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永 李慶云
TCD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
徐厚永 李慶云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 由多種原因所致腦部血管血液供應障礙, 導致腦缺血、缺氧性壞死, 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失[1]。其最常見的原因是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腦血管管腔狹窄和血栓的形成。腦梗死的確診主要依賴于CT、磁共振、腦動脈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 作者用彩色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19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檢測, 并與CT、MRI等影像學檢查進行對照分析, 以了解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9月急性腦梗死住院患者198例作為腦梗死組, 診斷標準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 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其中男106例、女92例, 年齡42~76歲。合并高血壓87例, 合并糖尿病69例。發病后當天行頭顱CT或MRI檢查, 3 d內進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對照組選取本院正常體檢者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年齡39~65歲;合并高血壓26例, 合并糖尿病23例;均經頭顱CT檢查除外腦梗死及腦出血。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TCD檢測方法及檢測指標 對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 d以內進行經顱多普勒檢查。所用TCD儀器為德利凱MES-9ub型。用2 MHz探頭經雙側顳窗探查雙側大腦中動脈(MCA)、頸內動脈終末段(TCAI)、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枕窗查雙側椎動脈(VA)顱內段、基底動脈(BA);用4 MHz探頭, 在鎖骨上窩頸總動脈搏動處檢測頸總動脈, 在下頜角水平檢測頸內動脈的起始段和頸外動脈。通過顳淺動脈震顫壓迫試驗對頸內外動脈進行鑒別。檢查按照標準TCD操作規程進行檢測。選每條血管的最佳信號處測量腦血管的峰值流速(Vp)、均值血流速(Vm)、舒張末期流速(Vd)、搏動指數(PI)、血管阻力指數(RI)及頻譜形態。TCD診斷標準:Vm>正常均值±2.5 s定為Vm加快, Vm<正常均值±2.5 s定為Vm減慢。PI范圍為0.65~1.10。血管狹窄:①收縮期、舒張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顯加快;②有渦流及雜音的證據;③狹窄近端血流速度增高, 而遠端血流速度降低。當血管嚴重狹窄時, 狹窄遠端多出現低流速低搏動。供血不足:收縮峰值、舒張末期及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范圍最低限。血液異常率=(血流速度減慢+血流速度加快+血液消失)/總例數×100%。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腦梗死組的TCD檢查結果發現病灶區血流主要表現為減慢、加快或消失。其中血流速度減慢89例, 占44.95%,血流速度加快36例, 血流消失16例, 正常57例, 血流異常率71.21% 。而對照組血流速度減慢11例, 占12.22%, 血流速度加快10例, 血流消失0例, 正常69例, 血流異常率23.33% 。腦梗死組血流異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腦梗死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具有較高的復發率、致殘率和病死率。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 腦血管病特別是腦梗死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態勢。據統計我國目前腦血管病患者高達700余萬人, 其中腦梗死患者約占70%。其最常見的病因是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腦血管管腔狹窄形成。腦梗死的確診主要依賴于CT、磁共振、腦動脈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CT對超早期腦梗死顯示不清, 多數病例發病24 h后才能顯示低密度梗死灶。MRI 彌散加權成像(DWI)可早期顯示缺血病變(發病2 h內)。血管造影DSA、CTA和MRA可以發現血管狹窄、閉塞及其他血管病變, 其中DSA是公認診斷腦血管狹窄的金標準, 但因其為有創檢查, 費用昂貴, 且不能明確血管內血流動力學變化, 所以臨床很少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是利用顱骨薄弱部位為檢查聲窗, 應用多普勒效應研究腦底動脈主干血流動力學變化的一種無創性檢測技術。TCD可以探測到腦血流中經過的固體顆粒(血栓、粥樣斑塊), 通常以大腦中動脈作為檢測微栓子的監測血管。TCD能夠監測腦血管血流動力學變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腦血管病的病因診斷, 它通過檢測顱內腦動脈動態的血流方向、速度、綜合血流頻譜、聲頻來比較準確的反映血管狹窄、痙攣、缺血等。本研究發現, 有梗死病灶的TCD表現主要為血流速度變慢、加快、消失,以血流速度變慢較為多見, 且血流速度明顯變慢或消失主要出現在大面積腦梗死的患者。既往的研究也指出TCD探查腦動脈血流速度明顯的減慢或消失是急性大面積腦梗死的重要特征, 腦血管閉塞主要見于大面積腦梗死, 可作為腦梗死診斷的依據。本研究同時也發現即使在一些患者MCA完全閉塞時在梗死部位仍能測到正向血流, 說明可能梗死區有側支循環建立。血流速度明顯變慢或消失主要出現在大面積腦梗死的患者, 同時也提示病情往往較重且預后不佳。病灶區血流速度減慢可能與梗死后局部腦水腫、腦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局部血管擴張有關。MRI檢查可以準確地顯示腦動脈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 但無法反映腦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和側支循環代償情況, 因此通過TCD探查到腦動脈明顯狹窄的特征, 特別是對側支循環的評價, 對于腦梗死患者早診斷、早評估、早治療和預后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臨床意義。TCD檢查在診斷顱內血管狹窄及粗略判斷狹窄嚴重程度的價值已經比較肯定, 目前國際上TCD作為對顱內血管狹窄的臨床研究已不再需要與MRA或者DSA做對照, 其結果也不會被質疑。
總之, TCD具有無創、實用、經濟、簡便等優點, 可用于急性期腦梗死患者了解顱內血管血流動力學及了解梗死灶供血情況, 對腦動脈狹窄診斷比較敏感, 可為腦梗死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參考。
[1] 王維治.神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130-131.
2014-08-25]
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焦煤(集團)中央醫院特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