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經皮克氏針交叉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骨折療效觀察
趙明
目的 對兒童肱骨骨折治療中應用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肱骨踝上骨折患兒42例, 所有患兒在行閉合復位后均展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治療。結果 本組42例患者切口均為甲級愈合, 肘關節均可自如活動, 肘關節功能治療優良率為95.24%, 所有患兒均未發生醫源性血管損傷與神經損傷。結論 在兒童肱骨骨折治療中, 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固定可靠且創傷較小, 可促進患兒骨折快速愈合, 促進患兒肘關節功能恢復,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兒童肱骨骨折;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肘關節
肱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 多由間接暴力與直接暴力如重物打擊、摔傷等造成, 可在任何年齡階段發生, 特別是在兒童中具有較高發病率[1]。肱骨踝上骨折是肱骨骨折常見類型, 同時也是兒童中最常見損傷, 在兒童肘部骨折中占比為50%~80%, 在兒童全身骨折中占比為3%~26%[2]。肱骨骨折通常合并有血管損傷及神經損傷, 若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 則很可能引發肘關節強直與Volkmnan攣縮, 最終造成患兒殘疾。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在為肱骨骨折患兒進行治療時,在C型臂X線透視作用下行手法復位后展開經皮克氏針交叉內固定治療, 臨床療效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肱骨踝上骨折骨折患兒42例, 其中男27例, 女15例, 患兒年齡為1.9~12歲, 平均為(7.4±1.2)歲;骨折類型為屈曲型2例, 橈偏型4例, 伸展尺偏型28例, 伸展型8例。按照Gartland分類標準:Ⅱ型19例, Ⅲ 型23例。患兒受傷原因:交通意外9例, 摔傷25例, 重物打擊傷8例;患兒受傷至就診時間為1~5 d, 平均時間為(2.1±0.4)d。其中合并肱動脈損傷2例, 尺神經損傷1例, 橈神經不全損傷1例。
1.2方法 所有患兒術前均接受X線正位、側位片攝取,給予氯氨酮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進行常規消毒與鋪巾, 于C型臂X線透視作用下對骨折移位情況進行觀察, 采取三維手法復位, 對橈偏移、尺偏移與前、后移位加以糾正。當復位滿意后屈肘為90°~130°, 在C型臂X線透視作用下自肱骨外踝將第1枚克氏針經皮穿入, 使之和肱骨縱軸成45°。將第2枚克氏針自內上踝定點前穿入, 使之和骨折線為40°~50°。控制2枚克氏針交叉角為40°~50°, 經正位、側位透視確定克氏針位置, 同時患者行伸屈肘關節活動。如果復位情況、固定穩定性與伸屈肘活動均理想, 則于皮外將針尾剪斷并將末端彎曲。在外部做石膏固定并展開功能鍛煉,在4~6周后將克氏針拔除。術后給予患者局部換藥與抗生素肌注或口服抗感染治療。
1.3療效判定 按照Flynn肘關節評價標準對患者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優:患者肘屈伸受限程度低于10°, 肘內翻受限程度低于5°;良:患者肘屈伸受限程度為11°~20°, 肘內翻受限程度為6°~10°;可:患者肘屈伸受限程度為21°~30°, 肘內翻受限為11°~15°;差:患者肘屈伸受限程度高于30°, 肘內翻受限程度高于15°。
本組42例患者切口均為甲級愈合, 對肘關節行正位與側位X線片拍攝檢查, 患者骨折均為接近解剖復位或已達解剖復位, 內固定中克氏針位置理想且較為牢固。對42例患兒展開為期6~26個月隨訪, 平均隨訪時間為(18.4±2.5)個月, 患兒肘關節均可自如活動, 未發生醫源性血管損傷與神經損傷。 按照Flynn肘關節評價標準對患者肘關節功能進行評價, 優35例(83.33%), 良5例(11.90%), 可1例(2.38%), 差1例(2.38%), 治療優良率為95.24%。
兒童肱骨骨折是常見肘部骨折類型, 其中肱骨踝上骨折尤為常見。這是因為兒童肱骨踝上部位于骨松質與骨密質交接處, 后面有鷹嘴窩, 前面有冠狀窩, 這兩窩間只有1層薄薄的松質骨片, 因此該處骨質非常薄弱。同時, 肱骨踝上部肱骨解剖形態自圓柱狀轉為三棱狀, 屬于機體中應力弱點,因此在兒童遭受外界暴力時, 很容易導致肱骨踝上骨折。
肱骨踝上骨折主要治療方法為手法整復后石膏外固定、閉合復位后經皮克氏針交叉內固定、尺骨鷹嘴骨牽引與手術切開復位[3]。在對肱骨踝上骨折進行治療時, 關鍵問題是對尺橈神經損傷、肘內翻畸形、Volkmnan攣縮與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加以避免。患者骨折移位情況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Ⅰ型為骨折無移位, Ⅱ型是骨折遠端后傾或橫向移位, 且后側皮質仍保持完整, Ⅲ型為骨折斷端徹底移位, 皮質難以接觸。一般情況下, 在Ⅰ型及Ⅱ型患者治療中, 手法復位與外固定即可實現良好效果, 然而Ⅲ型骨折由于骨折有嚴重移位現象, 特別是旋轉移位現象的存在, 致使手術復位無法實現滿意療效。已有報道稱, 在C型臂X線透視下展開手法復位,之后利用經皮克氏針交叉內固定方法加以固定, 具有操作簡便、不會給軟組織造成多大損傷、具有良好穩定性、便于術后功能鍛煉等優點, 是肱骨踝上骨折治療的有效微創治療方法。
本院在為肱骨踝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時, 采取經皮克氏針交叉內固定展開治療, 結果顯示, 本組42例患者切口均為甲級愈合, 肘關節均可自如活動, 肘關節功能治療優良率為95.24%, 均未發生醫源性血管損傷與神經損傷。經臨床實踐,作者有如下體會:在展開手術操作中, 手法復位應遵循糾正橈偏移時留有一定余地、糾正肱骨遠端翅片移位時應徹底的原則;在復位后應在肘關節保持極度屈曲狀態時穿針, 先對恥骨外緣行克氏針固定, 再于肱骨外上踝行克氏針固定;在穿入克氏針時, 應保持緩慢、旋轉推入。
在兒童肱骨骨折治療中, 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治療具有顯著療效, 固定可靠且創傷較小, 可促進患兒骨折快速愈合,促進患兒肘關節功能恢復,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 王躍臣,徐慧超.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32例.中國實用醫藥, 2010,5(23):50-51.
[2] 蘇功頻.經皮克氏針交叉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療效觀察.內蒙古中醫藥, 2010,19(12):132-133.
[3] 張光耀,楊紅.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治療兒童肱骨踝上骨折.基層醫學論壇, 2012,16(1):45-46.
471000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上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