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社區居民中藥湯劑煎煮基本知識的調查與分析
王華
目的 調查華涇社區居民對中藥湯劑煎煮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居民中普及中藥湯劑煎煮知識。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法, 選擇56名社區居民采用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中藥煎煮、湯劑服用、中藥保存等相關知識, 獲取中藥知識的途徑及需求。結果 社區居民對中藥煎煮的方法存在誤區, 在送服中藥的溶液、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中藥保存等方面知識缺乏, 中藥漏服現象普遍且漏服后能正確處理的居民較少。結論 醫護人員有針對性的指導患者合理用藥, 以確保湯劑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提高居民中藥知識水平, 改變不正確的服藥行為。
社區居民;中藥湯劑;煎煮知識
中藥湯劑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藥物劑型, 湯劑的療效與其煎煮質量密切相關。本調查旨在讓患者正確煎服中藥, 改變不正確的服藥行為, 提高居民中藥知識水平。
1.1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法, 于2013年3月1日~5月31日,對56名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入選標準:①居住在本社區居民;②曾經服用過中藥;③沒有認知功能障礙;④知情同意, 自愿填寫。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采用問卷調查法 問卷由研究者在查閱中藥學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中藥湯劑煎煮服用頻率。②中藥湯劑煎煮基本知識和掌握情況。③獲取中藥基本知識的途徑及需求內容。所有問題采用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是非題, 調查對象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選項。
1.2.2調查方法 所有問卷在社區服務點中醫門診統一發放, 說明調查目的和方法后, 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 然后逐一檢查收回。共發放問卷58份, 回收有效問卷56份, 有效回收率為96.6%。
1.2.3統計學方法 全部資料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 采用%進行統計描述。
2.1社區居民一般情況 居民的年齡43~86(55.51±11.32)歲, 女31人占53.4%, 男25人占44.6%。文化程度:小學以下20人占35.7%, 中專和高中29人占51.8%, 大專及大學以上7人占12.5%。中藥湯劑服用頻率:第一次服用3人占5.4%,偶爾服用29人占51.8%, 經常服用24人占42.8%。
2.2社區居民的中藥湯劑煎煮基本知識
2.2.1煎藥用具 使用砂鍋39例;瓦罐7例;搪瓷罐10例。煎藥用水:使用自來水52例, 蒸餾水3例, 礦泉水1例。
2.2.2送服溶液 使用溫水42例;糖水2例;牛奶1例;茶水2例;不用水送服9例。
2.2.3禁忌飲食 油膩34例;冷飲、生冷食物25例;魚蝦23例;牛羊肉12例;咖啡、茶水23例;辣椒28例。
2.2.4中藥保存方法 陰涼處50例;干燥處47例;防霉變蟲蛀24例。
2.2.5中藥漏服及漏服后處理方法 經常漏服7例;偶爾漏服23例;從不漏服26例。漏服后處理:不再補服19例;在兩次服藥間隔時間一半以上不再補服17例;立刻補服,下次服藥時間順延35例;在兩次服藥間隔時間一半以內立刻補服28例;下次服藥時加倍或加大劑量2例。
2.3居民對中藥知識的獲取途徑和需求情況 獲取途徑:醫生指導占80.4%;宣傳材料占48.2%;醫學雜志占14.3%;網絡查詢占16.1%。需求內容:功能主治占77.5%;適應證占62.5%、用法用量占41.1%、注意事項占41.1%、毒副反應占23.2%。
3.1中藥煎前需要進行充分地浸泡, 但切忌用開水浸泡, 合理的浸泡時間在20~30 min, 冬天以30~60 min為宜, 加水量以加到超過藥物表面3~5 cm為度, 第二次煎可超過藥渣表面1~2 cm。在調查中89.3%的患者藥材浸泡水量和時間正確,但其中26.8%的認為中藥有灰塵, 會把浸泡中藥的水倒掉或浸泡前用水清洗, 有些中藥中含有水溶性成分或一些粉末類中藥, 用水浸泡后會溶解于水中.倒掉后會導致成分的流失。
3.223.2%的患者認為煎煮中藥時時間越長療效越好, 煎藥時間長短應根據藥物和所治疾病性質以及用藥情況而定, 一般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 min, 二煎15~20 min。煎煮過程中, 以5 min攪一次為宜, 但不宜頻頻打開鍋蓋[1]。32.1%的居民湯藥煎好后未及時過濾取汁, 因放涼后再過濾,藥效成分會被藥渣吸附, 而影響藥液的品質和療效。16.1%的患者在煎煮中藥時采用開蓋煎煮的方式, 易造成藥物中的芳香性成分散失, 進而影響療效。28.6%的患者煎藥中發生熬干甚至糊鍋現象, 再加水繼續煎, 這樣會造成藥性改變。
3.3控制煎藥的火力大小是保證湯劑療效的重要方面, 82.1%的患者知道要用先武后文的火候, 一般根據藥性的不同, 適當考慮特殊的火候控制方法。
3.4在服藥期間, 不宜吃與藥物性味相反或影響治療的食物。37.25%的居民不知道服用中藥期間需禁食冷飲、魚蝦、牛羊肉、生冷食物等。服藥時一般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總之, 服藥和用藥期間的忌口, 與治療進程是密切關系的。
3.5由于中藥的有效成分非常復雜, 送服中藥的溶液中所含物質易與中藥的有效成分發生反應, 降低藥效或產生毒副反應。因此, 送服中藥溶液的最佳選擇為溫開水。本調查顯示, 8.9%的居民用糖水、牛奶、茶水服中藥, 這些溶液中均含有大分子物質, 易與中藥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凝固變性, 從而影響藥物的吸收, 降低藥效, 甚至引發不良反應。
3.6為使每次內服藥液的成分基本相同, 應將兩次煎藥合并后分2次服用, 成人一次100~150 ml, 間隔4~9 h, 大多數早晚各1次。一般于飯前或飯后1 h服用湯藥, 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溫服。在服用中藥期間, 患者的漏服現象較為普遍, 漏服會使藥物的劑量不足、濃度下降, 不能保持藥物的有效作用, 降低療效。調查顯示, 能夠采取正確處理方法的比例不足62.5%。
3.7中藥在儲存過程中, 如出現發霉、蟲蛀、變色、變味、泛油、潮解、風化等現象, 將直接影響中藥的質量和療效[2]。調查顯示, 僅有42.9%的居民了解需要防霉變, 還有23.2%的患者認為中藥沒有失效期, 儲存多久都行。中藥經過干燥及炮制處理, 一般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但有些藥物存放時間過長, 藥效就會減退。因此按照中藥飲片的特性, 做好通風、防潮、防蟲、防霉變等措施, 以保證藥品質量安全有效。
3.8中藥多來自天然動植物以及礦物, 經過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 大部分沒有毒性, 但不代表沒有毒副作用。33.9%的患者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 不會發生不良反應。中藥也要遵醫囑服用, 不能隨意調整劑量或長期服用。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 社區居民對中藥湯劑煎煮的認識存在誤區, 醫護人員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 提高社區居民對中藥的認識水平。有針對性地對社區居民進行中藥湯劑煎煮基本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 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服用方法、保存方法、飲食禁忌等基本知識, 提高居民正確用藥的意識, 改變不正確的服藥行為, 更好地發揮中醫中藥的作用。
[1] 胡國紅.中藥湯劑煎煮法的現狀調查及分析.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32(6):807-808.
[2] 聞芳.保證中藥湯劑療效的諸多因素分析.世界中醫藥, 2011, 6(5):450-451.
200231 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