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敏
254例手足口病患兒護理體會
辛曉敏
目的 總結手足口病的護理體會 方法 對254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 并采取相應護理措施達到預期效果。 結果 253例患兒臨床痊愈出院, 1例轉上一級醫院治療。結論 掌握手足口病的護理要點, 嚴密觀察病情,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有效控制疫情的擴散。
手足口病;傳染病;護理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 好發于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1]。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或呼吸道傳播, 也可接觸感染, 以夏秋季多見。患兒表現為發熱、口腔、手足及肛周部位的斑丘疹、皰疹, 嚴重者可引起腦炎、肺水腫等并發癥[2]。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013年6月17日~12月17日半年期間本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254例, 其中男148例, 女106例, 年齡3個月~10歲, 平均2.5歲,204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發熱。經抗病毒及支持對癥治療,其中1例并發腦干腦炎轉上一級醫院治療, 余253例患兒均臨床治愈出院。
2.1發熱護理 對發熱的患兒, 應密切監測體溫變化。體溫<38.5℃, 給予溫水擦浴, 減少衣被等物理降溫方法;若體溫≥38.5℃, 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 同時應用冰帽頭部降溫等, 囑多飲開水, 及時更換汗濕的衣被, 爭取在短時間內把體溫降至正常。
2.2口腔護理 給予患兒營養豐富、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減少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指導患兒進食前后用生理鹽水漱口, 保持口腔清潔;有潰瘍者可涂維生素B2[3]或碘甘油以促進愈合, 涂藥30 min內禁止飲水和進食。
2.3皮膚護理 皰疹未破潰者, 局部皮膚可涂抹爐甘石洗劑;已破潰者, 可用抗生素軟膏。同時應保持患兒皮膚清潔,衣服要干凈、柔軟、寬松, 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勤剪指甲,防止抓破皮疹。便后及時清洗臀部, 保持清潔干燥, 防止感染。
2.4病情觀察 手足口病病情進展迅速, 在發病1~5 d左右容易出現腦炎、肺水腫等并發癥。若患兒出現高熱不退、嗜睡、易驚、肢體抖動、惡心、嘔吐等癥狀, 應告知患兒臥床休息,頭部偏向一側, 盡量減少患兒頭部活動。另外, 應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 若出現呼吸急促、口唇發紺、心率增快、血壓升高或降低時, 應警惕肺水腫的早期表現, 立即通知醫生, 密切配合搶救。本科收治的患兒中, 23例有神經系統并發癥, 均早期發現給予對癥治療護理。除1例轉上一級醫院外均痊愈出院。
2.5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住院需要隔離, 加上家長對手足口病的知識缺乏了解, 擔心愈后情況, 往往患兒及家長會表現為不知所措。這時, 護士都會耐心地介紹醫院環境、管床醫生、責任護士及同病房住院小朋友, 消除陌生感。并詳細講解本病的流行情況、發病過程、癥狀、治療、護理及疾病轉歸情況, 告知患兒及家長消毒隔離注意事項。同時,對表現好的患兒給予發放好寶寶證, 以鼓勵配合治療, 早日康復。
2.6消毒隔離 手足口病傳染性強, 傳播途徑復雜, 傳播快。一旦病人確診, 應立即進行隔離。本科為手足口病的定點收治科室, 病室每日空氣消毒機消毒2 h, 開窗通風至少2次, 每次30 min, 地面每日用84液濕拖, 門把手、床及桌椅每日用84液擦拭。患兒大便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 h后倒掉[4]。醫務人員接觸患兒后洗手并用過氧乙酸泡沫液進行手部消毒。加強健康宣教, 限制陪護探視, 指導患兒注意隔離, 不可互換玩具。患兒奶具、餐具、毛巾、玩具、衣物用50℃以上熱水浸泡半小時以上。對于患兒的生活垃圾應投入雙層黃色垃圾袋內, 統一按醫療廢物處理。通過采取以上的措施, 無一例院內感染病例的發生。
2.7健康教育 指導患兒飯前便后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 不能喝冷水、吃生冷食物, 哺乳期母親應喂奶前清洗乳頭,經常更換衣服, 使用的奶瓶、奶嘴應徹底清洗消毒。病室要經常通風, 每次30 min以上, 被服、衣物要在陽光下暴曬6 h以上, 要注意多休息, 避免劇烈活動, 增加營養, 以增加機體免疫力。出院后, 不要去人員擁擠的公共場所。
手足口病已經成為兒童的一種常見和多發傳染病, 要積極采取措施, 掌握手足口病的護理要點, 嚴密觀察病情, 有效控制疫情的擴散, 提高治愈率。
[1] 王衛平.兒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207.
[2] 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體會.現代護理雜志,
2008,5(9):135.
[3] 崔焱.兒科護理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446.
[4] 劉霞.孔德鳳.實用兒科護理技術.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568.
112700 遼寧省鐵煤集團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