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瑋 編譯

2014年,全球一致預期好于2013
2014會不會僅僅是一個“改善版”的2013?
回望過去一年,全球經濟繼續處于緩慢的復蘇過程中。但潛在的風險仍是經濟增長的暗礁。美國通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刺激,經濟微弱復蘇,而失業率仍然高企、政府飽受財政赤字問題困擾;歐洲經濟體受債務危機拖累仍在泥淖中,歐元區經濟增長微弱;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放緩。
重壓之下,世界人民仍懷有美好期待,也不免擔心:樂觀的預測在2014年又會落空嗎?
全球經濟走向預測傾向樂觀
來自各國際組織預測中,雖然對經濟增長多少的預測有些許差別,但總的來看,他們對2014年好于2013年的預期是一致的。
2013年12月18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布了最新的年度報告——《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世界經濟在2014年將增長3%,并在2015年進一步上升到3.3%。報告分析指出:美國經濟有望加快增長,歐洲經濟將重返增長軌道,新興經濟體經濟呈現緩慢增長,中國經濟將平穩增長。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聯合國的預測為最保守預測,“我們相信一些因素已經改善,將為2014年的增長提供動力,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個百分點,和2013年預計增長2.1%的數字相比,增勢比較強勁。”
相比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則相對樂觀。2013年10月,IMF在 《2014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到3.6%,高于聯合國的增長預期。其中,發達國家和成熟經濟體2014年預期經濟增速為1.7%,略高于2013年的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國民生產總值整體預計為4.6%,微降0.1%。
IMF同時指出,2014年世界經濟下行風險依然較為突出。IMF總裁拉加德稱,2014年全球經濟依舊懸在希望與不確定之間。盡管復蘇勢頭增加,但世界經濟的引擎尚未全部高速運行,2014年仍然可能動力不足。
但在IMF的中長期預測中,未來5年,世界經濟增速將呈階梯式緩步上升,2014—2018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為3.6%、4%、4.06%、4.11%、4.12%。
世界經合組織(OECD)曾在2013年11月19日公布《世界經濟展望》,將2014年全球GDP增速預期下調至3.6%,低于此前5月份報告中的4.0%??傮w而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總體經濟增長速度將略高于2013年。
另據英國路透社報道,2014年1月6日,全球調研公司益普索(IPSOS)發布調查顯示,76%的民眾稱對新的一年寄予厚望,比例略高于2013年。其中,53%的被調查者相信全球經濟2014年會更強勁,來自印度、中國和印尼的信心最強,瑞典、法國和意大利的信心最弱。
復蘇后的美國成全球經濟新動力
許多機構報告及媒體報道分析指出,2014年,全球經濟秩序正在逐漸轉變,而與其密切相關的是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以及未來全球經濟潛在風險所在。
根據IMF的報告,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將由新興經濟體向發達國家傾斜,而重要風險源則可能繼續向新興經濟體轉移。
各國際組織均預計,2014年,美國和歐洲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美國經濟2014年將增長2.6%,較2013年高出1.6個百分點。IMF總裁拉加德通過媒體表示,由于美國失業率下降、美聯儲的政策決策以及兩黨最近達成的兩年預算協議,使得美國經濟前景強勁了許多。
2014年1月7日,《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由于美國經常性貿易賬戶赤字狀況正在萎縮,隨著原油和其他石油制品價格的下降,以及美國潛在的貿易順差項目——頁巖氣能源熱潮的勃興等原因,未來美國有望擺脫“世界上所有貨品買家”的角色。該報認為,這種狀況將可能意味著“更加可持續”的全球經濟秩序的形成。
針對歐元區及日本在2014年的表現,多數分析認為其未來仍存變數。事實上,2013年歐洲經濟僅實現微弱增長,在發達國家中表現最為乏力。IMF報告分析認為,歐元區銀行持續去杠桿化,以及重債國疲弱的經濟狀況將抑制整體經濟表現,歐洲經濟疲軟的風險仍然存在。
日本增長并不平穩。2014年1月2日,英國《金融時報》編輯克里斯·賈爾斯撰文指出:2013年,在“安倍經濟學”以及“量化和質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經濟改善了通縮勢頭,經濟增速已超出了自身潛力。未來想要持續這種動能,日本還需要推出更多諸如提高消費稅這樣的舉措。
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最艱巨的任務還在新興市場。經歷了過去強勁的增長,由于透支增長潛力及發展模式轉型等原因,新興市場開始持續放慢增速。
許多分析指出,2014年,中國經濟仍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而其他較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則較難為增長乏力的全球經濟增添動力?!妒袌鲇^察》(Market Watch)專欄作家大衛·馬什撰文稱: 二十國集團中有5個主要國家將在2014年舉行可能具有深遠影響的全國選舉,它們分別是巴西、印度、印尼、南非和土耳其。這些國家的匯市和債市在2013年夏季遭遇了大規模拋售。2014年,美聯儲逐漸推出量化寬松政策的外溢效應,或將再度影響新興國家金融市場穩定。
2014年,新興市場將面臨來自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挑戰。政治因素和經濟風險的雙重作用使得新興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坎坷。IMF副總裁朱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興市場的結構性改革包括重建財政空間、重新緊縮貨幣政策、加大結構調整,包括對市場和基礎設施等一系列結構調整,才能把經濟穩住?!?/p>
決策者的選擇決定預測能否成真
針對公共部門的較為一致的樂觀增長預期,媒體的態度卻多了一些憂慮。英國《經濟學人》在2014年首刊中刊文《為何說樂觀可能是壞消息》。文章分析指出:自從金融危機結束以后,幾乎每年都會以美國經濟預測專家的樂觀預期開始,而幾乎每年的樂觀預期最后都以失望告終。因此,最危險的問題恰恰就是樂觀本身。
文章指出,樂觀的經濟預期往往會導致自滿自足。比起實行艱難的改革,政客們永遠更喜歡享受經濟增長帶來的嘉獎。文章認為,歐元區日前對成立銀行業聯盟的回避,就證明了樂觀的經濟訊息帶來的負面作用。
然而,也許只有樂觀審慎,才能贏得2014年的經濟勝利。
2013年12月24日,花旗銀行在上海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報告稱2014年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在內的三大政策將有助于全球經濟走向復蘇。但決策者必須做出正確的政策選擇。
這些選擇已經在2013年底初露端倪。2013年12月,美聯儲將第三次量化寬松的購債規模由850億美元減至750億美元,瞬間引發市場反應,黃金價格繼續下跌,美元升值。而日本央行在“安倍經濟學”的大環境下,繼續推行“量化與質化寬松”的貨幣政策。
2014年,對決策者而言,每次選擇都至關重要,選擇將影響全球經濟是如期望中樂觀,還是再次令人失望。正如《經濟學人》擔心的,預測最終要靠實際行動來證實,如果政策出現失誤,再樂觀的預測也難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