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文 馬志明 楊俊慧 徐曉艷
5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診治分析
董智文 馬志明 楊俊慧 徐曉艷
目的分析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情況, 探討靜脈溶栓治療方法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2例急性腦梗死的住院患者, 經初診診斷和影像學檢查診斷確診為急性腦梗死, 發病時間均<3 h, 治療時以100~150萬U尿激酶加入100~200 ml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進行溶栓治療, 觀察治療結果。結果5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 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療后3 h內癥狀完全消失的患者23例(44.2%), 經溶栓治療后癥狀未進一步發展的患者25例(48.1%), 病情加重的患者4例(7.7%)。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誤診。結論早期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 靜脈溶栓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較好。
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尿激酶;影像學檢查
急性腦梗死的癥狀表現多種多樣, 有頭痛、耳鳴、眩暈、肢體活動障礙、意識模糊、言語不清、反應遲鈍甚至半身不遂等, 有些癥狀非常輕微, 臨床診斷和治療時容易忽略導致誤診, 再加上急性腦梗死起病突然, 致殘率和致死率高,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不僅要早期診斷, 更要謹慎診斷并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因此, 在最短的時間內確診急性腦梗死并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方式成為治療該病的關鍵。本文分析了本院5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52例經臨床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28例,女24例, 年齡43~79歲, 平均年齡(59.0±5.6)歲。52例患者的發病時間全部<3 h, 經頭顱CT掃描提示, 沒有顱內出血發生, 早期低密度影均<1/3的大腦中動脈分布區, 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有肢體癱瘓, 臨床診斷符合靜脈溶栓治療的相關要求[1]。
1.2診斷方法 包括初診診斷和影像學檢查診斷兩個部分。初診診斷時, 出診醫師在接到患者或患者家屬的電話求救時就按照診斷規范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溝通, 詳細記載患者的肢體行為表現和相關癥狀, 記錄時只留最精準的癥狀描述,修飾性的詞語要去掉。影像學檢查診斷方法就是整理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 整理時去掉病變部位名稱和相關描述性的詞語, 將核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的結果簡要總結為陰性和陽性兩種, 兩種方法的結果不一致時以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結果為準。
1.3治療方法 根據臨床診斷結果和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尿激酶對患者進行靜脈內溶栓治療, 將100~150萬U尿激酶加入100~200 ml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治療結束后評估療效。
5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 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療后3 h內癥狀完全消失的患者有23例, 占44.2%;經溶栓治療后癥狀未進一步發展的患者有25例, 占48.1%;經溶栓治療以后病情加重的患者有4例, 占7.7%。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誤診。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升高, 特別是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 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大大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腦梗死的形成原因是腦供血動脈閉塞, 早期進行影像學檢查有助于準確鑒別和診斷腦梗死疾病, 排除其他的腦出血病變。
尿激酶是通過催化裂解纖溶酶原生成纖溶酶, 降解纖維蛋白凝塊和血液循環中的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等發揮溶栓作用[2]。本院采用尿激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溶栓治療, 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療后3 h內癥狀完全消失的患者有23例(44.2%), 經溶栓治療后癥狀未進一步發展的患者有25例(48.1%),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 早期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 尿激酶溶栓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較好。靜脈溶栓治療的操作較簡單, 易于掌握, 對患者的創傷小, 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 費用較低,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負擔, 易于接受。溶栓治療近年來的技術發展相對成熟, 但是由于溶栓時機有限, 溶栓治療的有效率與發病到接受溶栓的時間長度呈正相關, 目前腦梗死患者能接受溶栓治療的比例仍然較小。因此, 通過公共途徑向大眾普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知識非常必要, 針對這類疾病盡量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2):1-8.
[2] 王瑞龍.高齡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8, 29(5): 564-565.
2014-06-03]
050300 河北省井陘縣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