%以上;參考消息披露,陜西省人事廳126名公務員配42輛公車,12名廳級領導配13輛專車。二是公車私用,浪費嚴重。公認的潛規則是,公車1/3公用,1/3領導用,1/3司機用。據國家發改委和廣東省測算,黨政機關公車的運營成本是社會車輛的五六倍,而使用效率卻僅有社會車輛的1/5至1/6。可以想象,一個地方的官員只為自身享受著想,追求生活上的“氣派”、“高檔”,他們能有多少心思和財力為黨和政府工作,為老百姓辦事呢?“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并非“小題大做”,而是勢之所迫,民心所求。其真諦在于敦促各級領導干部反腐保廉,當好人民公仆。
倘若全國都進行公車改革,每一個縣(市、區)減少幾十輛小轎車,每一個部門一年少動用幾次小轎車,這將節省多大一筆費用呀!同時,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有一個良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自覺和群眾保持永不分離的魚水關系,群眾由此而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創造的價值則更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