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榮 陳繼旺 孫立秋
大慶地區布氏桿菌病臨床分析
孫德榮 陳繼旺 孫立秋
目的探討大慶地區布氏桿菌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變化的特點, 總結布氏桿菌病診斷及治療的經驗。方法對確診的240例布氏桿菌病患者, 對其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的變化及治療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并總結這些變化的特點。結果布氏桿菌病流行以牧區為主, 臨床表現多樣化, 規范地聯合用藥治療痊愈較快、預后較好。結論掌握大慶地區布氏桿菌病的發病規律及臨床特征, 可減少誤診率, 提高治愈率。
大慶地區;布氏桿菌病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獸共患的傳染病, 流行廣泛, 幾乎遍布世界各地。近年來, 隨著養殖業和畜牧業的迅速發展, 發病人數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布氏桿菌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疼痛、疲乏、肝脾大等。布氏桿菌病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在我國主要流行于西北、東北、青藏高原及內蒙古, 羊、牛及豬為主要傳染源, 可經皮膚黏膜接觸、消化道或呼吸道傳播[1]。由于不規范的治療, 典型的波狀熱已很少見, 加上布氏桿菌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 如果臨床醫師稍有疏忽, 很容易導致誤診誤治。現對大慶市第二醫院感染科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40例布氏桿菌病病例進行分析討論, 以了解其臨床特征及流行情況。
1.1一般資料 240例布氏桿菌病患者均為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確診病例, 其中男190例, 女50例, 男女比例為3.8:1。年齡9~78歲, 9~19歲12例(5.0%), 20~39歲128例(53.3%), 40~49歲64例(26.7%), 50~69歲30例(12.5%), 70~78歲6例(2.5%)。
診斷依據:參照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診斷標準:①流行病學接觸史:密切接觸家畜、野生動物(包括觀賞動物)、畜產品、布氏桿菌培養物等, 或生活在疫區的居民;②臨床癥狀和體征應排除其他疑似疾病;③實驗室檢查:病原分離、試管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凡具備①②項和第③項中任何一項檢查陽性即可確診布氏桿菌病。
1.2流行病學資料 明確傳染源接觸史者196例, 占81.7%, 其中接觸羊者90例(37.5%), 接觸牛者18例(7.5%),接觸牛羊者60例(25.0%), 接觸豬者4例(1.7%), 接觸犬者1例(0.4%);近期喝鮮奶者1例(0.4%), 接觸生牛羊肉者9例(3.8%), 接觸牛羊皮毛者7例(2.9%), 鄰居家養羊者4例(1.7%),進食涮羊肉、烤羊肉串者1例(0.4%), 接觸布氏桿菌病患者1例(0.4%)。原因不明者44例(18.3%)。
1.3季節分布 1~3月份70例(29.2%), 4~6月份110例(45.81%), 7~9月份32例(13.3%), 10~12月份28例(11.7%)。
1.4臨床表現 240例布氏桿菌病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及體征:發熱232例(96.7%), 乏力190例(79.2%), 多汗90例(37.5%), 關節痛76例(31.7%), 肝腫大28例(11.7%), 脾腫大30例(12.5%), 睪丸腫大45例(18.8%), 淋巴結腫大10例(4.2%),頭痛8例(3.3%), 雙下肢無力2 例(0.8%)。
1.5并發癥 共有76例(31.7%)患者出現了合并癥, 其中合并肺炎者20例(8.3%), 睪丸炎附睪炎者45例(18.8%), 腰椎病變者16例(6.7%), 頸椎病變者5例(2.1%)。
1.6實驗室檢查異常 240例患者實驗室檢查異常情況:肝功能異常160例(66.7%), 白細胞減少42例(17.5%), 紅細胞減少 6 例(2.5%), 血小板減少 18例(7.5%), 尿蛋白(+)41例(17.1%) , 尿潛血(+)23例(9.6%), 血肌酐增高9 例(3.8%)。
1.7誤診情況 共有40例(16.7%)患者發生誤診, 其中誤診為全血細胞減少10例(4.2%), 貧血4例(1.7%), 呼吸道感染6例(2.5%), 心肌炎1例(0.4%), 睪丸炎附睪炎8例(3.3%), 酒精性肝病4例(1.7%), 腰椎病變5例(2.1%), 頸椎病2例(0.8%)。
1.8治療 本院對患者多采用下列藥物治療, 多西環素100 mg, 2次/d, 口服;利福平600 mg, 1次/d, 口服;鏈霉素1 g, 1次/d, 肌內注射, 療程6~8周。另加其他抗菌素支持治療。
1.9療效及預后 癥狀完全消失者230例(95.8%), 好轉10例(4.2%), 總有效率100.0%。復發3例(1.3%), 時間為3~12個月(均為未規范用藥者)。
本院240例布氏桿菌病患者中牧民202例(84.2%), 工人12例, 餐飲工作者6例, 干部2例, 獸醫4例, 檢驗醫師1例,職員2例, 學生4例, 農民4例, 家務3例。城鎮居民及多種職業均有發病, 但仍以牧民為主。采用規范聯合治療的患者預后較好, 在3~6 d內退熱, 癥狀緩解快, 而未采用規范治療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較慢, 且易復發。
布氏桿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慢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 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毒性肝炎、結核、流行性感冒及各種骨關節病相混淆。大慶市周邊縣以牧業為主的地區較多, 牧民人口比例大, 養殖以牛羊為主。
本院240例布氏桿菌病患者中牧民202例(84.2%), 城鎮居民及多種職業均有發病, 說明布氏桿菌病已不只是牧區多發的地方性傳染病, 已成為發生在農村和城鎮的常見傳染病。本院收治的病例主要為從事養殖業的牧民, 感染本病與直接接觸活牛羊及病牛羊的毛皮、牛羊肉及流產物等有關。臨床表現復雜, 常見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疼痛及肝脾大但缺乏特異性。臨床醫師如對病史及對本病的認識不足, 極易導致誤診, 本組共有40例患者誤診, 如根據布氏桿菌病的診斷標準, 流行病學特征, 再結合臨床表現、體征、化驗及輔助檢查來分析, 開拓診斷思路, 培養良好的綜合判斷能力,則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布氏桿菌主要在人體網狀內皮系統的細胞內繁殖, 很難根治且易復發, 故治療上強調抗生素聯合應用、長療程或多療程治療。以細胞穿透力強的利福平和四環素類為基礎用藥,可聯合氨基糖苷類, 如鏈霉素、依替米星等或復方磺胺甲嗯唑, 或頭孢三嗪和喹諾酮類, 如環丙沙星、加替沙星等任何三種聯合治療可取得較好效果。本組病例發現, 采用規范聯合治療的患者預后較好, 在3~6 d內退熱, 癥狀緩解快, 而未采用規范治療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較慢, 且易復發。
綜上所述, 布氏桿菌病近年來不典型病例增多, 各系統癥狀多單獨或先后出現, 臨床醫生對復雜多變的臨床表現認識不足, 容易誤診。由于布氏桿菌病多以發熱為臨床主要癥狀就診, 院外多先應用抗生素及退熱藥物, 可能影響該病病程的規律性及布氏桿菌病血清試驗的陽性率及滴度。通過對大慶地區布氏桿菌病例的臨床分析, 本地區布氏桿菌病發病仍以牧民為主, 羊仍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染源, 采用規范聯合治療的患者預后較好, 經過對本地區布氏桿菌病患者特點的分析, 使臨床醫師對該病能有新的認識, 及時給予相關特異檢查, 減少誤診率, 并堅持進行規范的抗菌治療, 提高治愈好轉率。
[l] 張卓然.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測.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184-186.
2014-05-23]
163461 大慶市第二醫院感染科(孫德榮 陳繼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腎內科(孫立秋)