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玉皎 王丹 呂曉峰
四肢骨折臨床護理觀察
滿玉皎 王丹 呂曉峰
目的觀察四肢骨折的臨床護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四肢骨折44例患者, 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 每組22例。對甲組進行常規護理, 對乙組進行優質護理。觀察、比較甲組和乙組的護理效果。結果甲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8.9±0.7)周, 乙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6.7±0.4)周, 乙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短于甲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是77.27%, 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是95.45%, 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甲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四肢骨折臨床優質護理效果較好, 能夠加快骨折愈合, 提高護理滿意度, 值得推廣。
四肢骨折;優質護理;效果
四肢骨折是常見的臨床骨科疾病。高處墜落、交通事故和重物擊打等均可引起四肢骨折[1]。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式包括內固定術、石膏固定、骨牽引術等。護理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輔助手段。現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收的44例四肢骨折患者, 觀察比較護理方法, 對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 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收的44例四肢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 各22例。甲組年齡21~65歲, 平均年齡(35.26±5.01)歲, 其中男12例, 女10例。乙組年齡22~65歲, 平均年齡(35.29±5.12)歲, 其中男13例, 女9例。甲組和乙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比較。
1.2方法 對甲組進行常規護理, 對乙組進行優質護理。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骨折程度及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出現異常后立即向主治醫生報告, 并指導患者嚴格配合治療, 預防并發癥。優質護理方法如下:①構建和諧關系, 做好心理指導。必須熱情、親切的接待患者, 取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 構建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 做好心理指導。大部分患者易出現焦慮、恐懼和悲觀等不良情緒, 心理負擔較重, 導致配合性降低, 無法保證治療及護理效果。必須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及心理負擔對疾病康復的危害性, 促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和護理。②正確分析疼痛原因, 給予疼痛護理。疼痛護理是優質護理的主要指導內容, 疼痛是引起患者不舒適的主要因素。引起疼痛的原因可分為神經血管損傷、傷口感染、外固定作用不佳和局部組織因受壓引起的缺血等。傷后3~4 d, 患者局部出現熱、紅、痛、腫等癥狀, 并表現為進行性加劇,則為傷口感染, 對此類患者應立即清創引流。當患者患肢血液循環出現障礙, 表現為持續性劇烈疼痛, 應考慮是否為局部組織受壓缺血引起。對脫位及骨折患者立即進行有效固定,對疼痛原因較明確的患者給予適當的止痛藥物。③加強病情監測, 做好基本護理。對患者脈搏、血壓、神志和呼吸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 并準確記錄, 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多器官損傷、休克和脂肪栓塞等, 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向主治醫生報告, 并遵醫囑及時處理。指導患者建立規律、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 定時排便、進餐, 對患者合理的生活需求應盡量滿足, 對病房內濕度和溫度進行適當調節, 室內濕度以50%~60%為宜, 室內溫度以22~25℃為宜, 定期開窗通風和清潔衛生, 保持室內衛生潔凈、空氣新鮮, 防止患者由于環境因素造成身體不適。對甲組和乙組的骨折愈合時間進行準確記錄,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甲組和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并比較。
1.3判定標準 患者滿意度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和滿意。滿意度=(基本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8.9±0.7)周, 乙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6.7±0.4)周, 乙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短于甲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護理滿意度是77.27%, 其中5例不滿意, 8例基本滿意, 9例滿意。乙組護理滿意度是95.45%, 其中1例不滿意, 6例基本滿意, 15例滿意。乙組護理滿意度高于甲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質護理以給予患者優質、全面的臨床指導為主要目的,對患者心理、疼痛、體位、病情觀察等方面進行干預。研究表明, 優質護理對促進患者康復、防治并發癥等具有積極作用。在本文研究中, 乙組護理效果顯著, 表明優質護理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優質護理在四肢骨折臨床護理中應用效果較好, 值得推廣。
[1] 舒高倩, 李萍.134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中國保健營養, 2012, 13(17):58-59.
2014-07-10]
114001 鞍山市中心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