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華
1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會議原則通過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
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加速推進之勢,這將給政府與公民個體帶來深遠的影響。
政府一方面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設計師和推動者,履行著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的職能;但作為社會信用主體的一部分,也將日益受到社會信用體系本身的約束,促進政府履職方式的轉變,維護政府的公信力。
以地方政府發債為例,若在對發債主體進行信用評級的基礎上,確定發債的規模、利率和期限,那些還款能力弱、還款意愿差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一旦出現違約風險,將會被降級,再發債融資或者“借新還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通過信用體系的作用,“新官不理舊債”或者惡意逃債的行為將會受到抑制,地方政府債務的預算“軟”約束將會變為“硬”約束,倒逼地方政府提高投資效率,維護公信力。
對于社會成員而言,個人征信覆蓋的面將越來越寬,而且使用個人信用報告的地方會越來越多。信用記錄作為“經濟身份證”將日益受到重視,從過去辦理貸款、申請信用卡時需要查詢信用記錄,將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在上海,類似地鐵逃票這樣的“小事”都將納入到個人征信系統,并影響到以后公務員、教師招考等方面。
要提高整個社會的信用水平,需要公民的“自律”和信用體系的“他律”。
“自律”有賴于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他律”則需要社會信用體系起到獎善罰惡的作用,提高社會失信的成本,保護守信者的利益,以免“劣幣驅逐良幣”。
為更好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硬化”失信懲戒機制。失信者得到懲罰,而守信者利益得到保護,是社會信用體系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由于信用基礎數據統一平臺尚未建立,多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還在探索中,未能形成失信懲罰的合力。
通過完善征信系統的功能,綜合記錄社會生活中的失信行為,并且和其他利益相關的社會活動聯系起來,將個體失信行為轉化為失信者與全社會的矛盾,這無疑將大大提高失信的機會成本,從而對失信者產生強大約束力和威懾力。在高昂的成本面前,人們會打消一些失信行為的沖動。
在德國,如果一個德國人闖了紅燈,他不僅會收到交通管理部門的處罰單,還會收到保險公司告知其保費增加1%的通知單,銀行會要求他提前還購房分期貸款,其供職的機構也會將其列入下一波裁員的黑名單。一旦失信,各種懲罰便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紛至沓來。
失信懲戒機制發揮重要作用以后,守信會逐漸內化為人們的一種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從而實現“他律”與“自律”的良性循環,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會大大好轉。
二是健全信用管理的法制體系。那些社會信用體系高度發達的國家,基本都形成了完備的涉及信用信息服務業的法律體系。2013年我國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對于如何協調不同部門在信用產品生產、銷售、使用中的權、責、利,確保信用信息的安全,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信用管理的法律體系。
三是對失信記錄的消除機制。由于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處于初步階段,人們的信用意識還有待提高,過于嚴厲的懲戒機制會使一些失信者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需要細化失信記錄的消除機制,比如可以讓失信者通過參與慈善事業、做義工等志愿服務的方式來消除失信信息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