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利
29例胸腔積液臨床診治分析
姚慶利
目的探討胸腔積液患者診治措施。方法對29例胸腔積液患者臨床診斷與治療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經治療顯效19例, 有效6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86.2%。結論解除肺及心、血管受壓, 改善呼吸, 使肺功能免受損傷, 有助于使被壓迫的肺迅速復張。
惡性胸腔積液;胸腔穿刺
胸腔積液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當胸膜毛細血管內靜水壓增高、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內膠體滲透壓降低以及壁層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外傷導致胸腔內出血時均可引起胸腔積液的發生。選取臨床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9例惡性胸腔積液患者臨床診治方法進行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29例惡性胸腔積液患者, 男18例,女11例, 年齡17~79歲, 平均年齡57歲。干咳25例, 持續性胸痛24例, 氣促隨胸液增加而加劇15例;消瘦衰弱者12例, 均為少量血痰, 咯血6例, 聲音嘶啞2例。肺結核病史11例, 慢性支氣管炎史9例, 肺氣腫9例。
1.2方法 少量胸腔積液患者一般不必進行抽液或僅作診斷性穿刺。一旦診斷為結核性胸膜炎, 必須進行正規抗結核治療, 如不正規治療, 可能發展成為活動性肺結核, 抗結核治療的方案可參照肺結核痰菌涂陰的抗結核方案。由于結核性胸膜炎抗結核治療后可出現胸膜增厚, 影響肺功能, 應盡量行抽液治療。大量胸腔積液, 特別是出現呼吸困難者, 必須進行胸液引流。
經治療咳嗽、悶氣、胸痛等不適癥狀改善, 顯效19例,有效6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86.2%。
患者最初的表現多為不明原因胸痛, 尤以吸氣和變動體位時明顯, 炎性胸腔積液多為滲出性, 患者常伴有胸痛和發熱。由于積液量少胸膜摩擦患者感覺吸氣時胸痛;但當積液量超過0.5 L時患者逐漸感到胸悶, 并隨著積液量的增加胸痛逐漸緩解, 而胸悶加重[1]。患者呼吸淺快, 患側胸廓飽滿,呼吸運動受限, 可有呼吸困難, 大量胸腔積液時縱隔臟器受壓迫, 心臟和氣管向健側移位, 患者可明顯感覺到心悸和呼吸困難。
胸腔積液的體征與積液量多少有關系。積液量少時可無明顯體征, 積液量較多時查體發現患者呼吸淺快, 患側胸廓飽滿;語顫減弱;氣管和心臟向健側移位;叩診呈濁音或者實音, 頂點位于腋后線上, 由此向內向下形成弧線;聽診時發現呼吸音減弱甚至完全消失, 積液上方可聞及支氣管呼吸音。胸腔積液量少于0.5 L時, X線檢查僅見肋膈角變鈍, 患者病側攝片有助于進一步診斷, 當積液量較多時可在X線平片上顯示有向外側、向上的弧形上緣的積液影。平臥時積液散開, 整個肺野透亮度減低。大量積液時整個患側陰暗, 縱隔推向健側, 積液常掩蓋原發病灶, 抽液后可發現肺內腫瘤或其他病變[2]。CT檢查胸膜病變時敏感性和密度分辨率均高于X線, 可以較容易的檢查出X線平片上難以發現的少量胸腔積液, 且不同性質胸腔積液在CT片顯影上的密度不同,有助于區別胸腔積液性質, 還可以檢查出肺內腫塊、氣管旁腫大淋巴結以及胸膜間皮瘤。超聲檢查對于診斷胸腔積液的準確性優于X線檢查, 且無痛苦可以反復檢查, 是判斷有無胸腔積液的主要方法。
胸膜活檢是用活檢針, 經皮針刺取出壁層胸膜標本進行活檢, 胸膜活檢標本做病理檢查和微生物培養, 可提高感染性胸腔積液的診斷率。胸腔鏡檢查是診斷胸膜腔疾病最直接、準確、創傷性小和安全的侵入性手術, 原因不明的胸腔積液病因診斷和慢性持續性胸腔積液的治療是胸腔鏡檢查的主要指征, 可以直接鏡下看到胸膜病變并取病變部位活檢, 取檢部位準確標本組織較大, 可同時切除小病灶或封閉支氣管胸膜瘺。
惡性胸腔積液多為惡性腫瘤胸膜轉移所致, 是晚期惡性腫瘤常見并發病, 胸膜腫瘤所致的液體積聚可因液體增長迅速而難以處理。胸腔引流和給予抗腫瘤藥物有時可預防胸液增長。但胸膜腫瘤所致的胸腔積液增長迅速, 抽液后很快積聚并導致呼吸衰竭, 需要反復穿刺放液。對胸液不斷積聚或伴有呼吸困難的患者, 先用引流管將全部胸液引流,然后向胸腔內注入胸膜粘連劑使兩層胸膜粘連, 消除液體積聚的空間。
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胸腔積液, 當積液量較大時, 都可引起呼吸困難, 甚至呼吸衰竭。除了病因治療及抽取胸腔積液緩解肺受壓程度改善肺通氣外, 一般支持治療和對癥治療也很重要, 給予高能量、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的飲食, 吸氧,酌情應用利尿劑,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平衡。
[1] 金海, 吳京玉, 鄭美花, 等.胸腔積液350例臨床分析.臨床醫學雜志, 2001, 21(8):635.
[2] 王昌明, 曾錦榮, 莫碧文.胞必佳聯合順鉑治療惡性胸水的療效觀察.華夏醫學, 2001, 15(3):281-282.
2014-07-10]
150088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