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言
據近期《半月談》報道,盡管中央三令五申不準違規建樓堂館所,一些地方卻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創業大廈”、“××發展中心”、“××商務大廈”……巧立名目,修建各類樓堂館所,甚至建豪華辦公樓,在基層干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
在中央痛下決心反“四風”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不是認真檢討反思,而是挖空心思、變戲法似地應對中央政策,熱衷于給樓堂館所披上各種新“馬甲”,奢華之風由明轉暗,更具欺騙性和隱蔽性,讓人擔憂。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地方官員政績觀、權力觀、金錢觀出現錯位。在一些領導心目中,蓋一棟氣派宏偉的辦公大樓不僅“有面子”,而且“有里子”,是財政實力雄厚的證明,是成績斐然的體現。殊不知,這些披著“馬甲”的樓堂館所,雖然采取了種種看似隱蔽的手段,但實際上在當地群眾、干部心中都是公開的“秘密”。它們之所以能一路綠燈,關鍵是監管缺位,或者是制度沒有得到嚴格執行,或者是有關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重要的是,盡管濫建樓堂館所的新聞不勝枚舉,但被處理的卻很少,而且處理起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相對較輕。
對于這些披著各種“馬甲”的樓堂館所,必須零容忍。有關部門一方面要果斷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另一方面要切實發揮監督作用,前移監督關口,主動介入地方樓堂館所的立項、審批、建設和使用的全過程。要加大問責力度,讓制度剛性執行,對于越權審批、違規審批、頂風違紀的,要嚴肅問責。要改革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增加預算的透明度,把地方“錢袋子”的掌控權轉移到各級人大手中,使地方政府無錢違規蓋樓。更要激發公眾的監督熱情,暢通反映問題的渠道,構建嚴密的監督網絡,讓樓堂館所建設躲不過公眾的眼睛。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