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吳暇 黃風靜
老年高血壓24例臨床治療分析
孫丹 吳暇 黃風靜
目的探討老年高血壓臨床治療方法。方法觀察分析2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的反應, 調整和控制降壓的幅度。結果2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經治療, 顯效20例, 占83.33%, 有效3例占12.50%, 總有效率95.83%。結論在老年高血壓治療中, 要嚴密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 重視靶器官的保護, 最大限度地減少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和死亡。
高血壓病, 老年;治療
老年高血壓是威脅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老年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40%~60%, 已成為老年人群心腦血管病發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防止或減少心腦血管及腎臟并發癥, 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選取臨床2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治療方法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2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10例, 年齡60~79歲, 平均年齡68歲。高血壓病程5~20年, 平均病程12年。住院時間最短7~160 d, 平均住院時間26 d;經實驗室檢查肝、腎功能、血尿酸值均在正常范圍內。
1.2治療方法 利尿藥、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藥(ARB)及β受體阻斷藥。無合并癥時可以給予小劑量的雙氫克尿噻和氫氯噻嗪, 可合并保鉀利尿劑氨苯蝶啶或安體舒通。非噻嗪類利尿劑吲噠帕胺作用時間長, 不良反應少, 長期服用安全。β受體阻滯劑與利尿劑合用可增強降壓療效。在有慢性呼吸道疾病、1型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房室傳導阻滯、心動過緩和抑郁時禁用。
2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經治療7~14 d血壓明顯下降,之后血壓下降較少, 顯效20例, 占83.33%, 有效3例占12.50%, 總有效率95.83%。
老年人高血壓波動大, 脈壓大:尤其是對情緒激動、體力活動或晨間清醒時的血壓生理反應較年輕人表現出較大波動性。血壓隨體位變動變化大, 由于血管硬化, 對張力和壓力變動的調節能力減弱所致。血壓隨季節、晝夜變化, 部分老年人的血壓在夏季較低, 而冬季較高或晝夜之間變化明顯。收縮壓的變動范圍可達4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 舒張壓的變動范圍可達20 mm Hg。夜間血壓常升高, 有較高的晝夜節律消失的發生率[2]。心腦血管并發癥多而嚴重。存在假性高血壓的可能, 這主要是因肱動脈硬化, 袖帶不能正常壓迫而致。此現象亦有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之趨勢, 因此不能貿然降壓治療。
老年高血壓大多數屬于輕型, 繼發性病因中, 因粥樣斑塊所致腎動脈狹窄者雖不少見, 但多數不適宜手術治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與嗜鉻細胞瘤等則少見。老年高血壓比年輕者更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 尤其是糖尿病。確定有無高血壓存在, 血壓水平或嚴重程度;檢查靶器官受損程度以及與心腦血管病有關的危險因素;測定某些有助于制定治療方案的指標。
在老年人中, 原發性高血壓最為常見。但臨床醫師必須認識到某些繼發性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性腎血管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也常見于老年人, 尤其是60歲以后發現的高血壓或頑固性高血壓患者。老年人高血壓降壓治療的總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防止或減少心腦血管及腎臟并發癥, 同時避免直立性低血壓及藥物性低血壓等危險, 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延長患者壽命。老年人血管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肝腎功能減退, 自身調節功能低下, 對藥物敏感性改變, 在使用降壓藥時, 初始用量應從小劑量或半量開始, 逐漸增加到有效劑量, 使血壓緩慢下降, 達到目標水平。
盡可能的使用長效單一降壓藥物, 從小劑量開始, 根據血壓和治療的反應調整劑量, 劑量遞增應緩慢, 對直立、仰臥血壓經常測量。老年高血壓降壓治療難度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多數患者無癥狀, 降壓治療有時癥狀加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的過程中, 容易出現舒張壓過低, 引起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一般來說老年人的身體減少脂肪含量增加, 改變藥物的體內分布;老年人肝血流量減少, 減少肝細胞藥物代謝酶的合成藥物失活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血流量相應降低, 腎小球濾過功能減弱, 老年人藥物的腎排泄能力降低。老年人同樣劑量的藥物往往血濃度高, 不良反應發生率可比年輕人高達2~3倍。心肌收縮和竇房結功能減弱, 往往有更多的并發癥, 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1] 秦玉珍, 王昌河.老年病高血壓的治療.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 2003, 16(3):344.
[2] 華琦.老年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3(23): 399-400.
2014-06-10]
163001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