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獻萍 饒志文
顱腦損傷后腦電圖監測護理體會
沈獻萍 饒志文
目的探討顱腦損傷后腦電圖監測護理實用價值。方法對128例顱腦損傷后腦電圖監測患者進行護理, 總結護理經驗。結果128例患者好轉110例, 死亡18例;護理治療效果有效率85.94%。結論顱腦損傷后腦電圖監測護理對臨床具有實用價值。
顱腦損傷;腦電圖;監測;護理
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
1.1一般資料 本組128例中, 男98例, 女30例, 年齡3~73歲, 平均年齡42.5歲;入院時, 所有患者入院前或院后都經頭顱CT或MRI確診;其中, 硬膜下血腫14例, 硬膜下積液9例, 硬膜外血腫 11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18例, 腦腦挫裂傷伴腦內血27 例, 腦干腦出血5例 殼核出血12例, 丘腦出血14例, 小腦出血2例, 腦葉(皮質下)出血16例。患者均處于昏迷狀態, 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均<8分或疼痛喪失定位能力。
1.2腦電圖監測護理方法
1.2.1確保EEG監測裝置正常 護士首先要正確連接監測裝置監測前對監護儀進行性能測試使各部件工作正常, 監護時取坐位或臥位, 用火棉膠或橡皮條(或松緊帶)做成的電極帽將電極固定在頭皮特定部位, 妥善保護監測裝置的接頭導線, 防止扭曲、折疊或脫出。安置電極部位應以丙酮等擦洗以減小頭皮阻抗。用導線將電極連至腦電圖描記儀。一般同時描記8、12、16、20或32條曲線圖。
1.2.2熟練觀察EEG數據變化 保持EEG監測的準確性和注意事項。腦電圖監測過程中同時需要嚴密觀察神志、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并結合腦電圖波型數據進行綜合準確的判斷。檢查過程中使患者體位合適, 囑其勿緊張及思考問題。隨時觀察患者的行為, 必要時應進行標記。對描記中出現的各種偽跡要進行識別和標記。分析腦電圖時要注意年齡因素對波形的影響, 對于異常圖形應注明異常的具體特征以協助臨床診斷。
1.2.3掌握腦電圖波型與病情變化的聯系 ①輕型顱腦損傷:傷后數小時至24 h, EEG可見有α波失律波幅增高, α波泛化腦波調幅不良或去同步化快波。②中型顱腦損傷:昏迷時間持續數10 min~6 h, EEG呈廣泛性高波δ幅和θ波,傷后3~7 d慢波增多, 與腦水腫有關;若局限性腦電異常持續存在, 多提示腦的局部有外傷性出血或瘢痕存在。③重型顱腦損傷:昏迷6 h至數月, EEG呈廣泛性高波幅δ波, 基本節律消失, 并發腦疝明顯。腦干損傷可見雙側同步陣發性δ波。1周內一過性慢波增多, 可能有腦水腫。若局限性多形性δ波灶或低波幅δ波灶持續存在, 提示有顱內血腫可能。如有損傷嚴重的腦部出現棘波、棘慢波灶時, 提示可能成為今后臨床癲癇發作的癇灶所在。
本研究組128例患者中好轉110例, 死亡18例, 有效率為85.94%。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人體損傷之一, 顱腦損傷后直接造成創傷合繼發性損害,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 死亡病死率在50%以上, 即使生存下來的患者也有5%終生處于植物人狀態等。在臨床實踐中, 該項技術手段為了保證頭皮-電極界面的電極阻抗;腦電圖監測能準確判斷腦內傷情及腦水腫情況, 降低了因不當利尿劑對腎臟的毒性作用, 減少電解質紊亂、各性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 改變了顱腦損傷治療盲目性, 因此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和判斷各種異常腦電圖波型, 及時準確判斷病情變化和發展, 抓住搶救時機, 提高搶救成功率及生存率。根據臨床經驗總結, 對不同形式的EEG特點進行分析, 能對顱腦損傷臨床預后提供相關指導。值得臨床護理推廣。
2014-07-03]
434100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