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紅
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36例治療分析
閆麗紅
目的 探討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臨床治療及預防。方法 對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積極防治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對癥治療。結果 通過及時治療, 治愈23例, 占63.88%;好轉11例, 占30.5%;未愈、自動出院1例, 占2.7%;住院時間平均治療11 d。結論 對癥處理, 糾正病理生理紊亂, 防治急性期并發癥, 保護腎功能。
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預防;對癥治療
急性腎小球腎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 臨床表現是急性起病, 以血尿、水腫、高血壓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為特點, 故常稱為急性腎炎綜合征[1]。急性腎小球腎炎是兒科常見的免疫反應性腎小球疾病, 常常發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膚化膿感染之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36例臨床治療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36例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 男23例, 女13例, 年齡4~13歲, 平均年齡9歲。上呼吸道癥狀27例, 膿皰疹9例, 浮腫27例, 有血尿20例, 高血壓16例。13例呼吸困難。腎小球濾過率下降, 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補體C3于6~8周內一過性低下, 是鏈球菌感染后腎炎的首要確診條件。腹部B超多數患兒腎臟有腫脹, 結構模糊, 呈彌漫性病變。
1.2治療方法 以休息和對癥治療為主, 利尿劑一般病例可口服氫氯噻嗪, 重癥可用高效利尿劑, 如呋塞米靜脈注射,根據病情可每4~8 h重復給予。一般忌用保鉀利尿劑及滲透性利尿劑。血壓持續升高、舒張壓高于12.0 kPa(90 mmHg)時應給予降壓藥。利血平口服或肌注, 口服硝苯地平, 若出現高血壓腦病征象應給鎮靜劑和快速降壓藥。鎮靜劑可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肌內注射;降壓藥可用硝普鈉加入葡萄糖液,靜脈滴注防止發生低血壓。同時給利尿脫水劑呋塞米等。嚴重循環充血治療首先是臥床休息, 嚴格限制水鈉人量, 盡快降壓、利尿。鎮靜劑如鹽酸哌替啶或鹽酸嗎啡肌注。血管擴張劑可給硝普鈉或酚妥拉明靜脈滴入, 以降低及減輕肺水腫。
通過及時治療, 治愈23例, 占63.88%;好轉11例, 占30.5%;未愈、自動出院1例, 占2.7%;住院時間6~17 d, 平均治療11 d。
急性腎小球腎炎是兒科常見的免疫反應性腎小球疾病,常常發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膚化膿感染之后[2]。世界各地均有發病, 但近年來國內外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發病率有下降趨勢, 可能與菌種變異、宿主敏感性和及時防治鏈球菌感染有關。
腎小球腎炎的急性水腫期通常持續5~10 d, 但也可能達2~3周之久, 病況改善的第1個征候為尿量稍微增加, 并伴隨有體重的減輕, 接下去的1~2 d會有大量的利尿作用。隨著利尿作用, 病兒會感到好些, 胃口增加, 水腫減少而血壓也降到正常。肉眼可見的血尿會減少, 其部分原因乃紅細胞被大量的尿液稀釋;顯微鏡下的血尿則會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在利尿時期, 血液尿素氮減少, 但其與輕度或中度的蛋白尿都可能持續數周。
急性腎小球腎炎為自限性疾病, 迄今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 主要是對癥處理, 糾正病理生理紊亂, 防治急性期并發癥, 保護腎功能。急性期臥床休息, 利尿后若無嚴重血尿及重大的尿液異常, 可允許病兒離床活動。一般不需要限制水分的攝取, 除非排出的尿量很明顯地減少(少于200~300 ml/24 h)。有嚴重水腫或體重減輕者正接受水分限制時, 需特別注意脫水的情形。飲食限制視水腫的嚴重度而定, 沒有并發癥的病兒可進普通飲食。有高血壓或水腫的病兒需適度限鈉。少尿期食物中的鉀含量應加以限制, 而在長期少尿引起氮血癥時才需采取限制蛋白質的飲食。持續有鏈球菌感染時, 可給予抗生素使用。并發高血壓腦病時應采用強力速效降壓藥物。內科治療原則是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減輕腎負荷, 保護腎功能, 供給足夠熱量, 防止合并癥, 等待腎功能恢復。
急性期癥狀如水腫、少尿、肉眼血尿、高血壓、循環充血等一般在病程2~4周可消失。顯微鏡下血尿和蛋白尿可持續數周或數月, 但90%以上的病例尿常規、尿沉渣計數、血沉等實驗室檢查6個月內均已恢復正常, 可謂臨床痊愈。少數病例顯微鏡下血尿及尿沉渣紅細胞計數增高可延至1年或更久, 但最終仍恢復正常。近年由于對急性期治療的重視及采取的合理措施, 于急性期死亡者已極少。在病程3個月后不會再出現癥狀反復, 偶有因感染另一型鏈球菌致腎炎菌株而第二次再發者。罕有發展為腎小球硬化、慢性。腎功能不全者。關于本癥預后問題上的不一致意見, 主要是由于各組病例中可能不同程度地混雜某些非鏈球菌感染后腎炎之故。
[1] 楊錫強.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363-366.
[2] 陳星.實用小兒腎臟病.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141-144.
102628 北京市公安消防總隊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