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紅梅
50例兒童髁上骨折石膏外固定術的臨床療效
龐紅梅
目的分析石膏外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50例采用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兒, 分析術前術后骨折復位情況、術后近期和遠期并發癥的發生以及肘關節功能恢復的評定。結果所有病例均獲得隨訪, 隨訪時間3~6個月, 平均4.7個月。全部病例手法復位成功, 未有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 肱動脈、正中神經、橈神經及尺神經損傷發生, 優良率74%。結論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是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治療方法。
兒童髁上骨折 ;手法復位;臨床療效
小兒骨折當中肘關節骨折約占10%, 其中75%的骨折為肱骨髁上骨折, 而且一半的肱骨髁上骨折無移位。 好發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生缺血性痙攣, 晚期可出現肘內翻等畸形。為觀察閉合手法復位、長臂石膏托外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 作者自2013年1月以來, 以閉合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外固定為主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50例, 治療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50例患兒中, 男38例, 女12例。年齡1~15歲, 平均年齡7.8歲。均為單側骨折。拍片顯示:伸展型42例, 屈曲型4例, 陳舊性骨折4例;尺偏型32例, 橈偏型18例;傷后未經治療即來本院的45例, 已經一次或一次以上治療者5例;傷后至入院時間最短1 h, 最長3周, 平均2.2 d;閉合性骨折48例, 開放性骨折2例;全部病例均有較重的肘部腫脹, 不同程度的張力性水泡。本組50例中,伴有橈神經損傷8例, 包括不完全損傷6例, 完全性損傷2例;正中神經損傷3例, 均為不完全損傷;聯合神經損傷3例, 包括橈神經合并正中神經損傷1例, 合并肱動脈壓迫1例,合并尺骨鷹嘴骨折1例。
1.2治療方法
1.2.1手法復位外固定 對單純新鮮閉合性骨折, 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骨折, 首選手法復位外固定。以伸直尺偏型為例, 患兒坐位, 或家長懷抱坐位, 一操作者握住患兒上臂和前臂, 使患肢旋后位, 外展80°, 伸直肘關節徐徐做對抗牽引3~5 min, 待斷端旋轉, 重疊移位糾正后, 另一操作者一手固定近端, 另一手握住遠端, 向下牽拉, 然后再糾正前后移位,待復位滿意后, 用超肘石膏曲肘130°或140°固定, 1周后改為屈肘90°固定2~3周, 每日檢查橈動脈搏動情況, 前臂神經功能及繃帶的松緊度。
1.2.2功能鍛煉 石膏外固定期間, 囑患兒抬高患肢并握伸曲手指及腕關節。于4~6周后攝片達到臨床愈合, 拆除石膏。
1.2.3評定標準 優: 肘關節屈伸活動正常, 肘內翻5°以內;良:肘關節屈伸受限10°以內, 肘內翻5~6°;可:肘伸受限20°以內, 肘內翻6~10°;差:肘關節屈伸受限20°以上,肘內翻超過10°。
所有病例隨訪時間3~6個月, 平均4.7個月, 依據臨床評定標準分級結果為:優21例, 占42%; 良16例, 占32%;可11例, 占22%;差2例, 占4%; 優良率74%。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干與肱骨髁交界處發生的骨折[1], Gartland將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分為三型:Ⅰ型為無移位骨折;Ⅱ型為有移位骨折但后側骨皮質完好;Ⅲ型為有移位且斷端骨皮質無接觸。肱骨髁上骨折治療的目的是及時準確復位, 防止骨折端的血管神經的壓迫和刺激[2], 糾正早期血管神經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針對Ⅰ型骨折簡單的長臂石膏托外固定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患兒在數月后肘關節功能恢復非常理想[3]。治療手法上, 患兒坐位, 或家長懷抱坐位, 一操作者握住患兒上臂和前臂, 使患肢旋后位, 外展80°, 伸直肘關節徐徐做對抗牽引3~5 min, 待斷端旋轉, 重疊移位糾正后, 另一操作者一手固定近端, 另一手握住遠端, 向下牽拉, 然后再糾正前后移位, 待復位滿意后, 用超肘石膏曲肘130°或140°固定, 1周后改為屈肘90°固定2~3周, 每日檢查橈動脈搏動情況, 前臂神經功能及繃帶的松緊度。以上所述并無特別之處, 只是在處理有內翻可能的病例時前臂處于旋前位, 以減低愈后肘內翻的發生率[4], 本組的患兒攝片顯示Baumann角>81°有28例, 經此處理后, 無一例發生肘內翻畸形。另外一種嚴重合并癥Volkmann肌攣縮:于1881年Volkmann提出, 由于包扎過緊, 外周動脈血流阻力增大, 缺血6 h肌肉壞死、引起前臂肌攣縮及手部功能嚴重致殘[5]。因此在治療缺血性肌攣縮時必須密切觀察患肢血運情況, 注意4P征, 尤其注意早期被動伸指痛若有條件可以測量前臂筋膜室的壓力。一旦高度懷疑Volkmann應立刻解除所用外固定物, 肘關節伸直抬高。6~12 h后仍不能緩解則行筋膜切開減壓術。
長臂石膏托治療GartlandⅠ型和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最大的優點是它的簡易和安全性, 當發生肱骨髁上骨折時患兒可迅速轉送當地醫院施行迅速石膏外固定治療, 這種治療并不需要專業的骨科醫生, 這就體現出石膏外固定術的簡易性;另外, 當發生骨折處腫脹疼痛、骨筋膜室綜合征、上肢神經損傷等癥狀時, 可立即減輕繃帶張力或直接拆除石膏施行相應的對癥治療措施。最后, 我國現今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長臂石膏托外固定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人民醫療費用的支出,而且使得醫療資源的配置更加的合理,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獲得絕對治療效果的基礎上而應用的治療技術。
該方法治療GartlandⅠ型和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有如下優點:①操作簡便, 不易發生醫源性損傷;②經濟;③治療效果極佳;④安全性高, 可以觀察末梢血運、活動等情況, 若發生骨折端壓迫神經、血管, 可早期發現并處理;⑤復位固定后, 積極功能鍛煉, 肘關節功能恢復良好;⑥簡便易行。
[1] 吳在德 .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751.
[2] 王桂生.骨科手術學.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5:163.
[3] Boutis K, Willan AR, Babyn P,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removable brace versus casting in children with low-risk ankle fractures.Pediatrics, 2007, 119(6):1256-1263.
[4] 杜浩, 田笑笑, 李同森.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臨床評估.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2, 20(2):116-120.
[5]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430.
Clinical effect of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in 50 cases of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PANG Hong-mei.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MethodsThere were 50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cases, who
manual reposition with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The analysis was made on fracture reductio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elbow rehabilitation.ResultsFollowup was taken on all cases for 3~6 months, with an average time of 4.7 months.All the fractures were manual reposited successfully.Cubit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jury of brachial artery, median nerve, musculospiral nerve and ulnar nerve were not found in any of the cases, and the good rate was 74%.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manual reposition with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 for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Manual reposition; Clinical effect
2014-08-22]
226001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